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体育院校教育与终生职业指导体系构建研究
2017-05-30董大志
董大志
摘要:高等体育院校为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质量,加强校企联合的教育教学的管理,做好学校教育与职业中教育的衔接,使之接受终身教育的观念,从物质、制度和价值三个层面对两者间衔接体系进行构建,培养学生职业观念、养成优秀的职业道德习惯,保持良好的职业适应状态,从而促进高等体育院校教育功能的多元化、现实化,可持续性。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终生职业指导;体系
高等体育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实践、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的迅猛发展,自2009 年高考扩招以来,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从 2003 年的212 万到 2015 年的 749 万,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就业总体质量不高,就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尤为突出。
一、高等院校职业指导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是培养技术性、实用性、应用性高级技工、高级技师。工作环境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高,既要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还要具有很高的职业适应性。在教育教学阶段,保证完成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树立从学生到社会劳动者的转变,促进终身职业的发展。
高等体育院校生个体因缺乏职业实践,职业感觉相对迟钝,职业意识相对淡薄,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同时,学校随着毕业生的增长,也会忽视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市场意识,使专业对口率和工作的稳定性降低,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通过定期职业培训与指导,让投身职场的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掌握职业发展的方法,培养学生职业观念,保持良好的职业适应状态,对高等院校学生进行终身职业指导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促进教育發展成一种具有独立形态和独立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追求个人全面的发展,形成真正的自由个性;同时通过教育参与培养青年自律精神、团结进取、和平友谊,通过对与人交往而实现自己的满足感和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追求。
随着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学生教育的质量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为促进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增强责任意识,培养技能,在职场中生存和成长,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崇尚积极向上服务社会的优良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奉献社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文化形态学角度进行体系的构建
高等院校和企业要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从课程教育、思想认识、环境建设、活动开展、校企共建等方面着手,加强对高等院校学生建设。基于此,本文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分别从物质、制度、价值三个层面对高等院校学生高等体育院校教育与终生职业指导培训体系构建。
(一)物质层面
1.精心策划,营造育人氛围
高等院校和企业环境要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屋内装饰设计、电子画刊等等,宣传教育企业明星、教育培训、职业成长、励志典型等知识,扩展知识面又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通过加强职业培训,营造出育人环境,倡导健康向上的工作和生活理念,从而提高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2.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动态教育成长体系
通过对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的采集、分类、分析、存储和使用,将学生的教育学习行为、学习培训时间、学习成果、个人职业培训档案等建立为信息档案库,进行职业成长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对学生信息的定性和定量评估,实现学生跟踪成长管理信息化。
在现今互联网+的时代,要充分应用这个优势,多方面、多渠道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平台,动态更新、完善就业网络信息,共享最新就业需求信息、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保障毕业生畅通、全面和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通过网络掌握动态实现教育资源整合、积聚和共享,及早规划职业发展、预防职业倦乏症状等等的职业焦虑。
3.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职业指导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高等院校职业指导员不断寻找多样化教学方法,努力倡导发现式、探究式教学,拓展顶岗实习指导的时间和空间,依据顶岗实习和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于现代职业教育和学生需要的教材体系。
通过树立全程职业指导理念,持续地深化教学改革,使职业指导课程更加科学。大一的学生以开展专业教育为主;大二的学生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的养成与践行,培养他们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意识、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职业指导时介绍就业形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性的就业观念,掌握面试的实用技巧,通过分析国家就业方针,讲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认清市场需求,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4.积极搭建企业社会实践平台
高等院校建立与对口企业的常态交流机制,利用寒暑假深入社会,到相关企业职业体验。借助综合实习、顶岗实习,使高等体育院校生在企业的真实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接受良好的就业指引和职业意识的熏陶。通过顶岗实习,搭建企业人才招聘的平台,为毕业后走上职场做好心理准备,深入了解社会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做好人职匹配的前提和基础。降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成本,提高其求职择业的成功率。
5.建立高素质高等体育院校生的师资和管理队伍,提高高等体育院校生的职业素质
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领导者要增强责任感,要有务实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甘于奉献的信念。聘有经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负责高等体育院校教育与企业员工教育养成的接合与适应性教育。
