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概论教学现状调查与改进对策
2017-05-30崔翠周清元
崔翠 周清元
摘要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及我国的现代农业,促进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的步伐,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选修世界农业概论课程的学习现状、学习效果、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满意度等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通过“点面结合”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改进教学方式等建议,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且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世界农业概论;通识教育课;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06-0256-03
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World Agriculture and Countermeasures
CUI Cui,ZHOU Qing-yuan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students and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and promote the pace of China's agriculture and world agriculture,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arning,learning effect,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content satisfaction of the course of world agricultural introduction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by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point and surface",and how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by means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were put forward,which further improved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enhanced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World Agriculture;General Educational Course;Teaching;Strategy
我国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一个重要转型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国际视野和挑战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与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当代教育的核心成为培养综合素质高、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人才[1],高等教育肩负着未来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当代大学生是未来新农村建设及主导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应有趋势,也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2]。
世界农业概论课程恰恰是为响应时代需求而开设的一门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世界农业概论课程是一门大学生素质教育通识选修课,课程开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开阔视野及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目前在甘肃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诸多涉农高校都有开设世界农业概论或相近课程,该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现状,总结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成功经验,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并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毕业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更好地为我国农业生产服务,加速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的步伐,为我国农业发展储备人才。西南大学于2010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世界农业概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本着“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农业大局观,旨在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为涉农专业学生及关心关注我国农业发展的大学生提供了解国际农业发展的平台。课程开设5年来,累计选课人数达5 000余人次,成为21世纪大学生进行创新与素质教育的重要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该选修课程的学习现状及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笔者在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对选课的45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28份,对学生选课原因及课程学习目标等进行统计分析。
1 教学现状调查
1.1 选课学生组成 教学对象是进行教学设计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为了了解世界农业概论课程选修学生的基本信息,对选修课程学生的性别、生源地、年级和学科类型进行调查(表1)。表1表明选课学生男生及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7.15%及52.85%,比例接近1:1。就选课学生生源地来看,有70.92%的学生来源于农村,表明农村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滞后性及农村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更关注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更加期望了解世界农业的发展现状,也说明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具有未来服务农业的潜在意向。从学生年级组成来看,大学二年级所占比例最高,为52.62%,一年级选课学生比例尽管达34.46%,但从问卷统计来看,一年级选修该课程的学生90%以上是在一年级的第2学期选修的。三年级及四年级学生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原因可能是三、四年级主要开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同时高年级学生也涉及专业实习,业余时间开始准备复习考研或找工作等。就选课学生的专业分布来看,理科类专业人数最多,达到了283人,占总人数的66.12%,文科类和其他专业分别占16.17%和17.71%。总体看来,作为全校通识的选修课,专业差别较大,选课学生相对集中在一、二年级低年级群体中的理科学生,他们大多都还没有接触专业知识且出身农村,表明他们对现代农业发展有一定的期许。因此,在教学体系改进时,需考虑教学内容既能吸引学生,又要避免过于深入,建议将发达国家一些先进、新颖的休閑、生态型农业知识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介绍给学生。
1.2 学生选课的原因及课程学习目标 针对学生选课原因及课程学习目标进行调查,结果见表2。61.71%的学生是基于对课程感兴趣而选修这门课的,35.43%的学生是由于感觉该课程内容对自己学习、生活等有用而选择,目的性不强而随意选择学习这门课的学生仅为2.86%,说明学生的选择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在选课希望达到的目标上,47.49%的学生为了提高个人素质,占比最高,和该门课程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目的一致。做一般性了解的学生占比达28.00%,16.00%的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今后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可以学习先进或借鉴经验,仅有8.51%的学生是为了修够学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修该门课程时,目的和目标明确,具有非常好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带着兴趣探索式学习。课程的开设一定能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符合素质教育方向要求。
1.3 课程学习及教学效果调查
