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公园自然声景的营造
2017-05-30赵蓉雪赵洁雨杜妍陈海渊
赵蓉雪 赵洁雨 杜妍 陈海渊
摘 要:一直以来,景观设计都是以视觉美学为核心的技艺学科,然而我们对景观的感知是由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体验而实现的,其中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官。本文从由听觉感知的声音景观入手,探讨城市公园自然声景观的营造方法,希望为景观的全方位、多维度营造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公园;声景观;自然声景营造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7)07-0074-02
Abstract:Landscape design is regarded as an art and technology disciplines based on visual aesthetics as the core. But the way we apperceive landscape, the way we apperceive landscape is through visual, auditory, olfactory, tactile and gustatory senses. Among them, auditory is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senses only to vision.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auditory perception of the soundscape, to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soundscape of urban park,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all-round and multi-dimension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Key Words:urban park; soundscape; natural soundscape construction
1声景观的概念
1929年芬兰地理学家格兰诺提出“Soundscape”一词,刚起步时的研究范围是以听者为中心的声环境。20世纪60年代末,加拿大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莫雷·沙弗尔首次阐释了“声景观”的概念,主要研究人们对于声环境的感受以及声音如何影响人的主观感受。
2声景观研究的发展
声景观在国外的研究已初成体系,研究范围也从传统的声学扩大到了建筑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各个领域,研究内容已细化到不同区域空间的声景描述、评价方法以及声景观设计等方面,同时不断地探索声景学研究的多层面意义。
而我国对于现代声景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国内地最早进行现代声景观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李国棋,2001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李国棋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发表了《Soundscape通告》,号召设计界关注声景观的研究,其研究指出了声景观与传统景观的区别,弥补了传统景观学仅仅以视觉景观为造景重点与核心的不足,确立了声景学作为人居环境科学中的一个基本学科地位。
3声景观的分类
根据声源可将声景观进行划分为:自然声、人工声、生活声和历史文化声。
3.1自然声
自然声指风声、雨声、水声、植物声、动物声等一切大自然的声音。一直以来,自然声都深受游人的喜爱: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荷叶,池边有芭蕉、翠竹,每逢蒙蒙雨天,雨滴打在植物枝葉之上,就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这些声音结合游客的心态各异,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出现愉悦感或是悲伤感等感知体验,境界绝妙,别具韵味。
3.2人工声
人工声主要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创造的声音,包括电子音乐声、广播声、人工模拟声、机械轰鸣声等。不同的人工声带给人不同的感觉,悦耳和有利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声音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而一些刺耳的、不利于人们生活的声音使则会使人烦躁不安。
3.3生活声
生活声主要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开展各种活动时所产生的声音要素。如谈话声、运动声、玩耍嬉戏声等。生活声的产生不是目的,而是活动的附属产物。生活声广泛分布在园林空间中,根据功能分区的不同,每个区域的活动声也不同。例如,在运动区域,生活声以运动声为主;在儿童活动区,生活声以游戏声、嬉笑声为主等;在安静休息区,主要为游客休憩的场所,故该区域中的生活声以交谈声为主。
3.4历史文化声
历史文化声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特有的声音,一般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例如解放初期老北京特色的叫卖声,京味十足,铿锵有力,短小精悍,主题鲜明,形成了一种地方特色;再如传统民俗文化中的戏曲声,如京剧、豫剧、昆曲等等。
4声景观的构成要素
“声、景、人”是构成声景观的三个基本要素,深入解析声景观需要充分掌握三要素的变化规律。人与声在环境中相互作用、产生互动,环境涉及空间也涉及时间,声与景在四季更替、昼夜轮回、气象变幻之中产生变化,故声景的研究不应该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应根据四季变迁、昼夜更替和天文气象的不同来设计,同时需借助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学、历史学、环境声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
5城市公园自然声景设计原则
5.1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公园自然声景的营造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不仅要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还要延续区域历史文化特色,保护基地中现存的具有正向美学价值和有意义的声音,消除场地中令人厌烦和有害的声音以及增加有益的声音。每个公园都有每个公园的特色,体现不同的主题,服务的群体也不尽相同。为此,公园中自然声景的营造应根据公园的这些特征来展开,对设计场所进行详细调研论证分析,保护基地内的自然声和标志音,挖掘有价值的声音元素,从而营造出与公园主题思想一致的整体感知景观,展现不同公园的景观特点。
