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布氏杆菌病的预防
2017-05-30杨淑红
杨淑红
摘要:奶牛養殖生产过程中,预防布氏杆菌病需要从控制病原传入,加强环境消毒和接种疫苗3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布氏杆菌人畜共患,人感染后可造成不孕不育,养殖场和奶制品加工企业的一线生产管理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职业性感染。
关键词:奶牛;布氏杆菌;流产;预防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6-0026-01
奶牛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感染奶牛后发生的以流产为主要特征的细菌性传染病,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了牛之外,猪、羊等动物也可感染,人接触病牛后也有可能感染,并引发生殖系统炎症,造成不孕不育。本病每年都给人和动物带来很大危害,且奶牛感染后对奶制品的食品安全产生潜在威胁。下面我就本病的预防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 病原简介
布氏杆菌为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的短小杆菌,在牛身上初次分离时,需在5%~10%CO2环境下培养,培养基中需加入硫胺素、烟草酸、泛酸钙等生长因子才能生长良好,实验室常用肝浸液培养基或改良厚氏培养基培养,病料中分离的菌生长较慢,48h后能看见菌落。本菌类型较多,临床常见到的有马耳他型、流产型、猪型、林鼠型、绵羊型和犬型6种,奶牛感染的为流产型,本菌在自然界中有一定抵抗力,在牛机体中能连续存活数月,在食品中约能生存2个月。布氏杆菌抗低温,不耐热,沸水瞬间可将其杀死,普通消毒剂都能起到杀灭作用。
2 临床症状
牛感染后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半个月,长的可达半年,最典型的症状是流产,有时会有一过热,流产可发生在妊娠过程中的任何阶段,后期相对频率较高,已经流产过的母牛,再次流产时,时间会比上1次有所延迟。流产时,除了正常的分娩特征外,还有生殖道炎症的体征,阴道粘膜红肿,有粟粒样红色结节,阴门流出灰白色粘性分泌液,羊水一般清澈透明,如果有继发感染则表现浑浊,并伴发恶臭味,流产后胎衣不下,恶露不尽。公牛感染后表现阴茎、睾丸和附睾的炎症。
3 预防
奶牛一旦感染,经济损失非常大,故一定要采取措施防止本病。具体可从控制病原传入,加强环境消毒和接种疫苗3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3.1 控制病原传入
控制病原传入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对于新建牛场,在引牛时一定加强目标牛的检验,引入后最好将其隔离饲养2个月以上,观察无异常表现再进入生产区。如果牛群中发现有流产的可疑母牛,先不要诊断,务必第一时间将其隔离,远离生产区,且对流产出的胎儿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建议焚烧或深埋。每年对牛群中的所有牛进行1次以上的检查,发现病原携带牛立即淘汰,保持牛场处于动态净化中。
3.2 加强环境消毒
布氏杆菌不会产生芽孢,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一般,可以通过加强环境消毒的方法来控制疫病蔓延。实验研究表明,常用消毒液火碱、来苏尔、福尔马林、生石灰等配制成2%~5%的溶液后可在30min完全将病原杀死,沸水中本菌只能存活10min,而暴露在阳光下的病原只需4h即可自己灭亡,故预防本病时,牛场的办公行政区可采用来苏尔水日常消毒,建厂时可选择背风向阳的区域,特别是活动区的建设,一定要露天,排水良好,每日有充足的光照,牛舍内部阳光不容易照射到的地方可定期喷洒2%的火碱溶液。绿化区、隔离区、生产区、生活区和仓库的走廊、地面可撒生石灰消毒,最好洒之前在地面上喷少量水,便于石灰电离而起到杀菌作用,同时也能避免风吹后对环境造成粉尘污染,影响人和动物的健康。日常使用的器械、器具可进行煮沸或75%的酒精溶液浸泡,以防止通过共用器具交叉感染。
3.3 接种疫苗
疫苗免疫为预防本病发生的最后一道关,布氏杆菌目前以弱毒活疫苗为主,健康牛接种后可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种免疫方式,前者可使机体产生高滴度的血清抗体,一旦发生感染,抗体可在第一时间对病原进行中和,防止其进一步侵害组织器官,即使有部分病原能侵染到组织细胞,机体会启动细胞免疫机制,将受侵染的细胞裂解,病原释放入血液,再经抗体的识别与中和将其清除。整个免疫反应过程中,机体可产生各种淋巴因子,提高巨噬细胞活性,帮助抑杀胞内感染菌。因此,对于没有严格隔离条件的牛场,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预防本病。
4 讨论
布氏杆菌病在奶牛养殖生产过程中为常见病,但不是高发病,通常牛群中偶尔出现1~2头,发现时需要第一时间将病牛隔离,并做好消毒和免疫工作,防止疫情蔓延。本病人畜共患,人感染后男性可造成睾丸炎,女性则引发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对孕育后代产生不可恢复性影响。因此,牛场和奶制品厂的一线生产管理人员一定要注意职业性感染,工种包括兽医、饲养员、畜产品加工员、屠宰人员、化验员等,务必遵守防护制度,严格规范操作,防止自身感染。同时,市场也需要加大奶制品监督力度,防止有布氏杆菌污染的奶制品入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