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文化扶贫与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可能性

2017-05-30黄文富黄燕熙

歌海 2017年4期
关键词:黄姚阳朔业态

黄文富 黄燕熙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过去的粗放式扶贫而言,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地区、不同贫困农民而采取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016年,党中央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国迅速掀起了精准扶贫热潮。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形式,文化服务农村、文化改造农民、文化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为文化扶贫提供了实践与操作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文化与“三农”深度结合、与多业态产业融合发展成为精准扶贫背景下亟待探索的实践模式,也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常态下实现“文化+多业态”融合发展亟待探索的理论模式。本文以广西昭平县黄姚镇阳朔村文化扶贫产业与黄姚古镇文化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为例,总结探索精准扶贫背景下实现贫困村文化扶贫与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可能性。

一、文化与多业态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当下背景

2015年,国务院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多业态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融合发展也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中国经济新常态中的“最常态”。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高度发达阶段人类分工与合作更趋精细化的必然现象,也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后工业时代各生产部门、各产业类型之间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经济联系模式。

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从人类社会早期“捡石为器”、“钻木取火”简单使用生产工具开始,到后来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大生产,到现在的产能过剩和各大产业的转型升级,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对产品生产本身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靠单个市场主体的独立创造已难以保持高效率的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必然会出现多部门的紧密分工合作与多产品的“组装”来完成。这表明在当前高度发达的人类生产力阶段,市场日益竞争激烈,人类生产分工越精细化、專业化,人类生产部门之间、产业之间的合作也更加紧密,最终将成为一个系统化的大生产体。

融合发展为各经济部门、产业门类之间的紧密合作提供了必然的要求,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为文化大发展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内生动力。“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互联网”、“文化+休闲生态农业”等,逐渐成为当前文化发展领域的关键词。

二、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阳朔村脱贫攻坚基本现状

阳朔村位于黄姚镇北部,距黄姚古镇景区大门1公里。辖文星屯、川岩屯、谭碑屯、阳朔坪、火烧田屯、玉笋山屯、香花社屯、彭家寨等8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阳朔村。该行政村总面积有171.96公顷,耕地总面积736亩,林地(半山地)总面积93.8公顷,以种植水稻、晒烟、桑树等为主,水田面积较多,盛产水稻、烟叶。

根据2015年精准扶贫入户识别期间调查数据,全村现有266户,总人口1197人。其中,妇女人口457人(占全村人口的38.2%),少数民族人口128人,残疾人49人,劳动力人口733人(占全村人口的61.2%),文盲或半文盲282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091元,符合领取低保标准的总共84户96人,符合五保户津贴标准的27户27人。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0户共453人,占全村精准识别总户数(266户)的41.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占全村人口数的37.8%,贫困发生率为22.0%。其中:2013年贫困户32户135人,2014年贫困户12户55人,2015年贫困户66户263人。

阳朔村作为昭平县“十三五”贫困村,目前面临的主要贫困问题: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小、农村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不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缺乏、饮水设施不完善等)建设不足、自然环境受制较为严重和部分家庭劳动力缺乏(部分家庭老弱病残情况较为严重)、村民缺少良好的文化教育导致知识文化水平低、村民对子女教育重视不够、村民对发展经济缺少思想和动力、当地农业产品缺少深加工产业链导致产品滞销以及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不适合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等。

三、阳朔村与黄姚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潜在优势

(一)毗邻黄姚古镇的区位优势

阳朔村地处黄姚古镇景区正大门入口处约1公里,距黄姚古镇高速路出入口约0.5公里,村口位于黄姚古镇景观大道上,背靠阳朔青山,面朝景观大道,地处游客前往黄姚古镇景区的必经之路上,是黄姚古镇景区的桥头堡村落、门户村落。这个区位优势让阳朔村有了天生的宣传推介自我的机会,各方游客到黄姚古镇都自觉不自觉地看到阳朔村,且阳朔村名字与著名的旅游胜地——桂林阳朔完全一样,可以借助桂林阳朔名字的同名性,抬高游客的关注度和好奇心,从而吸引游客眼球,获取更多的推介自我的机会,容易借力打力打造旅游品牌和知名度。

(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阳朔村落三面环山,坐西北朝东南,依山傍水,背靠玉笋山,侧翼是连绵青山,山脉连绵环绕,风景优美。村落面河而居,山上草树郁郁葱葱,村中绿树成荫,樟木成林。村中有泉水常年不断涌出,水系发达,自然生态环境优良。这些生态环境成为阳朔村发展生态乡村旅游产业的绝佳资源,可以借助这一优势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