高等院校要调动教师积极性,加强高等体育院校教育专项课程的师资力量。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在课程标准要求下,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发展空间,着眼于学生的终身教育发展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生树立目标,帮助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生养成职业发展意识,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我管理的内动力。在大三顶岗实习期间,每名学生安排两名老师跟踪指导,一名负责实习教学,另一名负责学生生活,心理方面指导。
同时,还要引进企业一线人员作为职业指导师,参与具体的职业指导。作为高等体育院校教育,举办论坛,定期组织社会企业专家为高等体育院校学生开设讲座等传递身心健康与职场生存能力教育。企业专家结合自身的职业生涯经历,并以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分析高等体育院校生就业的困境及对策,让学生通过借鉴行业前辈的经验和教训,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轨迹,端正职业心态,稳定专业思想,实现个人发展与行业发展、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制度层面
1.健全规章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完善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管理是完善高等体育院校育人职能,把握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趋势,实行科学的、有效益的、有特色的管理。建立健全一套系统完整、行之有效的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跟踪培养管理制度,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约束力,培养良好习惯有重要作用。同时要考虑到高等体育院校教育以自我管理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保证必要的学习、作息时间。通过制定弹性的、便于操作的时间安排表,确保员工按时学习与休息,引导他们有条不紊地安排好职业培训、社会实践和家庭生活。
在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快完善法律规章,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责任与义务,依法加强对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实训实践管理制度,促进工学结合教学培训活动的正常开展,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建立科学的校友系统管理制度
为组织深度学习和加强师生间专业和个人发展的交流,加強校友网站建设,及时更新校园文化、学生生活等内容,提供有效的丰富的信息。建立网络管理机构,配备有觉悟高、专业能力强的管理人员;开展丰富而健康的网上活动,增强网上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创新创业内容的丰富性和实效性。教师通过网上交流与监控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职业培训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3.建立学生伙伴的志愿者或服务参与机制
高等院校在毕业生工作后应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和促进生活习惯的养成。企业和社区对员工进行自我管理指导,促使他们尽早地适应新环境。高等院校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建立一支表现优秀,热爱职业教育培训,专业能力过硬,表达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志愿者或服务队,通过咨询制和定期现场服务,指导企业员工职业培训与实践,也从另外角度更多了解毕业生的发展动态。
(三)价值层面
1.实现学生成长成人的价值最大化
通过职业指导培育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择业心理与合理的择业行为,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能力和职业选择能力。而且学生的生命成长必须受到更多的关注,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为使高等体育院校教育与员工职业意识培养的衔接成为其生命成长中重要的促进力量,通过全面深化双方的合作,为高等体育院校学生打开新的生活空间,也为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促进学生自立、自主、自强意识的培养,促进现代人文意识、现代生活观念培养,满足生存发展需要创造条件。
2.教育价值观念认同
随着人们的自我发展意识加强,职业培训应从点滴抓起。根据行业、岗位不同,职业培训的途径也应灵活多变,使培训形式多样,效果显著。重要是树立学生未来生活符合社会规范、具备相应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的教育任务,应注重学生教育能力的形成,养成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以满足自身个性化发展和练习的需要。
同时,学生接受职业方面指导,能更理性地看待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建立在本专业、本行业现实发展的基础之上。
3.以联谊赛、职业节等活动为载体,营造健康文化氛围
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如通过签订衔接协议、教育计划衔接、举行联谊活动、师资培训、交流座谈会。建立以学生为本、校企合作互助、共同参与的途径,邀请学生来企业一日游,以加深学生对企业的印象,增加互相间的了解和感情。同时高等院校邀请企业员工走进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课堂,听高等体育院校课程,直接体验和感受高等体育院校校园生活和教育职业培训。
结论: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证,精神文化是核心。从物质、制度、价值三个层面对高等院校教育的文化建设进行构建。随着高等院校学生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社会化,在丰富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培训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进与社会接轨的顺畅、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自然、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全面实现人们的终身教育培训的目的,促进社会劳动者的有效价值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瑞娟.工学结合“模式下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模式的创新[J].教育世界,2013(7).
[2]马祥兴.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2)
[3]胡茵,傅强.工学结合视阈下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创新与拓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4]周奕珺.中高等体育院校贯通模式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定位[J].广州教育职业论坛,2015(66).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常州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