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我们想讲的和外国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

2017-05-30陈力丹许若溪

国际传播 2017年4期
关键词:漫画书跨文化受众

陈力丹 许若溪

【内容摘要】 国际传播的创新在于“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外国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本文以法国达高集团2009年出版的漫画书《一个中国人的一生》为例进行分析,认为这本书的传播模式基于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谋求尽可能的意义共享,从而绕开了“文化折扣”的阻碍,有利于寻求与受众的情感共鸣,缩小文化产品的心理接受距离,削弱传播实践中可能的偏见和误解。中国的国际传播应大力提倡这种模式。

【关 键 词】 漫画书;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在当前中国和有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传播显得愈加重要,与此相配合,“讲好中国故事”这句口号愈加响亮。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指出,要创新对外传播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如何创新对外传播方式?“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的阐释和探索。实际上,习近平多次就这个问题做出论证,已经在原则上和方法上给出了答案。

一、习近平对国际传播创新基本路径的概括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重要的文化战略部署。他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① 三年多过去了,中国的国际传播在采用新媒体技术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但工作理念仍然需要继续更新,以寻找“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2015年5月4日,习近平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批示,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做了第一次具体阐释。他要求该报“总结经验、发挥优势、锐意创新,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② 也就是说,国际传播的创新在于“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③

总之,习近平已经在多个场合概括了国际传播创新的基本路径,他表示,“要把我们想讲的和外国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④

“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需要在与不同历史传统、文化风俗、宗教背景的国家民族的交往中得以体现。国际传播的本质是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和物质交换。各国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惯例习俗、当代风貌,以及深蕴于人民精神内的主流信仰、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情感认知等文化内涵,应该在这种交流中得以充分地体现。但长期以来的中国国际传播,将外国受众视为“宣传对象”,“以我为主”的单向传播模式比较普遍;不注意站在“听者”的角度考虑他们习惯于怎样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缺少与听者的互动和交流。这种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思路,忽视“他者”文化需求的背景,传播效果不尽人意。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外文局的一位外国专家曾谈到,有15种文字版本的《人民画报》,其各个版本的内容却完全相同,这是不可思议的。① 然而直到现在,中国对外传播的思路和工作做派,虽然有了一些改进,诸如区分了对内和对外,传播方式上较为生动了,但还有许多对外传播的新闻、出版、影视、文艺等作品保留了一个版本多种文字的形式,没有關注中国以外的世界是一个文化极为多样的世界;对外传播内容仍然偏重宏观,缺少细节,导致套话和空话较多。

实际上,在跨文化交流中,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要想克服文化差异,最大限度地达到传播效果,就需要因地、因时制宜。首先要了解面对的交流对象,他们的信息需求和表达习惯是什么。然后根据自身的传播需求与目的,缩短对方“想听”和我方“想说”之间的距离。立场是中国的,语言和形式应该是具体对象国或民族的。唯有开放、包容、共享、多赢,尊重各国人民的愿望和选择,中国才能在世界上得到各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尊重。

二、一本成功的中国故事漫画书

这是一本法国达高集团(Groupe Média-Participations)出版的关于中国的漫画书,它在欧洲得到了成功传播,客观上替中国向欧洲公众讲述了一个来自中国的故事——一个关于50后漫画家李昆武一生的鲜活故事。

这本名为《一个中国人的一生》(Une Vie de Chinoise)的漫画书,由原《云南日报》美编、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弟子李昆武与法国友人、漫画家欧励行(Philippe ?tié)共同创作,属于自传体长篇漫画。这部漫画于2009年一经出版,即受到欧洲特别是法国读者的普遍欢迎。2010年,该书获得法国中部布鲁瓦漫画业内人士评选的“世界历史奖”和比利时漫画中心“2010年度最具代表性作品”奖。同年,因其“鲜明的中国主题、新颖的艺术形式以及强烈的人文精神”,该书获得法国圣马洛图书展“最受读者欢迎奖”(由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法兰西西部报》授予)和“历史会晤”文化节最佳历史类漫画大奖,成为同时获此两项殊荣的第一部亚洲内容的漫画。同年,该书还入围2010年度昂古莱姆国际漫画大奖。2013年,该书中文版在中国出版,当年就获得“中国漫画大奖”。 2015年,在第18届日本文化厅艺术节中,该书获得艺术节漫画部门唯一优秀外国作品奖(共有70多个国家的4000多部漫画书参评)。现在这本漫画书有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芬兰文、荷兰文、丹麦文、挪威文、英文等多个外语版本在世界各地印行。

