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7-05-30吴洪亮
吴洪亮
[摘要]多元文化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课题。本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多元文化检视,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文化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理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困境及文化诱因,进而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能路径: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新媒体文化发展态势。
[关键词]多元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7-0035-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7008
少數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的未来发展。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开展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充分考虑教育的文化语境。本文尝试从多元文化视角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检视,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可能的教育路径。
一、多元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课题
文化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教育文化学的角度讲,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性存在,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文化背景独立存在,教育总是特定文化语境中的教育,脱离文化背景谈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考虑其文化语境。
多元文化作为当前社会主流的文化思潮,构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语境。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文化背景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点,任何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策略、实践等都应以此为逻辑起点;其次,当前世界多元文化的主旋律以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文化价值多元的现实,成为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背景。因此,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文化背景,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处的多元文化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探求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路径,这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现实课题。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元文化检视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特殊性
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认为,“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1],人创造文化,文化反过来塑造人本身。据此可知,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多重文化身份,受到不同文化身份的“塑造”。首先,我国少数民族在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本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其次,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也受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耳濡目染;再次,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于当下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受到世界不同文化的冲击。这些文化要素构成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决定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首先,民族性特征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显著标志,民族性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根基性作用,可以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但过于强调民族性,容易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当中,制约核心价值观念的确立;其次,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用传统文化涵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再次,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正视西方文化的冲击,高度警惕西方意识形态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的扩张;最后,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协调不同文化间的相互适应、融合与互通,探索各种不同文化的协调运作,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
多元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到多元文化冲击,引发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困惑。
首先,核心价值观念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统合力”相对弱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文化背景以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元文化时代特征,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始终处于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包围之中。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体系中相互博弈,这需要核心价值观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念进行统合与引领。但在现实教育环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多元价值观,随时冲击着核心价值观念的主流地位。总之,当前多元但缺乏主导的价值观格局,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践行。
其次,文化相对主义的盛行。多元文化主义不能成为文化相对主义,这就需要考虑多元文化是否需要基本的共识或核心价值[2]。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代表人物班克斯表示,“一个社会或国家里的所有团体必须认可一组至高无上的价值,以维持社会的凝集力”[3]。文化相对主义过分强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以及独立存在,而放弃对人类文化普遍价值标准的寻求,强调每个人在价值选择上的极端个人主义,这种文化相对主义倾向,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一方面,文化相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张扬个性和发展自我的心理需要,倡导极端的个人主义,弱化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地位;另一方面,在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和价值相忤的情境下,文化相对主义又使个体受制于价值对立与观念冲突的困境,徘徊在价值观念无序、混乱的边缘,这些都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诱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文化因素是其中不容忽视的要素。这里的文化因素,主要指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文化以及作为文化传播新载体的“新媒体文化”。
首先,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盛行。西方文化被认为是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人类文化的现代形态,这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势必有着巨大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是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需要指出的是,将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联系起来,就需要社会给予足够的重视。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
其次,处于变革、转型期的社会,不仅意味着经济结构、社会阶层、国家治理、利益分配、城乡结构等诸多方面的转变,从深层次上讲,更意味着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多样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无不与转型变革的社会环境发生紧密联系,这样的社会环境势必影响其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
最后,伴随文化传播载体迅猛发展而出现的“新媒体文化”,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正如加拿大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麦克卢汉提出的命题那样——“媒介即讯息”[4],媒介本身对文化的传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预示着新的文化的产生,少数民族大学生也面临新媒体时代的生活方式。新媒体带来的不仅是这种生活方式改变,更主要的是其背后附带的多元价值观,这构成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形成的文化诱因。
三、少數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能路径
(一)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多元文化教育是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形式与实践内容。多元文化教育秉持多元文化主义倡导的尊重文化差异、文化间平等对话交流的基本理念,力求通过教育环境的塑造、教育制度的变革,培育学生文化身份多元性概念,培养学生认识、欣赏和尊重文化差异的意识,以及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从而使学生在维持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牢固树立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理念[5]。
具体到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可能存在如下路径: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一体多元”的思想认识,既要正确认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尊重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价值观中的主导作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校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我国多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相处的缩影。少数民族大学生“一体多元”思想认识的形成,离不开学校整体“文化多元”氛围的营造。换言之,需要在学校进行全方位的多元文化教育,需要改变单一、孤立的少数民族核心价值观观教育思维方式,以整体的眼光寻求路径。除此之外,需要设置针对性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课程设置要坚持“普适性与民族性统一”的原则,在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同时,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诉求,培养学生具有尊重差异、理解其他文化的意识、知识与能力[6]。另外,多元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二)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影响力[7]。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立足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与“魂”。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更包含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立足中华优秀传统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价值观教育?首先,充分认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致性”。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含丰富的爱国主义历史事例、展现自强不息民族精神、蕴含优秀伦理道德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这些优秀文化的凝练。有研究者提出,少数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价值诉求一致、对社会秩序追求与社会层面价值取向一致、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与个人层面道德规范一致[8]。其次,深入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资源。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的文化传承方式,如习惯、规约、节会、族谱、宗教等,依靠这些方式,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得到认同的外来文化在本民族中传播、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也要利用这些形式。再次,在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注重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9]是高校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依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性意见,该文件中有很多启发性建议可供参考。
(三)应对新媒体文化的发展态势
一般而言,新媒体文化是以新媒体技术手段为支撑、伴随新媒介出现而出现,以新媒介的表达方式为特征的当代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当代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态势,新媒体文化有其不可替代的传播优势。最近开展的“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与价值观引导”调研结果表明,微信和 QQ 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两种交流方式,98%以上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70%以上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 3 小时以上,25%以上的大学生在上厕所的时候都用手机上网[10]。新媒体文化带来的文化多样性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也影响至深。
面对新媒体文化的发展潮流,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要正确评估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首先,新媒体文化依托新媒介的技术支撑,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为少数民族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另一条新路径,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展开有重要理论、实践意义。有研究者指出,“新媒体的互动性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性,新媒体的共享性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新媒体的渗透性有效地强化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11]。其次,新媒体文化传播的高度个性化、互动性、即时性等特征前所未有,以新媒体为载体,附带传播的价值观念也是多元多样的,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上述机遇与挑战,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首先,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积极引导并提高筛选、甄别、评价多元信息的能力;其次,注重新媒体文化背景下的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培训,建立健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再次,制定适合新媒体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计划,并配套制度保障,贴合实际开设课程、讲座;最后,加强技术监管,规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媒介生活,维护新媒体文化安全。
参考文献:
[1](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 [M].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 .
[2]冯建军.差异与共生——多元文化下学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教育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7.
[3]Banks,J.A.: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3ed) [M]. Boston: Ally & Bacon,1999:311.
[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出版社,2000:33.
[5]白晓,张艳.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150-152.
[6]张洁.多元文化教育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7):64-66.
[7]刘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J]. 思想理论教育,2015,(01):20-25.
[8]段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28-33.
[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http://www.scio.gov.cn/zxbd/wz/Document/1541575/1541575.htm.
[10]肖国芳,杨颉.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转换[J]. 学术论坛,2016,(12):168-172.
[11]陈俊.利用新媒体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