(三)长寿养生资源

阳朔村一流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民众独特的生活理念积淀了当地的长寿文化。现该村仅1197人,有102岁老人2个,占比约为10万分之167,高于“中国长寿之乡”认定指标之一“区域现存活百岁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要达到国际共识的标准10万分之7.5”的标准;90岁以上老人近7个,占比约为0.58%,80岁以上老人有20多个,占比约为1.7%,也高于“中国长寿之乡”认定指标指标之一的“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1.4%以上”的标准。这一长寿文化现象可以为阳朔村发展长寿休闲养生旅游产业提供启示,并借助阳朔村得天独厚的三面环山地理优势,打造长寿养生休闲产业品牌。

(四)水流资源

阳朔村地处黄姚古镇姚江流域的上游,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常年水资源不枯竭,水质清澈无污染。阳朔村前有“一江一河”2条美丽的水流,其中一条为九曲河,为村中玉笋山脚下喷涌出来的大泉水和村中3处地下泉水涌出汇聚而成,泉水常年稳定、冬暖夏凉。另一条为姚江,为穿越黄姚古镇而过的姚江(上游),流水量常年稳定,河面较宽,河床深度适中,流水平稳,十分适合休闲泛舟游或慢漂。这一水流资源可发展泛舟游,游客可以阳朔村为起点,泛舟游至黄姚古镇景区,形成环黄姚游的生态乡村旅游圈。

(五)传统文化氛围浓厚

据目前具有较为可信的史料表明,阳朔村已经有约600年的村落史,村中有阳朔山、老鼠尾山、官帽山、玉笋山等名山,有古代官道1条、具有近300年历史的古代水利工程遗址(石跳桥)3座、古宅11座、400多年历史的潮庵庙1座。房屋建筑为岭南地区典型的平地房,冬暖夏凉,排水设施设计独特精致,与南方天气相适应,颇有特色,是岭南建筑文化的典型村落。群众传统民俗文化浓厚,盛行祭祖文化、宗祠文化、祈福习俗等。这些都是阳朔村发展的特色文化资源,可为阳朔村生态乡村旅游业和文化旅游业提供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阳朔村文化扶贫与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实践与经验

阳朔村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加强整村发展顶层设计,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为抓手助推阳朔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整村扶贫开发为主与“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户相结合的总体策略,主动适应并融入黄姚古镇文化旅游大发展大格局中,依托黄姚旅游产业辐射源,充分发挥阳朔村地处古镇景观大道边、毗邻黄姚古镇景区的区位优势,以发展阳朔村特色生态乡村旅游业为主方向,大力发展与黄姚古镇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的特色种植产业、特色养殖产业,积极融合文化元素,突出文化扶贫特色,实现“文化+扶贫+农业+旅游”的多业态融合发展,逐步实现阳朔村与黄姚古镇旅游区多业态融合发展,形成连片开发,最终整村脱贫致富。

(一)文化扶贫与特色种植业、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阳朔村依托黄姚古镇文化旅游为核心辐射源,着力培育特色种植业,主要是发展休闲生态农业。尤其是在发展休闲生态种植业中,融入文化元素,以文化来提升生态农业的品质和附加产业价值。顺应黄姚旅游产业地发展,狠抓烟叶、黑豆、黑花生、沙糖桔、富硒水稻、葡萄等阳朔村“六大传统支柱性”种植业,分阶段、分步骤打造“采摘体验式葡萄种植基地”、“沙糖桔种植基地”2个特色生态种植基地。

“采摘体验式葡萄种植基地”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运营,公司出技术、出资金,农户以土地出租和出工酬劳的形式从葡萄园产业中获得收入,并在出工酬劳中学得种植技术,带动农户在自己土地上自营种植葡萄。目前,葡萄种植规模已达到80多亩,年带动农户投工投劳300多人次、用工量20多万元,75个农户从产业园中获得土地租金收入(贫困户15户、非贫困户60户)。

“砂糖桔种植基地”以合作社形式运营,新成立了“玉笋山水果种植合作社”、“阳朔村大丰水果种植合作社”2个,引导林宗好等贫困户与经济能人林宗权等为带动,共发展连片种植沙糖桔100多亩。目前特色种植(沙糖桔种植)合作社已在申报注册中。

