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校文化生态,提升涵泳语文研究品质
2017-05-30唐开权
唐开权
从微观角度看,文化生态是学校内部教育生态环境中影响教育科研的重要因素,制约着教育科研的产生、存在和持续发展。因此,围绕涵泳语文教学研究这一特定的目标任务,只有优化文化生态系统,使其各要素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协同运作,才能形成整体合力,确保涵泳语文实践研究的品质和
效能。
一、丰厚学校的文化底蕴,是提升涵泳语文研究品质的基础
扬州市东关小学成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两淮盐运使程仪洛拨款筹建,初名“笃才学堂”,意在培养笃实有为之才,后改名为“两淮高等小学堂”,2001年正式确定为现名。一百多年来,在一代代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秉承“善行一生”的办学理念,东关小学以厚重的文化根基、丰富的人文情怀、优秀的师资团队,孕育出了独特的人文风采。
自创办以来,学校注重课程文化建设,并把 “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的校训思想孕育其中。上个世纪30年代,爱国人士徐谦任督学,提出教育开放,引进英语教学,并将礼仪教育寓于音乐之中,当时实行的美育教育在省内外颇有影响。学校在上世纪50年代推出“简易拼音与识字”教学模式,80年代推行“同课异教”模式,90年代率先在全市实施写字实验课题研究,本世纪初探索“资源化+个性化”备课模式……
2014年春,涵泳语文研究发轫于东关,势使之然也。
二、培塑教师的优异素养,是提升涵泳语文研究品质的核心
1978年,徐宝娣——这位曾经就读于东关小学又在母校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老师,爱满课堂,成绩斐然,与斯霞、王兰、李吉林等小学语文教师中的杰出代表,同时当选为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随之,从东关小学先后又走出了刘萍丽、陈士文、葛敏芸和韦波富等4位江苏省特级教师。他们沉浸在厚重的学校文化之中,长年累月受其熏陶感染,逐渐孕育出独立的教育精神;他们扎根课堂潜心教育
研究,苦心孤诣,终有所成,是东关优秀教师团队中的佼
佼者。
如果说,过于宏大高远的目标,导致学生道德教育效率低下的话,那么对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也当以之为戒。所幸,我们更多的是用身边优秀的教师引领教师,可亲可感,效果显著。学校多次请来年届耄耋的徐宝娣老师作指导,她在“修炼·成长——东关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报告会”上,她用从教40多年的亲身经历,生动阐述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在三尺讲台演绎师爱的生命华章,波澜不惊而又光彩熠熠,用一支小小的粉笔书写人生的辉煌。这种对教育的爱与坚守,成为最宝贵、最應珍视的“东关精神”。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当“东关精神”真正融入到教师血液之中的时候,会化为东关教师内隐的、共同的教育情怀和教育理想。
涵泳语文研究团队的每个成员,在涵泳语文的实践行动中都在努力彰显自我,追求卓越,坚持不懈,努力培塑优异的语文素养,展示个人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所能达到的高度。涵泳语文实践突出强调教师的课堂自觉,我们分别从密切关联的四个环节,涵养、锤炼教师语文素养。
首先,是以语言文字为目的和对象的阅读自觉。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师面对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如果以读者、教者和学生不同的视角阅读文本,选择、体验、阐释乃至取舍文本的方式不同,其探寻获取到的语文学科价值本位,可能大异其趣。实质上涵泳语文的教学设计始于教者的文本阅读。涵泳,是切合汉语学习的一种阅读方式,体现了教师教学语文的独特能力。
其次,是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设计的备课自觉。教师不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才精心着手教学设计的,他必须心中装着“那一群”甚至“这一个”学生,了解学习主体的整体状况与个别差异。语文教学目标不是高高悬挂在天幕的星星,美丽而无法触碰。涵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涵泳对象,小到一个汉字,大到近千字的长文,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区域的学生,涵泳什么?如何涵泳?都必须区别对待。
再次,以学为魂的课堂对话的角色自觉。学习是交往行为,课堂是交往之地。涵泳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各自以语文的方式行走在课堂,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展开、实施和完成语文学习。教师对文本的涵泳仅作为课堂的范例出现,但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启发下,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及时修正完善,教学相长。
最后,是以教师教学自主发展的内省自觉。一堂常态语文课结束后,一般鲜有专家分析点评,更多的是教师为完成备查任务或认真或随意写几句所谓的“教后反思”便大功告成了。我们要求,参与涵泳语文实践研究的骨干教师上完课后,还必须完成“重读修改教案”“回顾课堂流程”“陈述教学得失”“跟踪评价反馈”“同伴分享交流”等几项自主发展任务,重觉悟内省,重改进提高。
三、完善制度的内容体系,是提升涵泳语文研究品质的保障
学校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发展。任何制度、规章和条例的研制、颁布和实施,都应该体现学校自身价值追求。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重视,尊重人、完善人、发展人和成就人,是现代学校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整体规划设计学校规章制度时,优先考虑的是人,是学校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校训引领下,修订调整后的学校教科研制度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变“重事务完成”为“重目标达成”;二是变“管理教师”为“发展教师”。用制度激活教师天性中向上向善的基因,东关全体语文教育人充满活力与激情,扬“涵泳语文”之帆,寻“涵泳语文”之境。
在追求教育公平、优质、均衡的新的背景条件下,为实现学校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学校出台了《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实施方案》,开展基于学校文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其主要特色是微型化、学科化。打破年级教研组界限,让学有所成研有建树的市区骨干教师任组长,采取异质分组的办法组建了“涵泳语文教师发展共同体”6个,每组不超过8人。各共同体活动或学校行政安排,或自主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学校组织的涵泳语文主题研究论坛、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有共同体发起的涵泳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专题沙龙和头脑风暴;有教师个人业余研修、外出观摩学习,等等。
我们发现,由于个人学识、习性和志趣不同,同在一所学校的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分化出“课堂实践型”和“理论科研型”两类,前者以课堂教学见长,后者凭科研论文占优。为了实现融合互补,我们超越通常“青蓝工程”中以年龄定师徒角色的惯例,突破共同体的限制,实施了 “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差异互补”策略,有意促成两类教师一一结对,让擅长上课的老师得到理论滋养,使工于写作的教师获取实践支撑。这样,学校教师优势互补携手共进,扬长补短同步发展。
学校优质的文化生态系统,不仅为涵泳语文研究提供了生长、发育的沃土,保证了实践持续、顺利开展,而且各个阶段所有层面的研究质态良好,让我们收获到了初步成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涵泳语文研究团队的教师,参加课堂教学赛课活动荣获省特等奖1名,市一等奖2名,区一等奖6名;选送论文有20多篇被评为市级以上一二等奖,近50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发表。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东关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