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洋联盟:运行特点与发展前景

2017-05-30楼项飞

国际问题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拉美地区中拉拉美

〔提 要〕太平洋联盟是拉美地区当前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一体化组织,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表现出了弱制度化运行、坚持落实深度一体化目标、坚持面向亚太定位以及注重提升地区和国际影响力等特征。制度化建设、成员国间经济深度一体化以及与地区国家或一体化组织间的关系处理,将影响太平洋联盟未来发展。太平洋联盟为拉美地区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合作模式与动力,同时也是中拉整体合作网络的有益补充。

〔关 键 词〕太平洋联盟、地区一体化、中拉合作

〔作者简介〕楼项飞,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F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17)4期0050-11

近年来,由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和秘鲁四国组建的太平洋联盟(Alianza del Pacífico)在拉美地区一体化进程中脱颖而出,成为该地区最具创新性和灵活性的合作机制。考察太平洋联盟运行机制及其面临的制约因素,对于全面认识拉美地区一体化的发展状况,以及推进中拉整体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太平洋联盟的主要特征

太平洋联盟自2011年4月成立伊始就以“开放的地区主义”思想为指导,确立了三大目标:第一,地区深度一体化,促成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间的自由流动;第二,推动成员国快速发展经济,克服社会经济不平等现象和促进社会包容,以使各国民众获得更多福利;第三,将联盟打造为面向世界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合作平台,推进各成员国经贸一体化。经过几年的发展,太平洋联盟的特征逐渐显现。

首先,始终奉行弱制度化运行模式。为了使组织运行更为务实、灵活和有效,太平洋联盟采取以政府间主义为基础的一体化范式。它既没有建立超国家行为体,也不需要成员国让渡部分国家主权,其运行主要通过四个成员国的政府部门间相互协调得以实现,至今没有建立常设秘书处。联盟目前的基本架构主要包括首脑峰会、轮值主席国制度(各成员国按国名字母先后担任,任期一年)、双部长(外贸部长和外交部长)会议、高级别工作组会议(由外贸部和外交部的副部长组成)及其下属的各类别技术工作组(已建立22个不同类别的技术工作组)。

迄今为止,太平洋联盟的所有工作都是各成员国通过高级别工作组会议、部长级会议和首脑峰会不断协商和推进的结果,其发展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联盟的经济一体化并未遵循由自由贸易区逐渐成长为共同市场的发展逻辑,其与欧盟或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架构都有所不同。联盟的四个成员国相互签订了自贸协定,其他有意加入联盟的国家也需要与各成员国达成自贸协定。联盟并不寻求建立关税同盟,而是希望在推动成员国间贸易自由化的基础上,促进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尤其是亚太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关系。

其次,深度一体化、自由和开放的理念得到有效贯彻,并表现出了很强的吸引力和经济活力。2016年5月,太平洋联盟成员国之间92%货物及服务贸易零关税的目标正式实现。联盟成员国公民互免签证和相互承认从业资格,人员自由流动也基本实现。2016年7月,第11届太平洋聯盟首脑峰会通过《巴拉斯港声明》,对联盟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给予肯定,并指出《太平洋联盟框架协议之贸易附加协议》的实施令联盟自贸区得以建立,从根本上实现了区域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太平洋联盟借助具体化行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循序渐进推动深度一体化的目标。

太平洋联盟四成员国的人口规模达2.25亿,占拉美经济总量的39%、贸易总量的52%以及外国直接投资总量的45%,联盟成为世界第八大经济体和第八大出口经济体。联盟成员国普遍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拉美经济开放度最高的几个国家。联盟自成立之初就表现出较强的利益和目标取向,以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为抓手,以共同市场为方向,在逐步完善内部机制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成员国间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地区经济衰退的影响,联盟成员国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但仍高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联盟成立至今,各成员国领导人对进一步推进深度一体化进程均保有较高的政治意愿,联盟制定的各类目标和签署的各项协议都得到了有序推进。2015年7月,在秘鲁帕拉卡斯举行的第十届太平洋联盟首脑峰会上,各成员国领导人一致决定加快候选成员国巴拿马和哥斯达黎加的入盟进程,并吸收印度尼西亚、泰国等10国成为新的观察员国。短短几年间,太平洋联盟的观察员国已达49个,其吸引力可见一斑。