5.2以人为本原则
声景观应该在人、声环境与社会三者互利共生的前提下存在。声景观的营造应从人的心理需求出发,达到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正面影响。在精神上,声音应该让人感到放松和愉快,并使之融于环境氛围中;在身体上,声音不应达到对人造成损害的程度。同时,声景观的营造还应考虑特殊人群的需求,例如通过声景观的设计与创建,使视觉障碍等群体的人们也能感受到公园里的优美景观,便体现了以人文本的设计原则。
5.3动态设计原则
声与景在四季更替、昼夜轮回、气象变幻之中不停变化,故应对声景观的营造采用动态设计手法,应根据自然声景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变化分析声景要素,才能准确掌握其内在运行规律,提炼标识声要素,科学营造自然声景,真正做到声音元素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5.4引导性原则
声景观的营造应根据空间的规划设计具有引导性的景观序列路线。声景的空间序列层次设有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结尾,形式内容丰富,整体和谐统一,配合交通路径的规划,引导游客感知景观的路线,形成韵律性与节奏性共存的声景格局。同时,具有引导性的声景能够更好地为视觉障碍等群体的体验者服务。
6城市公园自然声景的营造方法
城市公园的声景观设计手法可以参照声景观设计的一般手法:即正设计、负设计、零设计。正设计是在原有的声景观基础上补充更多的要素;负设计是将与场地环境不和谐的、不必要存在的声音要素减缓或去除;零设计是保持声景观原状。
自然声景观的营造要在了解场地声音环境现状的前提下进行。在进行城市公园的声景观设计时,应结合公园绿地的功能结构划分声景观空间区域,明确各个分区需要营造的声音氛围,确定合适的声音主题,增强景观的感染力,以满足不同游人的心理需求。
6.1水声
水声景观按水体的状态可分为静态水的水声与动态水的水声。静态水本身虽不能发声,但可结合风力吹拂、雨滴拍打、投石入水,还有船只划动,鱼类、蛙类、水禽的游动,燕子点水等作用力发出水声,可规划视野开阔的亲水平台,引入丰富的水生动物物种,创造可聆听水声的条件;而动态水则可由水体本身的流动发出水声,动态水声的营造需结合山石、地形的设计。动态水周边的植物应相对密集,不仅可以利用植物的隔离功能将水声封闭在区域空间之内,提高游客对区域内声景感知程度,还可以减少动态水声对其他区域声景的影响,同时营造出的声景可达到掩蔽噪声的效果,实现声景与视觉景观的和谐统一,游人在这样的空间环境里聆听水声,更容易体会到山林寂静的意境美。
6.2植物声
6.2.1植物与风声
植物声的营造在风力作用的影响下实现,风力较大的时候所形成的声景观很少能打动游人,能令人心情愉悦的风往往是那些刚好能吹动树叶的轻风。在公园中结合植物营造声景观,园林植物的选择尤为重要。叶片宽厚,叶柄细长的植物或者竹类通常可以产生良好的声景效果,如毛白杨、紫竹等。
6.2.2植物与雨声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些清朗宜人的诗句描写的都是雨天的植物声景,透过字句让人感受到古典园林风韵幽深的典雅意境。在植物声景营造中,应传承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方法,适量将叶片硕大的植物置于场地中,让其与雨水适当接触,借雨造声,体会“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的境意。
6.2.3植物的降噪功能
降低噪音是植物所具备的重要生态功能。一方面,植物单体的部位具有很好的降噪作用,噪音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遇到植物的树叶、枝干等发生折射,起到降噪的效果。另一方面,不同配置模式的植物群落也能起到消弱噪音的作用,适宜的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多层次种植方式,结合设计地形,种植密集的植物减少公园外的交通噪声。
6.3动物声
声景观的野趣因动物声元素的加入而突顯:飞鸟在果树及林木中筑巢觅食,蟋蟀在草丛里欢快的鸣叫,秋蝉攀在树梢声声作响,鱼蛙潜游水湾内偶尔造势嬉戏,野鸭划过湖潭荡起千层水纹,动物声景的营建是为城市声景增添生命力的重要措施。物态景观的改变可以引起鸟类和两栖动物的鸣叫行为的变化,不同的植被结构能够导致不同的生物声,探索当地鸣禽、鸣虫不同的生境需求,为其创造多样且充足的生存条件和繁衍场地,维护其生活环境的私密性,对于动物声景的营建至关重要。
7自然声景观的康复功能
声景观在视障领域的开拓是城市公园以人为本、服务社会、高品质建设的体现。视障人群对事物的感知能力通常好于常人,在自然声景观的营造中,应有效利用视障人群的感官特点和感官间的行为代偿,设计能够对健康和康复产生有益的影响的声景观,帮助视障人士更好地感知事物、认知自然。
8结语
声景观的设计是一种理念和思想的设计,是多学科融合的设计。城市公园中自然声景的营造需要以人的体验为核心、以声音为媒介、以设计为支撑,完善空间感受、达到听觉与视觉的和谐统一,提高人们对环境的多元感知意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各类人群,对景观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Granoe G. Reine Geographie [J ]. Acta Geographica,1929(2):1-202.
[2] Schafer RM.The Tuning of the world [M].Printed as 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soundscape.New York:Knopt,1994.
[3] 李国棋.声景研究和声景设计[D].北京:清华大学, 2004
[4]Barry Truax. Soundscape, Acoustic Communi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ound Composition [J]. Contemporary Music Review,1996,15(1):49-65.
[5]王燚,包志毅. 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探讨[J]. 华中建筑,2007,(7):150-152
[6] 冯骥才.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J].重庆建筑,2005(l1):5.994-999
[7] 邓志勇,现代城市的声环境设计,城市规划,2002,26(10),73-76.
[8]王福兴,试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中国园林,2004(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