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互联网金融——厉害了,我的网!
2017-05-30潘镭
潘镭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该文背景下的“农村互联网金融”已成为商业银行创新实践,服务“三农”的下一个“风口”。
目前诸多互联网企业已奔赴农村跑马圈地,金融、社交、电商跨界融合的故事将在广袤的农村再次演绎,商业银行应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开拓创新,不断改善农村互联网金融整体环境及服务水平。
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面临诸多瓶颈
现阶段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众多,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但与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特殊性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尤其“三農”客户的金融需求具有小额、短融、碎片化、产品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高度关联等特征,靠铺设线下网点、人工作业的方式确实很不经济。这意味着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目前仍是一片巨大的蓝海,但商业银行要拓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也会面临诸多瓶颈。
首先受城乡地域条件限制,众多村镇企业、农户还面临着金融资源短缺和支付结算难的问题。当前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基本还集中在“老三样”——存、贷、汇,无法满足农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就融资而言,当前支农贷款的难题是农民缺少抵押品,且过于分散,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的难度大,对金融机构难以形成吸引力。且由于社会征信体系的缺失,农村中赖债、躲债现象还较为普遍,难以准确甄别“三农”优质客户。这些情况直接导致农村贷款的回收存在相当大的风险,严重挫伤金融机构向农户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此外,现有农村电商平台多数是要开发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将商品无缝对接地卖到农村。然而,现阶段对农民而言,能把农产品卖出去要远比买进来迫切得多,如何利用互联网电商解决卖难问题是农户最为迫切的需求。
同时,农民缺乏互联网知识以及利用互联网理财融资的意识和技能,且农村的资产货币化程度低,非农资源信息化程度不高,也给互联网金融的推广和风险防范造成制约。
“新玩家”、“新玩法”破解农金难题
面对上述瓶颈,商业银行可从组织、服务和产品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新途径。
一是组织方式创新,农村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组织方式,尤其在传统银行涉足不深的农村电商领域,众多电商背景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开始热衷于打造集农资、生鲜农副产品交易于一体的一站式购物批发中心。商业银行亟需以跨界联合的模式,依托自身互联网渠道拓展农村电商,在此基础上提供各自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二是服务模式创新,针对农户贷款融资难的突出问题,银行可尝试开展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线上供应链融资,并将融资主体逐渐转化到全产业链。通过这种O2O服务模式的创新,重点打造网贷“星火试点”、“千县燎原”、银政合作等支农融资新模式。
三是产品创新,为应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国有商业银行亟需开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研究,构建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三农”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要完成以上三方面的创新,以银行为代表的“新玩家”需在“三农”服务的移动化、流程化、便捷化、智能化、场景化上全力深耕,打造自己的农村互联网融资平台、电商平台、支付平台、分期平台、理财平台,让现代金融服务模式真正走进农户的日常生活,也让“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了更大的创新空间。
针对农户融资难问题,商业银行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新玩法”不仅是存、贷款等传统金融服务,而是要将农村众筹、乡村白条、农村理财等全多元化金融服务渗透到“三农”的全产业链。所谓全产业链是对涉农上下游企业从原料、种植、收购和销售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务。
银行可通过将传统线下的赊销模式线上化,为种植大户提供“白条”金融服务,让大型经销商或农资厂家在银行的三农融资平台上直接将农资赊卖给农户,并采用供应链捆绑的方式,选择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或者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供应商为其下游订单农户提供担保,使农户的信用和资金流向都有一定保障。
农户分期市场目前在我国还存在许多空白,银行还可通过互联网分期平台为农民提供种子、农药、化肥、鱼苗等用于再生产的农资产品贷款分期服务。
针对农产品卖难问题,要大力拓展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销售,从销售手段看,农产品的销路是农业产业化及农民增收致富的决定性因素。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农产品走进城市大市场提供了一条现实途径。通过银企合作构建电子商务平台,或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不仅可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还可以带动农产品的种植销售。
“要想富先修路”,要真正激活农村市场,对商业银行而言,必须尽快打造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专用的“信息高速公路”,并以此为基础,鼓励农村个体户在开放式电商平台上开店,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建网上销售渠道,主动拓宽产品销路,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平台化进程。
同时用大数据思维方式探索三农产业链大数据模型的搭建,培育新型商业模式。通过与各领域领先企业合作,拓展服务边界与营销模式,以“创新实践”为理念,构建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全方位满足农户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服务需求。
针对支付结算难题,银行需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开展农村专业市场移动金融产品研发,构建多层次的,以指纹、虹膜、声纹等生物识别技术为基础,以移动互联网渠道为核心的新型农村支付结算网络。
可以掌上银行、无线POS机、网上银行等移动终端为载体,打造农村地区的指尖银行、口袋银行、空中支付平台、金融物联网平台,对移动金融服务入驻乡镇进行有益尝试。自主创新支持粮食、蔬菜、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类专业市场的“三农”特色产品,为农村地区提供便捷的多渠道支付结算服务。
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互联网金融
随着土地流转改革的全面落实,农村金融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将逐步被消灭。农村金融将呈现出多元的参与主体及活跃的市场交易等特征,农村地区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也将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多元化特征。因此,未来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也将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服务的特点。
首先,商业银行将和未来优秀的P2P平台在互联网融资服务领域形成良性的竞争与互补关系。其中规模较大的P2P平台会在全国农村市场布局,凭借其较高的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以及高效、规范化的运营管理能力与商业银行展开竞争,这种良性竞争将会使农村区域客户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
除了大规模P2P平台之外,农村互联网金融领域还会存在很多区域化或垂直领域的小规模P2P平台,这些平台凭借其本地化或专业化的优势,在特定区域或特定行业、产业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这类差异化的平台对完善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结构,满足特定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等都具有显著的价值。而这类平台与小贷、典当等现有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相比,在运营规范化、客户服务意识、技术先进性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将促进小贷、典当等机构的变革,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其次随着农村互联网金融的逐步推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参与者将不再局限于农民群体,更多高知识层次的人群将进入农村产业,这一产业将成为未来创业的重要领域。这些变化使得股权众筹在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具有特定的市场空间,生态农业、农业观光、创新农产品经营等创意项目均可通过股权众筹平台实现低成本融资。
农村互联网安全风控体系亟待完善
而上述便捷的互联网融资服务尤其是信贷融资离不开完善的大数据征信能力,银行及第三方平台等机构掌握着大量农村居民生产及生活信息。家庭的土地规模、历年产量、家庭收入、资产、过往各类金融机构信贷记录、生活消费购物记录等数据都可能被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所掌握,基于这些数据几秒钟就可以完成信用评分,小额信贷完全不用提供抵押担保物,信贷服务将变得真正便捷高效。
但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还处于“弱监管”状态,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资金安全、信息安全缺乏保障,有可能带来潜在风险隐患。而农村互联网金融更要在规范发展的基础上做好信用监管,搭建适应互联网金融属性的監管体系。
对银行而言,需不断完善农村互联网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农户经济信用档案,提高农户征信信息入库率。并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和运用,建立大数据征信、风控与监测机制,开展信用村镇、信用户评比活动,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同时,建议尽快出台《电子商务法》,鼓励创新、竞争和发展,并明确法律底线,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促使互联网金融企业合法合规经营。
总的来说,银行通过打造“三农”系列互联网金融服务,一定可以获得更多的农村客户的支持,从而真正把金融服务融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