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防治鸡瘟和大肠杆菌病
2017-05-30杜珂
杜珂
摘要:笔者根据当地养鸡场的发病情况,对夏季鸡场经常发生的鸡新城疫和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鸡新城疫;鸡大肠杆菌病;防疫;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7-0163-01
今年夏季由于溫度较高,雨水量过多,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病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很容易造成疾病的流行,给养禽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夏季鸡常见的鸡瘟和大肠杆菌病及其防治措施做一概述,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价值参考。
1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又叫鸡瘟,是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发病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无明显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该病在年龄、品种之间无选择性,这也就意味着各个年龄段和各个品种的鸡均可发病,由于雏鸡的抵抗力不强,易感性比较高。鸡新城疫属于一类疫病,因此我国高度重视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在全国各地开展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
1.1 切断传染源
进鸡前要对鸡场进行严格消毒,包括购置的饲料、推车等的外包装要经过消毒后方可入内,消灭存在于鸡场内的鸡瘟病毒。新购置的鸡要接种鸡新城疫疫苗,观察2周以上,如无发病则可以放入养殖场。在饲养期间,要制定消毒计划,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处理,消毒药物如漂白粉、强力消毒灵、复合酚等交替使用。
1.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疫苗的选择和注射途径也需注意。雏鸡多选择Ⅱ系、Ⅲ系、Ⅳ系、克隆30、N79、VH、V4苗,15日龄多用Ⅳ系和V4苗滴鼻;種鸡和蛋鸡在60~90日龄用Ⅰ系、N79、克隆80作肌注;商品蛋鸡350日龄用Ⅳ系、V4和油乳灭活苗免疫1次。在疫苗免疫过程中尽量选择对鸡应激性比较小的时间段进行免疫。
1.3 提高饲养人员的防疫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饲养人员与外界接触较少,缺乏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对防疫意识的认识比较薄弱,单靠兽医主管部门的宣传和监督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提高饲养人员的防疫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还需要以饲养场为中心开展工作。因此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制度,新进员工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岗位培训,上岗后每年进行集中脱产培训,员工换岗后也要对其进行新的岗位培训。
1.4 与其他疫病的防治相结合
鸡新城疫的防治多半是靠疫苗免疫进行控制的,而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就是与其他疫病的混合感染,尤其是导致疫苗免疫效果下降的疫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鸡球虫病等均可导致鸡体免疫力严重下降,从而鸡对新城疫病毒的易感性增强,外加与其他病的混合感染,最易导致病死率增高。因此在防疫新城疫的时候注意与其他疫病的防控工作相结合才能使新城疫的预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2鸡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是由一些致病血清型大肠杆菌或者条件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禽类不同疾病的总称。发病鸡因日龄、品种、自身素质等因素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最为常见的有败血症、气囊炎、肉芽肿、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等。鸡大肠杆菌病几乎遍布全国,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外加病变类型的复杂性和较高的病死率,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夏季气温较高,养殖户饲养管理跟不上,很容易造成该病的蔓延和传播,如果连同其它疫病感染,极易造成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在夏季当务之急便是制定合理的防治技术规范,减少该病的发生。
2.1 加强饲养管理
养殖场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养殖动物的经济效益,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首先要从饲养管理入手。定期对鸡舍的地面和周围环境用2%~3%的火碱消毒,种蛋在引进之前用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进行消毒处理。育雏鸡舍要经过严格的物理清扫、冲洗、喷雾和熏蒸消毒的处理,育雏期间保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在雏鸡进行分群时切忌密度过大和通风不良等情况的发生。
2.2 净化鸡群环境
严格把控管理关,在进雏鸡时查证一些无大肠杆菌病史的正规鸡场再做选择。及时淘汰瘦弱病残的雏鸡,以防其携带的他疫病感染整个鸡群。此外,在雏鸡2~5日龄时给药5d以更好的清除雏鸡体内的大肠杆菌病原。
2.3 免疫接种
疫苗接种是防控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常用的疫苗主要有2种,第1种是大肠杆菌多价苗。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比较多,给疫苗的生产和养殖场对疫苗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无论是哪个生产商所生产的多价苗也只能抵御与菌苗中所含的血清型相对的大肠杆菌,因此,各个厂家生产的多价苗一个最大的缺陷在于其局限性。第2种疫苗是养殖场自行生产的自家苗。自家苗主要是从养殖场内发病鸡群中抽出典型病鸡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并将分离菌株制备成灭活苗,再将制备的灭活苗免疫本鸡场的鸡群。事实证明,自家苗能够很好的控制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蔡静,黄潆艺,刘俊显等.鸡新城疫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控[J].动物医学进展,2017,38(4):113-116.
[2]王静静,吕艳,赵云玲等. 2011~2015年中国Ⅰ类新城疫病原学监测与遗传进化分析[J]. 病毒学报,2017(2):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