再次,始终坚持面向亚太的定位。太平洋联盟成员国致力于把该组织打造成对亚洲最具吸引力的拉美次地区组织和亚洲国家进入拉美最便捷的平台。加强与亚太地区产业链整合是该联盟成立之初就确定的目标。联盟成员国都希望搭上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便车”,与亚太地区实现产业链融合。联盟四个成员国中的智利、墨西哥和秘鲁均为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员,哥伦比亚早在1995年就开始正式申请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但由于该组织一直没有扩员计划,因此哥伦比亚的申请一直未能获得批准。太平洋联盟成立之后不仅加快了与中国、印度、韩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步伐,也与亚太经合组织进行了非正式对话。

墨西哥、智利和秘鲁加入了原本以美国为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017年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TPP,对积极响应TPP的亚太国家带来了巨大冲击。鉴于此,太平洋联盟轮值主席国智利在3月发起召开了“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高级别对话:挑战和机遇”会议,吸引了亚太地区15个国家的外交部长、贸易部长和国家代表出席参会,旨在为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合作寻求更多解决之道。会议期间,太平洋联盟成员国还召开了外交部长和外贸部长会议,一致同意以联盟为平台与联系国就自贸协定进行磋商。

最后,协调和统一成员国在对外政策和国际事务的立场,努力提升地区和国际影响力。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太平洋联盟成员国均希望把该组织建设成为拉美与美国、欧盟、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间政治和经济对话的主要平台。一方面,太平洋联盟在不断扩大内部合作的同时,把加强与拉美地区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对话与合作提上议程。另一方面,太平洋联盟开始寻求在国际事务中集体发声,以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在墨西哥米塔角举行的第九届太平洋联盟首脑峰会上,与会成员国领导人首次明确表示要求同存异,寻求与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简称“南共市”)对话,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2014年12月,太平洋联盟成员国就气候变化发表联合声明,在承诺自身将就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努力的同时,敦促发达国家履行应尽的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2017年4月,太平洋联盟和“南共市”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部长级会议,就两大地区组织的发展情况、共同促进地区一体化和自由贸易、促进两大地区组织间的机制化合作等内容交换了意见,双方承诺将共同推动2017年12月在阿根廷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十一届部长级会议取得实际成果。

二、影响太平洋联盟未来发展的因素

拉美地区并不缺乏一体化组织,所需的是可持续推动拉美地区深度整合的一体化机制。太平洋联盟在开放和自由贸易的旗帜下迈出了令人瞩目的第一步,但其后续能否深入发展仍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制度化建设的调整与完善。当前太平洋联盟能够快速和高效推进,得益于弱制度化运行。所有协议的达成都是成员国间高级别磋商的结果,各类别技术工作组的建立也是根据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合作的需求而适时设立。这一运行模式虽然能提高合作效率,尽量避免机构运行的官僚化,但也可能存在因缺乏必要的约束性制度和促进联盟深入发展的长效机制而增加联盟长期稳定发展的风险。到目前为止,太平洋联盟深度一体化的推进是各成员国间根据国家利益进行一系列讨价还价的结果。各成员国的国内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太平洋联盟发展的方向,各成员国的国家利益决定了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太平洋联盟成员国对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决定了组织机构的设置,一体化目标越高,成员国让渡的权力就越大,所需制度保障就越要完善。如果太平洋联盟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共同市场,那么它当前的组织架构仍然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推进一体化过程中机制建设滞后是拉美各一体化组织广泛存在的问题。拉美国家对于建立类似欧盟这样的官僚机构普遍比较抗拒。因为缺乏类似欧盟的机构设置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使得拉美一体化进程中一直缺乏“压舱石”。由于退出一体化组织的成本过低,当一体化进程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拉美许多国家常常选择新建一个一体化组织或加入另一个已经存在的一体化组织来实现本国利益。这也是当前拉美地区一体化组织林立,并且许多组织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太平洋联盟在今后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必须更为重视合理的机制建设和适度的制度保障,如此方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第二,成员国之间经济深度一体化的推进。“发展中国家经济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发展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支配: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本身所产生的交织联系;二是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所创立的制度性联系。”就当前成果来看,虽然太平洋联盟成立之初设定的目标已部分得以实现,如92%的货物和服务贸易实现了零关税和人员间自由流动等,但是从相互贸易和投资角度看仍面临众多挑战。

