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传人:让残缺的人生充满阳光
2017-05-30王立军姜自恬
王立军 姜自恬
从1963年“雷锋班”给长沙盲哑学校的学生写第一封信起,雷锋生前所在团的“雷锋传人”坚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残疾人带来温暖和快乐。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助残故事,一幕幕震撼心灵的温暖瞬间,一颗颗八方汇聚的大爱仁心,凝聚成了爱的海洋。在第54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笔者前往这个部队,探寻一代代“雷锋传人”帮残助残的感人事迹。
一次放飞梦想的旅行
2016年10月31日清晨,天安门广场。
25名特殊观众,25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这25名残障儿童全部来自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创业园区的“阳光家园”,看升旗是此次“同追梦·齐圆梦”折翼天使北京行活动的第一站。
半年前,“雷锋班”到“陽光家园”慰问,班长毕万昌问起学生们的心愿,得到最多的回答就是“去北京、看升旗”。经过雷锋班战士和志愿者们商议筹划,最终有了这次为期4天的圆梦之旅:看升旗、观鸟巢、登长城、游清华。
“5年了,从来没见过所有孩子的眼睛都聚焦到一点,就连拍合影都没有过。”升旗仪式后,李梦茹老师激动地说,这是“阳光家园”成立以来,孩子们最专注、最庄严的一次,真希望此次行程能为他们打开一扇阳光之门。
走进鸟巢,志愿者李博宇讲述了残奥会冠军王芳的故事:她患有先天性脑瘫,依靠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从走路不稳成长为田径运动员,4次夺得奥运金牌、3次打破世界纪录。“我也要做个有价值的人!”18岁智障患儿金旭波哭着许下诺言。2次把金旭波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老师苏湄,紧紧地把他揽入怀中,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苏老师介绍:“入园之初,旭波曾一度自暴自弃,几次想要轻生,这次真的来对了。”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前往长城的路上,毕万昌带领大家高声诵读《清平乐·六盘山》,孩子们热情高涨,个个都要当“好汉”。登上第一个烽火台,脑瘫患儿聪聪虽已满头大汗,但母亲问他还能不能坚持时,他郑重地点头,紧接着又趔趄地迈开步子向第二个烽火台发起冲击。普通人30分钟的路程,孩子们走了2个多小时,当到达好汉碑时,脊柱裂患儿张熹拉着毕万昌的衣服大声喊:“我也是好汉!”
游清华不仅是这些孩子的愿望,更是老师和家长们的心愿。张丽荣老师说:“很多患儿无法正常接受高等教育,有的甚至一天学都没上过,走进大学校园,有利于增强他们学习积极性,为适应社会,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打下基础。”
作为志愿者,北京大学大四学生莫屈两次前往“雷锋团”,在和官兵一同帮残助残实践中,他对关爱残疾人有了更深的感触:“残障患儿的一生本就是一次艰难的长征,他们更加需要精神上的真诚关怀。”
关爱残疾人的行动并没有结束。近年来,“雷锋班”先后与北京盲校、抚顺市爱心福利院、“阳光家园”等22家助残机构携手,向社会上的2000多名残疾人献出过爱心,累计募捐物资近10万余元……班长毕万昌呼吁:真诚关怀每一名残障儿童,为折翼天使们打开阳光之门,给他们插上一双放飞梦想和希望的翅膀。
一封满载感恩的回信
“敬爱的雷锋班的同志们:我们愿意和你们携起手来,在雷锋英雄精神的教导下,并肩前进。”
这是“雷锋班”收到的一封回信,信的落款是长沙市盲哑学校盲生部八年级全体同学。信中表达了盲校学生对雷锋精神的感悟,并对官兵支持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战胜艰难困苦,带给他们美好与希望表示感谢。
“因为许多原因不能面对面帮助每一名残疾人,书信便成了‘雷锋传人传递爱心与真情的一种方式。”雷锋连指导员杨加木介绍,写信帮残助残是“雷锋班”的一个传统,53年从未间断。
两年前,雷锋班收到的一封回信中夹带这样一张照片: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手捧录取通知书,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谁也想不到,照片上的男孩曾是一名自闭症患者。
男孩名叫宏宇,来自甘肃省武威市。5年前,家庭的变故让小宏宇不愿跟任何人交流,后来,自闭倾向不断加深,不得不弃学回家。“雷锋班”战士主动联系当地医院治疗,还写信尝试与小宏宇沟通,希望帮他打开心门。起初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收到回信,但战士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变着花样给小宏宇写信,从笑话集锦到哲理名言,再到励志故事应有尽有。
“宏宇现在虽然仍不愿说话,但对‘雷锋班的来信却是显得十分期盼,医生说这是好转的迹象,谢谢你们。”期间,宏宇母亲的电话让战士们兴奋不已。经过医院系统治疗,宏宇不仅重返校园,而且考上了重点大学。收到入学通知书后,宏宇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喜讯告诉一直陪伴他的好友——雷锋叔叔。
有一年9月,班长毕万昌突然接到小梦琪的视频通话。小梦琪是官兵们一直帮助的一名残障儿童,3个月大时因为脊髓灰质炎留下后遗症,左臂落下残疾。“毕叔叔,同学们都笑话我,我不想上学了。”视频刚一接通,小梦琪就哭成了泪人。毕万昌耐心开导,给她讲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耐心帮她消除自卑心理,直到小梦琪破涕为笑,决心坚持去上学。
50多年来,“雷锋班”官兵与各地残障人员往来书信近万封,短信、微信数千条,帮助近百民疾患人员重燃希望。一茬茬“雷锋传人”接力扶残助残,他们用真情换回一个个残疾人的自信与坚强。
一件温暖心灵的毛衣
一件毛衣不能穿一辈子,但带来的温暖却能永远留在心中。
抚顺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盲童杨佳欣回访“雷锋班”,向当年为她织毛衣的“爱心战士”致谢:“虽然不能看到叔叔们的样子,但我仍想亲口向你们说声谢谢。”
杨佳欣清楚地记得,那个寒冷冬天自己穿上新毛衣时的高兴劲儿,她说:“当年的毛衣早就不能穿了,但我始终珍藏,因为它带给我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温暖,更是心灵上的一抹暖阳。”
这段“毛衣情缘”源于2006年该团驻地抚顺启动的“恒爱行动”。时任雷锋班班长、现任雷锋连连长薛步瑞介绍,那会儿物质条件有限,能为残疾人所做的事情非常少,正赶上地方搞公益助残活动,班里的战士就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将捐赠而来的毛线织成毛衣再送给学校。
现在,战士们早已经不再为残障儿童织毛衣,但“雷锋传人”帮残助残的故事却从未间断。从2008年开始,“雷锋班”持续关注驻地残障人员,主动为其送去轮椅、助听器等助残器械,帮助他们渡过生活难关。2014年4月,战士们看望贫困学生小路鑫时,得知他的父亲遭遇车祸导致下肢瘫痪,使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连队很快就募捐来6万多元,不仅给小路鑫的父亲送来一辆轮椅,还为他家盖起了2间崭新的平房。
“帮助残疾人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参与社会建设,共享建设成果。”“雷锋团”政委吕新胜说,从毛衣、到轮椅、再到整套的帮扶计划,时代在改变,但“雷锋传人”尽心帮残、尽力助残的传统永远不变。如今,雷锋精神已经传遍祖国大地,社会感召力越来越强,“雷锋传人”能为残疾人做的事也越来越多,他们集体发出号召:奉献真心、倾情解难,让残障人员感受来自社会的关爱,满怀希望迎接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 马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