上述2个生态种植基地的发展中,阳朔村注重发挥文化扶贫自身优势,积极融入文化元素的投入,改变了过去单纯种植水果后产果运出去市场销售给消费者的模式,而是采取反向思维进行运营,借助黄姚文化旅游产业平台,发展采摘體验式种植模式。即在果园里设置休闲步行道,在步道两旁设立农业常识科普介绍短文,让游客漫步在果园中自由采摘和了解果树的生长习性、营养价值等,让消费者全方位了解、体验生态农业文化,从而引导生态种植业走向“休闲生态农业+旅游+扶贫+文化”的多业态融合发展之路,改变过去“农产品找消费者”的模式为现行的“消费者找农产品”的模式,摆脱了过去单纯的“农产品消费”为“农产品文化消费”、“吃消费”为“文化享受消费”,从而多渠道解决农产品的技术之弊、销售之忧,基本形成了独特的休闲生态农业文化模式。

(二)文化扶贫与休闲生态养殖业、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在发展养殖业方面,阳朔村总体思路是发展休闲生态特色养殖业。主要是采取两种模式,即生态散养模式和园区集聚生态养殖模式。

生态散养方面,针对阳朔村居于姚江上游不便于开展大规模养殖、黄姚文化旅游产业区人口集聚不能饲养家禽、阳朔村毗邻黄姚古镇等特点,以“化整为零”的模式,大力引导贫困户积极开展“分散式养殖业”初显成效。主要是通过落实贴息贷款、扶贫资金扶持引导等方式引导贫困户各家各户发展生态养殖,养殖项目则以与黄姚餐饮业、旅游业互补为主,养殖有收获后直接销售给黄姚旅游区的餐饮企业和游客。经过一年的打造,逐步推出了具有阳朔村特色的三黄鸡、绿蛋鸡品牌,逐步实现生态散养与黄姚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互补发展,逐步分散了来黄姚旅游游客的消费力,让部分游客“吃在阳朔、游在黄姚”。2016年,阳朔村通过散养模式获得养殖利润约20万元。

集聚养殖方面,打造了1个“喂养体验式生态养殖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同样依托黄姚文化旅游作为辐射源,把过去单纯养殖家禽、牲畜、鱼后拿出去当食肉卖的传统模式发展为“喂养体验式休闲生态养殖”。在养殖园中设置游客喂养体验专区、林下放养专区,让自驾游的游客在乡村旅游中体验喂养文化,并打造生态养殖科普文化长廊,让游客了解家禽牲畜的生长习性和食用营养,用科普文化来提升养殖园的品质,从而形成具有多功能产值的独特休闲生态养殖文化模式,逐步走上一条“文化+休闲生态养殖农业+旅游”的多业态融合发展之路。

如该村正在打造的多功能养殖产业基地,按照“生态养鱼+文化+露营+休闲垂钓+旅游扶贫”多功能产业模式来打造,一方面活水养鱼后可以把鱼卖钱,一方面在鱼塘沿岸修建休闲文化长廊、休闲垂钓设施、露营设施等,平时供游客垂钓、露营休闲,以文化提升产业基地的品质,生态养鱼可把鱼卖掉挣钱,垂钓露营亦可以实现收入,这样就实现一个产业基地有多重收入。这种养殖模式就可以实现生态养鱼跟休闲旅游垂钓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一种产业实现多种收入。

(三)生态乡村旅游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根据目前规划,阳朔村依托黄姚文化旅游作为辐射源,积极实施一批生态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开发项目。其产业发展思路是深入挖掘阳朔村自然山水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民间传说故事等,把阳朔村自然山水、古代廉政官员官帽墓遗址、祈福习俗、信仰习俗、村规民约习俗等进行深入挖掘打造,以“特色生态乡村旅游”为主题,打造生态乡村旅游连片基地,接纳从黄姚古镇辐射来的游客,使之与黄姚古镇景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形成融合发展、互补发展、特色发展、互动发展的景区群,实现“文化+旅游+扶贫+其他”的多业态、多链条结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重点是开发“一河一江一路一桥、两坝三山四地”资源(其中,一河为流经阳朔村中心的九曲河,一江为阳朔村前的姚江,一路为下马官路,一桥为清水河上具有约300年历史的九曲石拱桥,两坝为庵仔坝、心悟坝,三山为玉笋山、官帽山、猪头山,四地为目前分布于阳朔不同方位的四片田地),着力打造姚江上游“沿江百米花带漂流”项目、九曲河打造生态乡村休闲观光旅游项目、下马官道观光旅游项目、九曲石拱桥景观项目、庵仔坝和心悟坝两坝遗址景观项目、官帽山廉政文化园、猪头山岭南宗教文化园、玉笋山生态食品基地和岭南建筑文化园及富硒水稻、黑豆、花生基地等特色农产品基地等共10个项目。

