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如何站到国际制高点

2017-05-30张锐宋元祺

国企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竞争力制造业企业

张锐 宋元祺

在参与全球化的资源配置中,中国制造业应当突破在低端领域摸爬滚打的狭窄空间;置身强手林立的国际市场,中国制造业应当置换仅凭资源天赋闯荡天下的竞走能量;驰骋于腹地宽阔的跨国产业链之中,中国制造業应当谋求走向更高地带的台阶通道。

随着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从整体上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的多维观测

任何一个企业在其所在行业都会受到竞争对手、新进入者、潜在入侵者、供应商以及购买者等五种力量的影响(即著名的“五力模型”)。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当通过实施总成本领先、差异化以及集中化三种战略获取自己的竞争优势,即市场竞争力。

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土地、人力、设备以及技术等无疑都可以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在现代经济生态中,由于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以及劳动力价格的逐步提高,企业获取这两种资源禀赋的优势空间已被大大压缩,而且设备与技术在生产要素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具有共享性,企业的独占优势也越来越微薄。

从产品供给端的角度看,价格、功能、质量以及产品形式等可以成为铸造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当今市场竞争中,像价格、功能等来自产品本身的赋能是可以很快地被对手模仿甚至超越的,正是如此,在特定技术支持下,产品质量就成为了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从低端制造到中端物流再到顶端的研发与营销组成了所谓的“微笑曲线”。由于制造端主要倚重的是重资产,即土地、设备以及价格曲线越来越陡峭的人力资本,也加之需要承担不菲的“负相关”成本,其在整个利润链条参与分配的能力相对较弱。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制度、组织结构等相关的变革与创新,才能从中获得全新与充分的竞争优势。

综上,在全球化环境以及市场竞争愈趋激烈的背景下,要素效率、产品质量、产业位置、品牌认知以及规则引领等成为了决定企业竞争力高低的几大关键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一是不属于物理性资产,二是不可复制性,三是能够创造顾客需要的关键价值,四是超越了特定的产品或部门从而为企业提供了通向市场的新通道。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短板

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有7个大类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论产值,201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2.21万亿美元,占据了全球制造业1/5的比例;论出口,中国已经连续6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浏览以上鲜红的成绩单,中国制造业总能让人产生按捺不住的自豪与兴奋,但回归理性的思考却又在提醒我们,情势没这么简单和乐观。

做成一个终端价格为10美元的芭比娃娃,中国企业只能拿到1美元;国际市场上一部售价数百美元的苹果手机,中国厂家也只有几美元的进账。诸如此类的商业信息显露出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中低端的真实图景:中国扮演着原材料采购与加工、零部件制造的角色,跨国公司控制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以及产成品的销售和技术研发。因此,尽管我国具有34.3万家以上的工业企业,而且雄踞全球第一,但在2016年“全球100大品牌”的榜单中,中国只有华为与联想两家。

还值得注意的技术短板是,在我国GDP的构成中,来自有竞争力的高科技行业的产值不到1/6,其中绝大部分又是由在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所创造。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9.8%,日本的21.3%,德国的24.8%,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可与GE、西门子、丰田等世界顶级企业抗衡的中国企业。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不仅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当前工业利用率78.9%的水平,也低于全球制造业71.6%的平均水平。因此,工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在中国的24个行业中,有22个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

扭住“互联网+”的升级引擎

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因子策应下的互联网和物联网,会再次将工业、制造业导入到一个智能化的全新时代,而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这也是挣脱“微笑曲线”中低端位置以及“刘易斯拐点”压力的重要机遇。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通过互联网,其生产运营环节完全可以被市场消费环节自动性地串联起来。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众包与分发平台发布研发需求,广泛吸纳外部智慧,实现价值创造的社会化、产品创新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消费者从网上下单,企业据此可以掌握到产品需求数量,捕捉到消费者的需求特征。在此基础上,企业就可以进行定向设计与开发,由此形成了一种市场驱动研发并牵引制造的一种生产模式,即C2M(消费者-制造商)模式。

再从企业销售来看,工业APP、移动社交营销、搜索比价等互联网服务的渗入不仅拓展出了线上渠道,从而形成了O2O的销售模式,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是一个高度透明而且信息及时更新和充分的空间,同时互联网还强力压缩了产品的中间传递渠道,企业的市场搜索成本和与用户的交互成本都得到了显著降低。据波士顿咨询公司计算,中国制造业累计产品销售成本约850000亿元,与互联网嫁接之后,中国工业总体生产效率将产生40000亿~60000亿元的提升潜力。

还须重点强调的是,“互联网+”只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重要力量之一,我们还需要全面推广智能制造,以大力发展数控系统、伺服电机、传感器、测量仪表等关键部件和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制造装备等关键高端装备,同时推进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的建立与应用,最终驱动中国制造业站到国际竞争力的制高点。

朝着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作为当今全球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知识密集度最高、高层次人才就业最集中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一国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特别是对于中国而言,由于目前制造业的发展基本处于第一、二次产业层次,如果没有研发、设计、物流、信息技术服务、服务外包、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显著和当量发展,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很容易陷入低位徘徊和自我封闭的窘境。

我们必须看到,全球制造业正从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消费者为核心,以生产为本转向以“生产+服务”或服务为本;不仅如此,全球产业转移的内容,也从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拓展到研发、采购、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领域。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占据优势,就是来源于制造业的服务化;而且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而这二者的最主要驱动力就是制造业服务化。

鉴于此,中国必须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特别是鼓励优势企业“裂变”专业优势,以流程再造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国家政策的牵引与导航

沿着“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合力拉动中国制造业升级以及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基本主线,中国制造应瞄准最终站上国际竞争力制高点的位置,加大创新力度,整合并聚集国家与社会资源,形成扶植与驱动中国制造业健体强身的勃发量能。

通过“去产能”以优化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引导优质资源向优势行业与企业集中,进而在资产重组之中提高制造业的规模化与集中化程度是中国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为此,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甚至是强权作用,在国内强力“去产能”的同时,应当鼓勵高端装备、先进技术、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推动制造业国际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力争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

要引导企业增强质量、品牌和营销意识,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还可以通过政府产业基金引导种子基金、天使基金、担保资金等有目的地进入制造业;更可以通过PPP的途径有效引导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参与新产业与新业态的构建。与此同时,要建立企业产品随机抽查、随机检测以及检验认证机构对产品质量承担连带责任的制度,建立主要消费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进缺陷产品召回常态化,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惩罚性赔偿、销售者先行赔付、责任保险制度等等。

猜你喜欢

竞争力制造业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