这本书的创作缘起于2005年。那年欧励行来中国采风,本来计划与李昆武合作绘制13 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的见闻,但调研后二人发现,欧洲人对当下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的发展变化更感兴趣。因而他们最终决定以“小李”(即李昆武)为主线人物,通过一个中国人的故事告诉欧洲受众,整个中国是怎样从过去走到现代的。漫画书舍弃对复杂历史的宏大叙事和空洞描述,用1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男女老少、工农兵商,或富贵或贫穷,善良或市侩,让他们在中国浩浩荡荡的历史场景中依次出场。他们中有李昆武的家人、他的同学和朋友,还有昆明街头和云南深山里的普通人。在这本漫画书中,没有完全的好人,也找不到一个完全的坏人。他们个个生动鲜活,言语神态、行为方式都有特定的原因和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一个中国人的一生》不谋求改变外国受众的认知,而谋求尽可能的意义共享,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现中国的故事,把评判权交给读者,这是它得以获得成功的根本。中国自己做的国际传播为什么效果有所欠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晓红用一句话就点到了问题所在:“无论是视频还是图片,大家说我们要学会讲故事,拍到了一个人物,拍到一个故事,为什么不感人,很多时候我觉得没有把人物还原到日常生活状态中去,我们往往从功利的角度去宣传他。”① 功利化,即过于强烈的宣传意识,让对方一眼就能看出来你是在宣传,这样一来就谈不上传播效果了。

三、量体裁衣,选对主题:外国人想听什么?

跨文化传播追求不同民族和国度受众认知和态度的改变,但传播效果只能以受者准确理解传播意义为前提。对于中国当下的国际传播目标而言,应该首先做到意义共享,这是一个从了解到理解,再从理解到认可的动态构建过程。“了解”是对接收到的讯息能够有效解码;“理解”是解码后能够获得与传者大致相同的意义解读;“认可”是对解码后的意义持基本接受的态度。只有实现意义的共享,才能产生进一步的传播效果。在跨文化传播中,实现意义共享是相对的,关键要找到实现共享意义的路径。

跨文化传播中,文化与意识形态相差巨大,同一个符号传递到对方处,解码后的认知有时会南辕北辙,如中国的“集体主义”可能被西方受众解读为“压制个性”;诸如“父母在,不远游”、“郭巨埋儿”和“卧冰求鲤”等中国的孝道观点和故事会引发“友邦惊诧论”。如果忽视外国受众的关注点及其文化与意识形态,中国的国际传播会因为“供需不对路”而收效甚微。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其现代化进程让外国人惊叹,但中国历史变革中也蕴藏着无数极具冲突与戏剧性的故事,我们对这些故事却没有深入挖掘,很少将中国故事编入国际性的符码,甚至有时还造成题材外流。例如,美国迪士尼将目光投向了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在中国故事框架下,花木兰向往自由、反对束缚、追求婚姻自由的美式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认知;而《功夫熊猫》则在唤起民族认同感的同时,也宣扬了美国的价值观念。

想办法尽可能扩展跨文化传播的共通意义空间,将文字符号转换为双方更容易接受的视觉符号、图像符号是一种可行的路径,它降低了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一个中国人的一生》是一个集中体现视觉符号这一人类共享符号的传播潜力的跨文化传播案例。它之所以获得成功,首先在媒介选择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连环画。因为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有着悠久的连环画阅读传统和坚实的受众基础,以这种形式向欧洲读者讲述中国的故事,在载体上与受众兴趣相符;其次,它采用欧励行以西方人的视角看中国的路径,帮助李昆武选择中国人生活中西方人有兴趣的部分作为题材。这就符合了习近平所指出的 “把我们想讲的和外国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

