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017-05-30胡晓梅
胡晓梅
摘要:本文就发病机制及有害羊寄生虫疾病进行分析,并在感染渠道进行了讨论。最终给出了对策,通过这一研究,以更好地促进羊饲养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羊;寄生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7-0052-01
羊寄生虫病属于一种常见的羊感染病症,此病症的种类较多,且都属于慢性病症,在早期不容易被发现,到后期此病症的病症特征才会出现显露,对羊群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也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羊寄生虫病具有传染性,是一种消耗类的疾病,其致死率也比较高,因此,在预防和治疗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同时要勤于管理,做好羊的日常管理工作,防止羊寄生虫病的发生和发展。
1 羊感染寄生虫病的危害
1.1 寄生虫物种以及疾病的发病机制
蠕虫病是羊中比较常见及其危害的高发的一种寄生虫病是在羊肌肉,肝脏,肺,引起羊病变器官损害其它部位主要寄生虫;焦虫病原因往往羊持续发热,乏力患畜,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贫血的损失,结膜发黄,焦虫病,以引起所造成的体表淋巴结肿大,血尿的症状焦虫病血液中羊焦虫生长;疥癣病是由于疥螨的症状为造成脱毛,瘙痒,红肿,出血及寄生虫疾病;蜱传播的寄生虫病是由牲畜羊皮表蜱取血,损失是由免疫功能低下造成的,并且蜱虫是焦虫病、立克次体疾病和其他疾病的传播者;羊鼻蝇羊鼻疾病是羊的鼻腔等寄生蝇幼虫,造成脓水鼻涕,打喷嚏,甚至容易导致肺炎等疾病;皮蝇病是牛皮蝇幼虫爬入皮肤引起瘙痒,影响生长发育,育肥。
1.2 寄生虫病对畜体的影响
羊寄生虫病作为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虽然发病不会像别的疾病那样急促,但是该病会让消耗羊的能量,而且发病没有明显的特征,不能快速的被养殖户发现,尤其是寄生在羊体内的寄生虫,更具有隱蔽性,患病的羊只与健康的羊只没有很明显的差别,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如果羊只被发现有症状,那么这时候再进行治疗,就已经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会给养殖业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此外寄生虫它本身是病原体,还携带其他病原体感染传播,导致绵羊皮或粘膜损伤,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其他病原体有机可乘。有些寄生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例如肉孢子虫病、枝睾阔盘吸虫病等。
2 羊寄生虫疾病的传播渠道分析
由于高隐蔽而羊寄生虫病,同时。体外的寄生虫会在羊群接触过程中进行传播,当发作,经常生病的羊已经感染了各种各样寄生虫,及其生病的羊都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因此,在此期间的治疗会浪费很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这种疾病的治疗是相对长的时期,在治疗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在羊的寄生虫治疗方面,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所以首先要了解羊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首先是羊接触过程中,寄生虫的传染,其次是在饲养过程中,羊只的饲料或者水源受到了寄生虫的污染,这些都会导致羊群感染寄生虫病。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当羊群的身体状态低下的时候,其对于外界的病菌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如果羊只这时候接触病菌,那么就会导致羊感染寄生虫病。所以,要想做好寄生虫的有效预防,必须加上管理,尤其是羊的饲料和饮水必须保证干净,还要加强营养,提高羊群的抵抗力,同时,做好消毒和驱虫的工作,保证羊群能够健康成长。
3 羊寄生虫疾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第一,要合理选择在放牧地区,不要选择低洼地区,这些地区会有病菌聚集,要合理设置放牧计划,不能在一个地区反复的放牧,这样不利于牧草的循环生长。第二,要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给羊群提供充足的营养,这样才能提高羊群的抵抗力,从而减少患病几率。第三,要加强消毒工作,每隔一段时间要对羊舍进行彻底的消毒,这样可以减少病菌的存在,而且要保证羊舍的通风,减少病菌的滋生。第四,要定期对羊群进行驱虫,一般选择在羊群越冬的时候,这样能够给羊群更多的营养,有利于羊群的生长。最后,对羊群的粪便进行妥善的处理。在羊的粪便和尿液中通常会含有不少于好的虫卵,如果不妥善处理,羊的粪便和尿液中的寄生虫卵量适宜的条件下,会传染给其他的羊。因此,对于羊粪应该放在一起发酵,接着再对其进行利用。
4 结束语
总之,羊患寄生虫病多数呈现慢性疾患过程,很容易被忽视。如果不进行综合防治,往往給养羊业引起重大经济损失。对羊寄生虫病的防治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把预防和治疗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全面的防治对策,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皮志媛,王一明,张海兰,雷程红.伊犁部分地区绵羊的单增李氏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带菌率调查[J].新疆畜牧业.2016(03)
[2]肖开提·阿不都克力木,阿卜杜艾尼,苏里坛,米吉提,阿曼古丽·加孜,热依汗古丽.对新疆博州地区绵、山羊流产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新疆畜牧业.2016(03)
[3]胡义彬,苏振培.常见羊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兽医导刊,2015(18):86-86.
[4]赛力克·吾达尔别克.羊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4(24):25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