1.姚江上游“沿江百米花带漂流(慢漂)”项目

在阳朔村打造姚江上游“沿江百米花带漂流”项目,依托此项目打造“五个功能基地”,以此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整村脱贫致富。概念性规划中的姚江上游“沿江百米花带漂流”项目将具有“环江草药花带观赏基地” “沿江花带漂流基地”“创意艺术示范基地”“岭南文化休闲养生基地”“沿江两岸骑行游基地”共“五大功能”区,并以“五大功能”为依托,培育打造阳朔村“农家乐一条街”项目。

环江草药花带观赏基地:在姚江上游江水两岸200米以内的区域种植金银花、四季开花型的向日葵等花种植物,形成环江花带,既可供游客观赏用,也可入药用,果实还可作为当地土特产品上市或散卖给游客,解决产品滞销和缺乏深加工的问题。

沿江花带漂流基地:对姚江两岸进行修整,平整河床,形成可漂流的基地,游客可以在漂流的同时赏花泛水。

创意艺术示范基地:该基地作为打造姚江多元化景点的重要内容,引进创意艺术家入驻,并在姚江边设立写生基地,与相关艺术院校建立共建关系,接待美术生前来写生,即可通过学生的住宿、饮食等消费来拉动阳朔村经济发展,形成特色,形成类似于“北京798艺术区”,以文化艺术提升项目的品质。

岭南文化休闲养生基地:充分挖掘阳朔村岭南文化魅力,融入客家“擂茶文化”、“吃茶养生”文化,在特定功能区内建设休闲养生广场,供休闲养生“候鸟”打太极拳、散步等,形成具有岭南客家文化风格的休闲养生基地。

沿江两岸骑行游健身基地:在姚江两岸修整处可以供自行车骑行的道路,供游客骑行、赏光,形成健身、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功能区,使姚江成为一条具有“生命之江”的旅游品牌。

2.九曲河生态乡村休闲观光旅游项目

阳朔村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十分丰富,九曲河来自于阳朔村中一处山脚泉涌出来,泉水清澈无比,冬暖夏凉,流量颇为稳定。依托此资源沿河建设一条总长约1.5公里的步行观光道,形成步行观光旅游路线。

3.古代下马官道景观项目

阳朔村有一条古代官路通往界塘,沿途官路路面用碎石头铺设,经过漫长岁月的磨滑,路面变得十分光滑。阳朔民间还有传說,相传古代有皇帝和官员出巡经过此官路回京,途经阳朔时,看到阳朔河流清澈,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尽得风水,于是下马观览,回京后仍念念不忘此处风景胜地。后来,当地人们把此路命名为下马官道。可将此路开发成为古代文化遗址供游客观览。

4.九曲石拱桥景观项目

阳朔村九曲河上有一座建设历史有约300年的石拱桥,建筑风格既体现出古代桥梁建筑文化观念,又与水利工程紧密结合,实用性和美观性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景观潜力。将此桥包装成情人桥,满足游客猎奇心理,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5.古代水利工程遗址庵仔坝、心悟坝景区

阳朔村前姚江上有两处古代水利遗址,可依托这两处遗址,修复两处古代水利遗址,配套建设风车等,形成系统的仿古水利设施供游客观览。

6.官帽山廉政文化园

阳朔村雍正年间曾出现过一位清官,在朝廷颇有口碑,后因其弟弟盗穿其官服出去判案,并收受贿赂,被朝廷知道后误以为是其本人收受贿赂,因此蒙冤,后百姓联名上书请求平反,朝廷因此给其平反,并嘉奖,其死后由皇上御前侍卫一路护送回阳朔入土,现其官帽墓依旧在。可以此为引擎,深入挖掘,打造廉政文化展示园。

7.猪头岩岭南宗教文化园

黄姚、阳朔村多数村民是从福建、广东一带和南迁后的客家人迁移过来的,中国福建、广东等地盛行佛教文化,岭南族群和南迁的客家人一起移民到黄姚、阳朔后,形成十分特殊的一种文化混合体,在信仰上既有佛教文化,也有岭南自身的特色信仰文化,还有客家人的宗族信仰文化,混合在一起,十分有文化研究价值。因此,以此为文化元素,在阳朔村打造宗教文化园具有较大的可能性,而阳朔村玉笋山、山崆大山(官帽山旅游开发项目)等山体雄浑,十分霸气、大气,适合做宗教文化传播地。两者结合,恰到好处。

