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啄癖及其综合防控措施
2017-05-30张希胜
张希胜
摘要:鸡啄癖是指鸡之间互相啄食或者一群鸡集中啄食一只鸡,造成鸡伤亡的现象,也叫异食癖、异嗜癖或恶食癖。此病在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鸡群中都有发生,雏鸡尤其易患此病。鸡啄癖是规模化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症状,其危害也不容小觑。本文论述了鸡啄癖的原因及其防控措施,供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鸡啄癖;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7-0130-01
1 鸡啄癖的种类
啄肛癖指啄肛门及其下腹部,是啄癖中最严重的一种,最常见于开产鸡群或笼养高产鸡群。蛋鸡发生啄肛癖会致使输卵管脱出及脱肛的现象发生,严重的会使直肠拖出,导致整个鸡群暴发啄肛癖;蛋鸡产蛋时,鸡舍的光线较强,肛门肌肉会反射淡红色的光,能够吸引其他鸡啄食而导致啄肛现象。雏鸡在腹泻时,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吸引其他鸡啄食。
啄羽癖通常发生在幼鸡换羽期、产蛋鸡高产期及当年高产的新母鸡。表现为个别鸡自食或相互啄食羽毛,严重的啄食到出血。此种情况多是由于营养匮乏,尤其是含硫氨基酸及B族维生素的缺乏。另外,鸡患有螨病,日粮供应无法满足生长需求及喂料间隔时间太长,鸡易饥饿而导致啄羽的发生。
啄蛋癖是指母鸡产蛋时,鸡群中其他鸡出现啄食鸡蛋的现象,有时产蛋鸡也会啄食自已产的蛋,此种症状主要发生在产蛋高峰期。通常是因为日粮中缺乏蛋白质、钙等营养而导致。初发生时先啄食破损的蛋,逐渐发展为啄完好无损的蛋。
啄趾癖多见于雏鸡,通常发生在脚部被外寄生虫侵袭,尤其患螨虫病后,致使鸡啄食自身脚上的皮肤鳞片及痂皮,引起出血,而后引其他鸡互相啄食。
啄头癖指鸡只互相啄食鸡冠、眼、肉髯、耳等,大多发生在公鸡的争斗过程中。此种情况多是由于雞群的密度过大、鸡舍的温度、湿度不适宜,另外还受鸡体的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2 鸡啄癖的发生原因
2.1 营养不良
饲料配合不当: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較低,赖氨酸、亮氨酸、蛋氨酸、色氨酸和胱氨酸其中的一种或多种含量过少或过高,而导致饲料中氨基酸不平衡,从而引起鸡啄癖的发生。
矿物质缺乏:饲料中的矿物质常量元素如Ca、P、Cl、Na等或Fe、Cu、Zn、Mn、Se、I、S等微量元素缺乏或者比例失调,都无法满足鸡生长发育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而导致鸡新陈代谢紊乱,出现啄癖的现象。
粗纤维不足:鸡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十分差,特别是雏鸡,很难消化,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过高会导致严重的消化不良,甚至阻塞消化道;但粗纤维含量过低,则会使鸡的肠蠕动不充分,也会出现啄羽、啄肛等啄癖发生。
2.2 饲养管理不良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生存环境不舒适,饲养方式不正确,疾病等均可导致鸡啄癖的发生。
环境原因:鸡舍通风不良,有害气体过多残留,光照时间不恰当,光线太强或太弱,温度和湿度不合理,饲养密度过大,过于拥挤等均可导致鸡啄癖。
饲养方式不当:饲喂量与鸡生长发育和身体机能不符,过多或过少,饲喂时间的选择不适宜,饮用水不干净或量不足,使鸡处于长时间缺水的状态,以及产蛋箱的放置不合理都能引起鸡之间的相互啄斗。
2.3 应激因素
环境突变,突发疫病,外界惊扰,转群,防疫等因素能够引起鸡群出现应激反应,从而导致鸡啄癖的发生。
2.4 品种
有一些品种的鸡生性好斗,这类鸡群较容易出现啄癖。好斗的鸡种多见于地方品种、麻鸡、黄鸡等,这些鸡群发生鸡啄癖的概率大于罗曼、海兰等品种鸡群。
3 防治措施
3.1 隔离饲养
将啄癖鸡及时从鸡群中分离,单独隔离饲养,并对被啄鸡受伤的部位进行处理,可以涂擦龙胆紫等消炎药物,此类药物味苦,在给伤鸡消炎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其他鸡的啄食。
3.2 断喙
在雏鸡7~10日龄即进行断喙,并在12~14周龄进行第2次断喙。在断喙的过程中,尽量将喙修剪成斜面,能够有效的防止鸡啄癖,同时在日粮中添加VC和VK用于防止应激反应。
3.3 保证营养充足
鸡饲料中除了要有足够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外,还要适度的降低能量饲料含量,将蛋白质含量提高,同时适量增加粗纤维,并在饲料中添加0.2%的蛋氨酸或1%~2%的羽毛粉,对预防鸡啄癖有较好的效果。针对营养缺乏而引起的啄癖,要对症治疗。例如缺碘时,可在饲料中添加1.5%~2%的食盐,连续饲喂3~4d,但要控制时长,以防碘中毒;在缺硫时,可在饲料中添加0.8%~1%的芒硝或天然石膏粉,用量为1~3g/只。
3.4 提供舒适的环境
鸡舍要有适宜的温度,湿度,不可太闷,保证适宜的光照强度和时间,设置合理的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引起鸡啄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