尽管每个民族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作为人类基本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却很相似,如正义、善良、仁爱、民主、自由,等等。因而跨文化传播应该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可以绕开“文化折扣”的阻碍,寻求情感共鸣,缩小文化产品的心理接受距离,削弱传播实践中可能的偏见和误解。正如电影《刮痧》的导演郑晓龙所说:“各种文化在表面上虽然千差万别,但当涉及人本身、人本性,比如亲情、家庭层面时,则是相通的。” ① 例如,《一個中国人的一生》中因饥饿而发疯的刘八二舅、因信仰而临终前上缴党费的父亲老李、因疼惜而带肉回家给奶奶的小李,都深深打动了外国受众。中国传统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戏曲秧歌等也令人感到新奇,因为这些情节植根于“原汁原味”的中国,挖掘出了符合各民族共性的价值观,以超越政治异见、打通人类情感为“立足点”来讲述中国故事,因而拥有了明显的传播效果。

相比于某些人设想的西方人偏爱猎奇、抠伤疤的心理,欧励行在调研中发现,欧洲受众更感兴趣的是“中国是怎样成长的”。这正应了接受美学的理论,即读者并非被动地进行消费,而是表示赞同或拒绝。他们在消费作品之前,由于原有的经验、兴趣、素养和理想,对作品会有潜在的审美期待,当文本与他们的“期待视野”契合时,才会获得认可。在法国亚马逊网站上,《一个中国人的一生》第一册总体评分为4.4星(最高为5星)。从读者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有一定的偏见,但同时对这本书有进一步的期待和认可。以下是一些读者的评价:

“如果你对有关共产主义的任何模型感到好奇,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年轻的中国怎样出生、成长,它像一个日记本,记录了中国人是如何在毛泽东时代生活的……中国式的漫画很有意思,期待这本漫画不断出版续集。”—— Emmanuelle Reineri“lagrande fille”(Paris France)

“优秀的发现!因为设计师能够再现精湛的宣传海报与惊人的真实感,其跨文化传播中的故事表达中有些部分类似孩子的涂鸦,很有才华。”—— J.Sanglier

“在毛泽东时代中的生活是惊人的,它使得我们了解了之前并不熟知的中国历史。”—— zouzou6cps

作为一个优秀的跨文化传播范本,这本漫画书在编码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谁在解读”的问题,无论是对主题的选择,还是对国际化表达的采用,都尽最大可能考虑受众的“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正如接受美学研究者伊瑟尔在《读者作为小说结构的重要部分》一文中所述:“在文学作品的写作过程当中,作者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形的读者,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性的读者叙述故事和对话的过程。” ①

四、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如何向外国人讲故事?

斯图亚特·霍尔曾提出:“意义生产依靠于诠释的实践,而诠释依靠我们积极地使用符码,将事物编入符码—— 以及靠另一端的人们对意义进行翻译或者解码来完成”。②因此,中国的国际传播中要减少不同语境中我方“编码”所可能设置的障碍,需要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将“中国故事”讲述成“包含中国元素的国际故事”。

绘制这本漫画书的时候,李昆武觉得,外国人会对中国的生肖感兴趣,但欧励行发现,欧洲人对中国人属马、属羊是没有什么兴趣的;画到中国20世纪60年代学雷锋,李昆武原来想一笔带过,但欧励行却坚持要对雷锋生平做介绍,因为欧洲受众不知道雷锋是谁,为什么要学他?不作解释,对他们来说自然一头雾水。多一些具体的说明,少一些抽象的概念;多一些人文色彩,少一些政治说教,这是中国做国际传播需要谨记的。

现在中国的国际传播有些急于求成,缺乏耐心和舆论铺垫,急于传播自己的思想,太想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说过,与外国人说中国的事情,大的方面如中国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城乡面貌和环境保护等,小的方面如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他们都会听得津津有味,就好像接受了主人随手从自己果园中摘下的苹果。可是,有的人往往喜欢把原生态的苹果加工成果酱、果脯或果干,甚至为了简洁高效,只把苹果中的维生素C提炼出来送给客人。① 这样就把现实中丰富多彩的生动故事,变成了单调的数字和政治结论;把中国优秀的文化变成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下五千年”几句话。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外国人直观地了解“原汁原味”的中国。

