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原因与防控
2017-05-30王运静
王运静
摘要:文章从病原学角度分析牛呼吸道疾病流行的根本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为牛呼吸道疾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牛呼吸道疾病;病原学;流行原因;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7-0152-01
1 引言
牛呼吸道疾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而且致死率也极高,损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该病可发生于不同阶段、性别、品种的牛只身上,在秋、冬两季尤为高发。致病的主要原因在于牛只发生一种或多種病原感染,加之牛养殖环境、条件、管理、免疫等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叠加影响所致。据资料表明,导致牛呼吸道疾病流行的根本原因在于病原单独或混合感染牛群所致。其致病病原主要包括细菌(牛巴氏杆菌)、支原体、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疱疹病毒1型)等。不同病原感染对宿主呼吸道机能的损害症状与程度也各有不同。
2 牛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原因分析
2.1 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导致牛呼吸道疾病发生与流行多是由一种两端钝圆但中间微凸的牛巴氏杆菌感染所致。该病菌在腐尸中存活时间极长,最长可达6个月之久。但在阳光直射环境下或干燥的空气中,该细菌存活率较低,阳光直射下只需经过几分钟即发生死亡,在干燥环境中,该病菌也只可存活约2~3d。因此,采用一般的消毒液或采取高温灭杀的方式,均可实现灭杀该菌。在引发牛呼吸道疾病感染和传播中,该细菌的作用不可忽视,其具体的致病机制目前尚未明晰,但其属于上呼吸道常在细菌,一旦动物发生其他致病病原感染时,则会大幅提升其繁殖能力和增殖数量,并作用和损害动物的肺脏、气管等部位,引发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在犊牛身上还会引发化脓性支气管肺炎。此外,该菌传播的主要方式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饮水传播,乃至被污染的牧草、尘埃等都可以成为传播介质,因此一旦发生细菌性牛呼吸道疾病感染,则其大规模爆发的风险则相对较大。
2.2 支原体感染
牛支原体感染是导致牛呼吸道疾病发生与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在国内不同省份发生的牛呼吸道传染疫情,其中多数都是因为在引进外来犊牛时,其身上携带牛支原体感染本地牛群所致。牛只感染支原体初期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抑郁、气喘咳嗽尤以夜间气温转凉之际最剧,少数病畜出现继发性关节炎、腹泻、结膜炎等,病重者可导致死亡。感染支原体的犊牛,其死亡率相对较高,一般可达到50%左右。经研究实践证明,大多数牛只出现支原体感染而引发呼吸道疾病的情况多是在犊牛进行长途调运过程中,因此长度调运会导致犊牛出现不良应激反应,进而致其抗病与防御能力下降,从而发生支原体感染。
2.3 病毒性原因
病毒感染是造成牛呼吸道疾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易引发牛呼吸道疾病的病毒类型主要包括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呼吸道合包体病毒(BRSV)、牛疱疹病毒1型(BHV-1)这3种。其中在肉牛养殖场中,BHV-1是引发牛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毒类型。
3 牛呼吸道疾病防控对策研究
针对牛呼吸道疾病不同的发病和流行原因,所采取的防控对策也有所不同。以下,将针对上述三种原因提出相对应的防控对策。
3.1 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控
针对牛巴氏杆菌感染而引发的呼吸道疾病则应当从综合预防角度着手,在犊牛入舍前使用福尔马林消毒或3%~5%的火碱进行地面刷洗,对牛舍内各种用具进行全面消毒。定期给牛群注射出血性败血症氢氧化铝菌苗,同时在疫情发生时,及时选用链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3.2 牛支原体病的防控
对于牛支原体感染引发的牛呼吸道疾病,则一般选择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藥物进行防控与治疗,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喹诺酮类等,其中四环素类药物是国家限制使用类药物,因此在选用此类药物时应当慎重。此外,目前在用的其他类型防控牛支原体感染的呼吸道疾病疫苗都为全细胞疫苗,在使用过程中仅能够提供部分保护或短时保护,且毒副作用较大。因此,针对牛支原体病的防控对策,一般重在综合防治方面,具体包括:(1)严格管理犊牛引进,禁止从疫区引进犊牛,同时对引进犊牛需做好牛支原体病、泰勒虫病、牛结核等常见病的检验检疫与疫苗接种工作。(2)加强养殖管理,保障牛群饲养环境干燥、通风、卫生,且针对不同来源、不同年龄的牛只实施分栏饲养,日粮选择上也应当保证营养丰富,粗精结合。做好牛群日常监控和检测工作,及时发现病牛并将其隔离治疗。
3.3 疫苗防治
由病毒性原因导致牛呼吸道疾病传染与流行情况,则可以根据不同病毒类型选择对应的免疫疫苗进行防控。如针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采取BVDV减毒或灭活疫苗,针对牛呼吸道合包体病毒(BRSV)采取BRSV疫苗,针对牛疱疹病毒1型(BHV-1)采取BHV-1疫苗等。
参考文献
[1]王炜,武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多形性及疫病防控[J].动物医学进展,2008,29(4):96~99.
[2]邓宇,王新华,郭燕,等.抗BVDV卵黄抗体的制备[J].家畜生态学报,2001,28(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