太平洋联盟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为美国、中国和欧盟,而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联系较少。太平洋联盟国家2013年的进出口数据显示,成员国51%至85%的进出口额是与上述三大贸易伙伴进行的,而成員国内部的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量的平均值仅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5.3%和7.8%。总体上看,墨西哥与联盟其他成员国间的贸易整合度最低,仅占其进出口贸易额的0.8%和2.3%。更甚者,智利和墨西哥与“南共市”的贸易紧密度甚至要高于与联盟内国家。另外,太平洋联盟成员国间相互直接投资比较有限,主要的直接投资来源地为欧盟和美国,占其国外直接投资额的75%至90%。接受联盟成员国直接投资最多的是秘鲁,但份额也不足其国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0%。

“南共市”作为拉美地区最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虽然因成员国间分歧众多、制度僵化、市场开放进展缓慢以及受政治形势影响等因素的作用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但是其成员国之间的内部贸易额仍然远高于太平洋联盟。2010—2015年,“南共市”成员国间的平均进出口贸易额占总额的15.9%,而太平洋联盟仅为3.5%。太平洋联盟成员国间的贸易紧密度要远远低于“南共市”。如果太平洋联盟成员国间贸易和投资依存度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不能起到帮助成员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增加相互经贸联系的目标,将影响联盟各国政府对于推动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

第三,与地区内其他国家或组织的互动。发展和联合自强一直是拉美一体化发展的主线,是拉美一体化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太平洋联盟作为一个以深度一体化为主导的务实组织,一直秉持开放的态度与地区内外的国家或组织开展对话与合作。随着太平洋联盟的地区影响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扩大,不可避免地要把吸收新成员国加入以及和地区其他一体化组织的互动提上日程。一方面,随着新成员国的加入,集体讨价还价的决策模式将变得更为复杂,如何平衡各成员国利益和如何避免陷入低效率运行的尴尬局面,将是太平洋联盟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拉美地区和次地区一体化组织多层次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协调与其他一体化组织的关系,避免因一体化理念和目标的不同与其他地区一体化组织陷入竞争甚至是对立的局面,也是太平洋联盟可能要面对的问题。太平洋联盟的建立打破了新世纪以来左翼政府主导拉美地区一体化的局面,为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也对美洲玻利瓦尔联盟(Alianza Bolivariana para los Pueblos de Nuestra America,ALBA)和“南共市”在南美地区的影响力起到了制衡作用。今后,太平洋联盟与其他拉美地区一体化组织如果能搁置意识形态立场,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协调与合作,将有利于地区和自身的发展,反之将造成多败俱伤的局面。

第四,美国因素。太平洋联盟自成立之初就被贴上了亲美的标签,它的成员国不仅与美国有紧密的经贸关系,墨西哥和哥伦比亚更是美国在拉美的重要盟友。拉美部分左翼领导人、媒体和学者怀疑太平洋联盟是由美国暗中主导而成立,其目的就是为了破坏拉美地区的联合自强。美国对太平洋联盟的成立是乐见其成的,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证据表明美国在该联盟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拉美地区是美国西半球经济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对拉美地区一体化的态度,是以维护美国霸权为基础。如果太平洋联盟朝着有利于推进地区一体化和增强拉美整体实力的方向发展,那么就可能会削弱美国在拉美地区的霸权地位和影响,从而招致美国的反对和压制。

三、太平洋联盟对拉美地区一体化以及

中拉整体合作关系的影响

太平洋联盟的成立不仅使各成员国间建立了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也为拉美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合作模式和合作动力。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太平洋联盟的兴起虽然打乱了巴西在南美地区的战略安排,与“南共市”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但双方并没有冲突,也不存在对抗。太平洋联盟成立以来并没对拉美地区的团结与联合自强造成负面影响,与之相反,太平洋联盟的顺利发展有利于对当前陷入低迷状态的拉美地区一体化起到提振作用,也有利于各地区一体化组织对自身遇到的困境进行反思。

“南共市”和太平洋联盟作为拉美地区最大的两个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果最终能实现合作,不仅有利于各成员国发展,也将为拉美地区一体化提供真正的历史机遇。按照拉美经委会2016年统计数据,2015年“南共市”和太平洋联盟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合计约5.1万亿美元,占地区总值的90.8%,人口规模达5.2亿。太平洋联盟三大成员国智利、秘鲁和哥伦比亚分别于1996年、2004年和2005年与“南共市”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墨西哥则于2002年和“南共市”签署了允许成员国单独与墨西哥发展双边自由贸易的框架协议。“南共市”和太平洋联盟虽然在运行模式、经济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区别,但是双方一些成员国间的经贸关系甚至超过了该成员国与所在组织内成员国间的经贸关系。如果这两个地区组织能通过不断对话与协调,进一步进行市场和价值链整合,将对拉美地区形成规模经济和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创造有利条件。