1.3.1 学生听课状态及听课效果调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听课状态和听课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见表3。上课时偶尔开小差的学生比例达60.41%,经常开小差的学生比例高达38.45%,还有1.14%的学生上课总是开小差,没有上课从不开小差的学生。这充分表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注意力并不是一直很集中,其原因可能与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有关。就学生听课效果来看,24.05%的学生认为听课效果很好,能理解教学内容且能融会贯通;高达72.52%的学生认为听课效果一般,能够理解但不会运用;还有3.43%的学生认为听课效果较差,听不懂。从前面的学生组成来看,该课程为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但仍有部分学生来自城市,学生知识背景各不相同,对课程的接受能力亦有较大差异。因此,提高学生课堂听课兴趣和听课效果将是优化教学方案的重要目标。
1.3.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满意度分析。表4表明,有86.29%及87.43%的人选择教师讲授及视频播放的教学方法授课,这也恰恰是目前世界农业概论课程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表明教师讲解及视频播放相结合是被学生广泛接受和认同的教学方式。当然还有23.43%、34.29%的学生建议可以结合学生制作PPT或采取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学习,表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主动学习或灵活学习的良好期望,由“要我学”改为“我要学”的一种内在需求。在教学内容方面,41.43%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其他国家农业的介绍,39.43%的学生认为当前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宜,19.14%的学生认为应该可适当减少现有部分国家农业介绍,细化单个国家农业的讲解,做到少而精。可见在教学内容方面,学生的选择相对分散,意味着农学、动物科学、水产科学及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等不同专业或不同学生对世界农业希望了解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这也表明现有的教学内容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期望,因此如何优化教学内容也是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
2 世界农业概论课程教学的优化对策研究
根据表3及表4可以看出,课程对学生吸引力尚不够,听课效果也不理想,学生对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期许。那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选课目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是进一步整改重点。该课程可以从教学方法及其教学内容体系上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1 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方法多元化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是提高学习效率及预防上课开小差的有效途径,因此要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现在的教学手段主要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方法,即从教师的主观角度出发,把学生置于被动位置,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增加课堂互动,使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也通过一些相关的生动有趣的视频来提高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但是,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作用不大,因此需要使教学方法多元化,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开展学习小组讨论课,每个小组扮演不同国家或拟定一定的命题,通过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课堂动员学生小组参与主题讨论,让学生自主阅读课外世界农业的书籍,同时写下阅读心得,制作PPT,并在课堂中向大家阐述讲解读到的世界农业知识等。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发展,通过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变“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2.2 点面结合,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世界农业概况作为一门农业启发性基础学科,课程没有固定教材,部分教学内容随着農业发展每年需要更新,涉及内容多。过去的教学中,主要从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及大洋洲各选择1~2个在农业上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现状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内容宽泛,深度不够,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如何提高学生上课时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及其注意力,需要进一步凝练优化现有教学内容,除了简单介绍各个国家农业发展或区域布局概况外,更多的是结合具体案例对某个国家有代表性的农业方式进行讲解。在案例选择时,尽量做到每个都能与部分选课学生专业紧密结合,同时要尽量突出特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取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主观直接地思考问题,便于实际运用。如介绍美国农业时,案例可以考虑多融入一些农业机械化科技或现代农业分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信息;介绍我国台湾农业时,则应该选择特色鲜明的“小而精”的休闲农场及创意设计等,以便学生能够系统了解现代农业科技应用的特点、经营管理方法及创意农业园的新颖设计等。通过“点面结合”介绍涉及的相关国家农业,凸显各个国家农业的立体感,从而提高课程学习效果,启发思维,使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培养学生致力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浓厚兴趣。
3 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3]:“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近些年,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诸多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号文件,鼓励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4-5]。因此,在农业转型的今天,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及创业精神的当代大学生。世界农业概论作为一门能够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理念的全校本科学生选修课,可以培养学生致力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浓厚兴趣或点燃其创业热情。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及满足学生期待,课程需要进一步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充分体现课程学习的实用性与课程内容的新颖性。通过多元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标准在于其独立性和批判性[6]。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使学生更富有创新精神[7-8]。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点面结合”优化教学内容,并通过布置个性化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外了解某一特色区域农业或某一农场发展状况,课堂开展讨论,或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满足教育国际化的需要,也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崔翠,周清元,杨延梅.做好高校人民教师 发展当代大学教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155-156.
[2] 刘浏.注重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3): 124-127.
[3] 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OL].(2013-12-23)[2016-11-05].http://znzg.xynu.edu.cn/Html/?21901.html.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A/OL].(2007-01-29)[2016-11-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5341790.html.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A/OL].(2015-02-01)[2015-11-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01/c_1114209962.htm.
[6] 张安富.重构我国高水平大学的本科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6(9):4-7.
[7] 王华君.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1(3):16-18.
[8] 曹林奎,陆小毛,吴娟,等.现代农业科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