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刚之“路”
2017-05-30裴晓芳
裴晓芳
技术精湛解决施工难题
1997年7月,不到21岁的路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地铁复八线担任工班长。当他第一次带领工人们走进隧道施工现场时,他就喜欢上了那弥漫着潮湿味道的泥土,喜欢上了焊枪下闪耀的光芒,喜欢看着隧道在他和工人们的奋斗中一寸寸向前延伸……正是因为这种最初的喜欢,他在生产一线工作了14年,先后参加和主持了12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常年在潮湿的地下工作,路刚得了很严重的关节炎。每逢阴天下雨时,疼痛难熬。有时候实在疼得厉害了,他就悄悄地在腿上贴满了膏药,休息一下,然后就继续投入工作。
2004年底,路刚转战10号线一期四标段任项目经理。该标段要通过知春路车站高架桥、京包铁路桥、学知桥等风险点,一级风险共有33个,占10号线风险点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被称为10号线的“咽喉工程”。其中学院路车站西区明挖工程位于学知桥下方,最近处距离学知桥西桥承重桥桩仅75厘米,桥面车流密集,稍有闪失,就有可能导致桥面坍塌,因此被定为一级风险点。
路刚带领大家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决定采用人工挖孔的方法打桩。用这种方法,隧道开挖深度达36米,操作中危险性比较大。为确保万无一失,路刚带领大家昼夜盯在工地,严格按照设计和施工方案指导现场施工。最终,隧道成功穿越学知桥,经检测,桥体沉降为零,创造了地铁施工中“零沉降”的奇迹。这一成果的取得,为国内同行解决类似施工难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0余年中,路刚率领的项目团队创新了全国地铁领域多项纪录:攻克了我国地铁城市松散含水地层中复杂洞群浅埋暗挖施工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建了我国地铁铺盖法施工工法,填补了国内地铁铺盖法施工技术空白;实现了超近距离穿越城铁零沉降的突破;主持完成了我国南方富水地区第一座暗挖地铁车站并形成配套技术;主持完成了全国第一座分离岛式站台地铁车站并形成配套技术;主持进行了地铁从建筑群下穿越托换施工技术研究,解决了地铁在城市中心地带修建的难题。他所承建的所有工程全部质量优良,先后获得中国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北京市长城杯金质奖等荣誉。
开创“农民工”夜校先河
从农村走出来的路刚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为了将农民工培养成新时期的产业工人,打造高素质的作业队伍,2005年路刚带领项目一线管理人员拿起教鞭,轮流走上讲台,给农民工讲授专业知识,共享施工经验。
2004年12月,路刚担任北京地铁十号线一期4标段项目经理。他在项目部开展了创建学习型项目部活动,创办了北京市第一家农民工夜校,开创了北京市乃至全国建筑企业与大学联合在项目上创办“农民工夜校”的先河。
夜校以“促进农民工群体实现从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为宗旨,先后培训工人5300多人次,有526人学成结业,137人顺利取得专业资质证书。农民工夜校的成功创办,为北京建工集团后续260余所夜校的建立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样板。北京市总工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在全市总结推广了这一做法,促进了建筑业农民工夜校活动的推广普及。
2009年7月,路刚又创办了“业余党校”,让项目部15名党员有了更好的学习、教育阵地和交流平台。业余党校同时成为农民工流动党员的家,成为项目部联系、组织农民工党员享受党员权利和履行党员义务的平台。
心系平安地铁工程
路刚在工作中说得最多、查得最细的,就是安全。他对所有的施工人员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地铁工程无小事,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个工作细节。
2005年11月,北京地铁十号线科南路站——知春路站区间施工中,在有详细施工管线图的情况下,路刚要求项目部严守规范操作程序,坚持对管线进行了施工前的探测,结果一条正好位于施工隧道上部、深埋在地下14米、0.6米粗的燃气管道被探测出来,经核实,这条管道为双榆树热电厂高压燃气管道。包括地铁公司领导在内的所有知情人员都惊讶万分——此处管道没有任何资料记载。施工前的这次探测,避免了一场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2008年,路刚带领项目团队转战十号线二期01标段工程。该工程由两站三区间组成,拥有全线风险最大的特级风险段,是中标最早、开工最晚、工期却一再提前的特殊标段,具有“周边商业环境最复杂、商业补偿最多、地下管线最多、前期迁改时间最长、工程施工难度最大、地质条件最恶劣、施工工法最全”等特点。路刚一方面协调相关利益方并帮助办理拆迁周转房规划手续,为拆迁户积极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主动协调建设、设计等单位,将潘家园、十里河两个车站明挖法调整为盖挖逆作法,使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0000平方米减少到8000平方米,占地时间由原来的33个月减少到6个月,不仅大大节约了拆迁费用,而且减小了拆迁难度,还保障了三环路绿色出行便利,工程也得以顺利进行。
“我的生命離不开建筑行业,我的事业离不开建筑行业,我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所负职责,为首都的地铁建设、为百姓的便捷出行奉献我所有的光和热。”路刚如是说。
(本栏责任编辑: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