中国的国际传播自我意识太明显,不善于通过诸如“真善美”之类的人类共同情感打破交流的壁垒。《一个中国人的一生》选择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和生活作为切入点,“草根化”的叙事讲述着亲情、友情、爱情……其中包含对人性的悲悯、对愚昧的反思、对故乡的眷恋、对国家的期盼,等等。这种叙事方式注重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不是简单化的国家主旋律宣传,而是建构普通的民生话语,从而引发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共鸣。一位德国老人说,他在书里看到了自己,“虽然在讲一个中国故事,但却让人想到了自己的生活”。他告诉作者,“二战”结束的时候,全家经常饿肚子,未免饥饿昏倒在路边,只能被拦在家里不准出去玩,而作者小时候饿得只能在墙上画一大桌好吃的,看着解馋,书中描绘的场景让他深有同感。②

五、平衡、客观、细腻: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我们常说“以正面宣传为主”。正面为主不是说只能讲正面,不能讲负面,关键要处理好主流和支流、全局和局部、成绩和问题的关系,把握好平衡。中国的国际传播较长时间内受制于片面理解“正面宣传为主”,于是养成了一种习惯,给外国人看时,太想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这种裹挟着政治意识形态和官方色彩的传播,往往造成国外受众的 “对抗性解读”,不仅没能向外国受众呈现正面的中国形象,而且传播的内容还容易成为人家批评的靶子。追求百分之百的传播中国正面形象,必然造成刻意避讳缺陷与不足,这种传播思维导向下的国际传播是难以取信于国外受众的。

中国政府精心制作并在纽约时代广场展播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以及《故宫》《万里长城》等纪录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效果并不显著。而漫画书《一个中国人的一生》的出版形式是“非官方”的,使得欧洲受众绕过心理排斥的“官方”,看到一个普通中国老百姓呈现的中国。在外国人眼里,中国原来都很穷,怎么一夜之间就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解答、评判,书里都有所涉及,但没有结论,也没有宣传。大到时代背景中的历史事件,小到人物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绘者只是通过真实细腻的笔触,再现云南的风土人情和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书中李昆武的父亲曾经是一名省级领导、一个老党员,他在临终时也不忘让儿子把工资作为党费上缴。李昆武说,他“没想到很多人最喜欢的人物就是他,他们看到了真实的人性和爱国是什么样。这种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细节深深地打动了读者,问这个老外为什么,他说因为很真实,很可爱,这个人对国家的感情、所做的事业和他的命运紧密相连,是个好人。” ①

布卢瓦“历史会晤”文化节國际漫画大奖的评委曾为《一个中国人的一生》的政治意识形态发生争论,但最终大家一致认为,绘者没有批判也没有赞颂,而是真实地呈现了在那个年代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政治只是所有故事中的元素之一,而不是宣传。正如李昆武所说,“只是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故事”,② 绘者和编剧尽可能将镜头放低,聚焦普通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再现历史原貌。因而,它成功获得了不同政治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的人的喜爱。

其实外国的国际传播也很注意“真实呈现”这个问题。例如法国电视五台(国际台)的工作指南强调要适应不同的受众。其前任台长多次谈道:“我们要使用国际性的语言……我们要警惕,节目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分析,都有可能被误解。”③

六、结语:接长中国国际传播的“短板”

中国的国际传播强调基于国家利益的较多且有规模,但基于共同价值观的传播不足。基于共同价值观的传播需要耐心和毅力,它是奠定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基础。像《一个中国人的一生》这样的作品的传播,可以成为配合中国国际传播的复调传播模式之一,应该大力提倡。

中国政府主导国际传播的规模效应,这本身没问题,但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还需要民间和社区参与对国际传播的配合作用。

中国的国际传播关注短期性政策宣传,但多是后端阐释,忽视前端介入和长效性的战略传播,而后者才是中国国际传播形成“以我为主”议题格局的基础。

(责任编辑:姬德强)

猜你喜欢

漫画书跨文化受众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测谎仪
欢喜小侦探系列 漫画书迷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还书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