8.玉笋山生态食品园

玉笋山上盛产青笋,该山上青笋可直接刨起生食,味道甘甜清凉,产笋时期刚好为大地热气涌来的南方气候期,食用此笋让人身心顿感清凉无比,心旷神怡。可将此山上的青笋包装小量的、可即食的笋产品销售给游客。

9.岭南建筑文化展示园

依托阳朔村古宅的修缮保护为载体,搜集阳朔村老宅建筑风格原模型和废弃的古建筑石料,建造岭南建筑文化展示基地,供游客观赏。并且紧密结合村史馆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或社会筹资方式,丰富阳朔村岭南建筑文化园,以阳朔村的特色村落文化、建筑文化为主体,融入村中传统民俗、休闲阳朔文化理念、传统生产生活用具、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等元素,进行综合打造,将其作为旅游景点之一,在阳朔村口竖立景观牌子,吸引游客参观。

10.富硒水稻、黑豆、花生基地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及农家乐一条街

昭平县是富硒区域之一,昭平县目前也在打造富硒茶叶、富硒水稻。阳朔村种植的水稻自古以来酥软可口,颇受当地民众喜爱,该地上种植的花生、黑豆等营养成分亦十分高。目前黄姚镇的很多豆豉加工厂生产的豆豉从外地进口而来,本地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产业链不完整。阳朔村土地肥沃,可依托合作社开展水稻、黑豆、黑花生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实现农民增收。同时,可以依托本地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发挥阳朔村毗邻景观大道的区位优势,打造“农家乐一条街项目”,鼓励村民建设具有岭南民族特色的农家乐集聚区,供游客休闲旅游和消费。

五、 文化扶贫与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可能路径——互补发展、互动发展、特色发展

从上述阳朔村扶贫产业的实践和理论模式进行分析,精准扶贫背景下实现贫困村文化扶贫与多业态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其可能路径是互补发展、互动发展、特色發展。

(一)互补发展是实现文化扶贫与多业态融合发展的重要契机

当今时代是工业大生产时代,物质生产高度发达,人们生活日常所需很容易得到满足。与此同时,机器化大生产时代所带来的同质化亦变得十分普遍且深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在面临同质化的同时,“审美疲劳”“需求过剩”也让人们对差异化的需求变得十分强烈。黄姚古镇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巨大能量库,其自身具有周边其他村落所不具备的独特资源优势,周边村落要效仿黄姚古镇发展文化旅游注定只能是“望其项背”,但黄姚文化旅游产业区并不是万能的产业区,要发展形成大旅游格局,必须依托黄姚周边村落提供必要支撑。阳朔村作为毗邻黄姚古镇的“门户”村落,在推进精准扶贫产业过程中,可以针对黄姚古镇文化旅游的这些特点,按照“缺什么就补什么”的思路,发展与黄姚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区相互补的文化产业,走一条与黄姚古镇文化旅游业相融合的扶贫产业道路。这样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供需互补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带动模式。

(二)互动发展是实现文化扶贫与多业态融合发展的重要牵引力

现代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灵敏的经济活动,市场经济各主体之间、区域经济体之间都不是单一的、独立的个体,而是紧密相连的整体系统。黄姚古镇作为黄姚镇乃至整个贺州经济体的重要辐射源,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可以带动周边村落、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带动不是没有条件的,而是具有互动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辐射源周边的经济体或其他的产业类型具备与辐射源相互动才能实现带动。如阳朔村的扶贫产业模式自身就具备与黄姚古镇文化旅游产业相互动发展的基础条件。阳朔村的“文化+生态种养殖、养殖产业+旅游+扶贫”的产业理论与实践模式表明,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文化扶贫产业只有与其他业态产业实现互动发展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多业态融合之路。

(三)特色发展是实现文化扶贫与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根本出路

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产业是一种“创意经济”,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人自身的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必须是独具特色的、有价值的。从阳朔村的文化扶贫与多业态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模式来看,该村的“文化+”模式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也符合黄姚文化旅游自身发展规律。这表明,文化扶贫要与多业态实现可持续地融合发展,根本的出路必须是走特色发展道路,只有特色发展才能保持文化的独特优势,才能使文化在与其他多业态融合发展中拥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黄姚阳朔业态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快乐阳朔游
夜黄姚
记住黄姚
古镇黄姚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黄姚:惊艳了时光
快乐的阳朔漂流
阳朔美名传万里
阳朔啤酒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