簋街上的“红色攻坚战”
2017-05-30吴亚婷张绪纯
吴亚婷 张绪纯
“有时做商户的思想工作,一谈就是多半天;有时在拆违现场指挥,一站就是一整天……”在簋街环境综合提升工程中,50多岁的党员、第三执法工作组组长张学军,主动请缨,带领工作组同志分片上连轴转了3个月。他多年的腰疾犯了,系个热敷带继续奋战;走不了路了,上医院简单调理后又重新上岗;最终因为腰积水累倒在岗位上。
“像张学军这样的党员在工程队伍中还有很多”,东城区城管委主任韩卫国介绍。去年9月22日至11月底簋街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启动、建设,短短2个月内拆除违法建设207处、面积9069.5平方米、违规广告牌匾718块。东城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党员责任意识,成立了簋街环境综合提升工程临时党委,坚持“民意先行”“黨员在前”。在施工队和代理公司原有党员的基础上,专门从区城管委、城管执法局、北新桥街道、安监局、工商分局、食药局、公安分局、规划分局8家单位抽调了近60名党员干部,在千米簋街上演了一场成绩斐然的“红色攻坚”战。
“用群众工作统领,替群众解决问题”
“平时特别不愿意打簋街过,步道地面上油迹斑斑,垃圾随处堆放”“每天上班停车特别费劲,有时候在附近转了三四圈也找不到一个停车位”“我们家就住在后面的胡同里,簋街这些店天天营业到深夜,影响休息”……在25号院簋街环境综合提升工程指挥部里,保存着厚厚的一沓意见反馈表,里面记录的是群众对簋街各种不满与意见。
簋街整治势在必行。“作为一项顺民意、暖民心的工程,我们做的工作始终坚持民意先行”。东城区城管委副主任阮君介绍,“从2016年6月底开始,为了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北新桥街道将全体党员编入6个工作组,由党员牵头,通过实地入户、发放问卷、社区居民座谈、《致商户和居民的一封信》等,针对簋街整治对商户和周边居民展开了一场民意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300份,其中98.5%的居民都对簋街的市政和环境改善有需求、有期待。”
了解民意是为了最终更好地服务群众。正如东城区区长李先忠在簋街调研指导时指出,“指挥部全部工作要始终用群众工作统领,替群众解决问题。”簋街整治过程中,指挥部只要看到居民院的楼梯扶手、院门有安全隐患的,就主动顺手给修好。那段时间,从新太仓胡同东侧到簋街与南北小街交叉口西侧380米长的街面上,常常见到施工队伍在给居民院修砌院前楼梯扶手、安装院门。
在簋街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这样的暖心便民之举比比皆是。比如,施工方案规定每天早8点至晚5点进行立面牌匾改造施工,每晚12点至凌晨5点进行燃气施工,就是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居民、商户及早晚交通高峰影响。“拆除居民住房违建时,我们考虑到居民的实际居住困难,主动把工作做到前头——街道现场办公,住保办主动入户宣传住房政策,帮助居民争取住房补贴、申请公租房等等。”北新桥街道工委书记郑青云说:“让簋街环境综合提升工程更贴民意、更近民心,是我们党组织和党员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冲锋号吹响了,旗子就不能倒”
簋街环境综合提升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难啃的“硬骨头”多。“我们每天一碰头、每周一例会、每两周一调度,从9月22号工程启动开始,天天如此。”郑青云说:“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一杆旗,冲锋号吹响了,旗子就不能倒,要冲锋陷阵的时候党员必须站出来。”
指挥部里有一块日日更新的公告黑板异常醒目,上面细细密密地记载着包括入户采集、燃气完成、立面设计、违建拆除等方面6个执法工作组的进度。每一个数字都承载着党员干部的汗水和努力。“我们在工程最关键的时候,临时党委成立了6个党员先锋突击队,开展了‘党旗飘起来、党徽亮出来、党员责任扛起来、党员形象树起来活动。全体党员自动放弃双休日、节假日,没有一声怨言。”北新桥街道工委副书记冯业水介绍。
“第一阶段入户采集信息的时候挺难的。房主、经营人、营业执照都要登记在册,有些私房房主早就不在这里住了,原有的登记手机号也换了,根本联系不到。我们通过公安、社保、新住地居委会等多种途径去查找,打了无数个电话,跑了好几个地方,最终都找到了,这个高地拿下了。”谢泽明感叹道。谢泽明是被抽调到执法工作组的一名老党员,在簋街拆违整治现场总能看见他的身影。在“通乐老店”监督拆违时,他楼上楼下跑了十几趟,一不留神,一脚踩在了木板的钢钉上,疼痛钻心。上医院治疗完,他立即又返回了拆违现场。
执法工作组一组组长、区城管局副局长郝志强说,“我们党员干部们都像谢泽明一样,不畏艰难,甘于奉献。有的家中有幼小的孩子要照顾,有的有孩子正处在高三关键期,但他们都克服困难,把全部身心扑在了工作上。”
目前,簋街环境综合提升工程第二阶段任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临时党委将带领全体党员干部继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把簋街打造成为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国际知名餐饮特色街而继续拼搏。
(责任编辑: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