美国退出TPP,在美墨边境建隔离墙,收紧移民政策,重新就北美自由贸易区进行谈判等一系列保护主义政策给美拉关系带来了不确定性,尤其是给与美国关系紧密的太平洋联盟成员国带来了很大的政治和经济压力。从短期看,太平洋联盟与拉美其他一体化组织间加强协调与合作,有利于共同应对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从中长期看,如果太平洋联盟能始终坚持自由和开放理念,进一步加强成员国间的产业链整合,将对拉美地区其他国家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也将对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太平洋联盟的发展不仅为拉美一体化提供了新动力,也为打造全面均衡的中拉整体合作网络提供了新平台。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拉关系迈向了全面快速发展阶段,显现出了双边合作和整体合作并行不悖发展,以及经贸合作中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三者并举的良好发展态势。2016年11月,习近平主席第三次成功访问拉美和第二份《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的发表把中拉关系推向了承上启下的历史新高度。在第二份中国对拉美政策文件中,中国明确指出:“坚持整体合作与双边关系相互促进,是中拉关系发展的战略路径。中方赞赏并支持拉美和加勒比区域及次区域组织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坚持平等相待的合作原则、互利共赢的合作目标、灵活务实的合作方式、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以中拉论坛为主要平台推进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整体合作,并加强同地区有关次区域组织和多边金融机构的对话合作,打造全面均衡的中拉整体合作网络。”

中国是太平洋联盟成员国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并且中国已经成为了该组织的观察员国。中国与太平洋联盟四个成员国中的智利和秘鲁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与哥伦比亚已就双边自贸协定展开可行性研究。目前,中国是智利和秘鲁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太平洋联盟关系的发展对中拉整体合作影响巨大。

一方面,中国与太平洋联盟关系的发展是中拉整体合作网络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巩固以中拉论坛为主要平台的中拉整体合作。中拉论坛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实现了与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的全覆盖,为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制度化基础。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Comunidad de Estados Latinoamericanos y Caribe?os,CELAC,简称“拉共体”)作为中拉整体合作的对接方,虽然在加强拉美地区团结和身份认同构建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其自身发展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例如其33个成员国由于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它们对拉共体的发展方向意见不一,其组建也并没有使得拉美次地区一体化组织的数量出现减少的趋势。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拉美地区一体化将继续呈现出“拉共体”及其他次地区组织并行发展的局面。中拉论坛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拉共体”凝聚力的增加,有利于各成员国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平衡各方利益,也有利于推进拉美地区一体化的整体发展。由于拉美各次地区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利益关切点都有所不同,中国加强与它们的对话合作有助于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事务展开务实合作。中国与“拉共体”及太平洋联盟的合作,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合作是指导中拉关系全面发展的指针,而局部合作则是完善整体合作的重要支撑,有助于深化和细化中拉整体合作,夯实双方整体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中国与太平洋联盟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可以对中拉经贸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拉贸易总额为216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4%。其中,中国对拉美出口下降了13.8%,进口下降仅为1.1%,中国在拉美地区对外贸易中所扮演的“稳定器”角色凸显。当前中拉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拉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仅2016年中国遭遇的119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中便有约1/3来自拉美。太平洋联盟是拉美自由化和开放度最高的一体化组织,今后中国与其成员国如能进一步提高贸易额,进一步实现产业链整合以及进一步扩大相互直接投資,将对拉美其他国家和地区组织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促使它们对原有的贸易政策和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四、结语

太平洋联盟所倡导的自由和开放主张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这为其成员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为拉美一体化提供了新动力,也为中拉整体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平台。太平洋联盟成立以来虽然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但是其要实现深度一体化的目标仍有漫长的路要走。为了进一步推进太平洋联盟向纵深发展,其成员国需要更加注重联盟的制度化建设,努力提高彼此间的相互依存度,妥善处理与地区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组织间的关系,积极应对美国因素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与太平洋联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将对丰富中拉整体合作内涵,促进中拉经贸合作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完稿日期:2017-5-19】

【责任编辑:曹 群】

猜你喜欢

拉美地区中拉拉美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建立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浅析拉美过度城市化问题
拉美,热情奔放的神奇之地
走进拉美
第十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举行
国际磷肥市场聚集拉美地区
《仪器分析》课程中拉曼光谱的开放实验设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