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心不改 逐梦当远

2017-05-30袁学骏

公关世界 2017年7期
关键词:圆梦文化

袁学骏

世界上的老人有两种:一种是觉得自己曾经奋斗过,退了下来,就心安理得地去研究长寿之道,美美地颐养天年了;一种是人老心不老,年高志更高,一如既往地为社会做事。这两种人向我们昭示一个人生的问题:老了应该怎样生活?

有一位老共产党员、退休军官叫王殿明。他退休之后就进行第二次择业,办起了河北青华苑高校服务有限公司,还组织成立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他想用自己的具体行动证明,人退心不能退,人老不能倚老卖老,老了也要做于社会有益的事情。他的公司能挣钱,效益年年增长,但他不会享受,仍然过着十分俭朴的日子。2006年开始,他用企业盈利回报生他养他的故乡——河北省临西县万庄村,在一个废弃的沙坑上建起了万和宫。2014年,他又到秦皇岛北戴河修建圆梦园,天天忙得不亦乐乎。他就是鲁迅所说的那种“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孺子牛,是遵循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古训的奉献者,是为传承中华“和文化”、推助中国梦的自觉践行者。

王殿明获得荣誉很多,但很快就会忘掉;他忘不掉的,是自己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以及一名老党员的职责和使命。

他忘不了小时候母亲不顾家境贫寒,将家里不多的一点口粮给了一位讨饭的人,而他的父亲拿了块咸菜追出去给人家;

他忘不了母亲把做好的衣服送给邻居家孤苦伶仃的老人穿,也忘不了邻居四奶奶家里做了烧饼送给他吃;

他忘不了在白求恩军医学院一干30年,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教育了他,也培养了他艰苦奋斗的品质;

他忘不了从部队退役之后办教育的辛苦,以至于有一次口袋里只有100块钱,是东拼西凑请人吃的饭;

他忘不了给家乡打了井、修了路之后,乡亲们对他感激的眼神,以及他资助的36名贫困学生学业有成时的欢笑……

王殿明的想法很简单:一个人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苦日子、穷日子里过来的。不能忘了是党和人民养育了自己,个人如能为社会尽一点微不足道的义务,都是在回报恩情。

王殿明知道,给人物质上的帮助,是很有限的,因为他也是一个普通人,生活简单,穿着布鞋;但通过弘扬社会正能量,以及带动身边的人都来感受和参与到正能量建设中,这一份力量會被无限放大,也能惠及更多人。

初心不忘 矢志不渝

王殿明出生于1953年7月,17岁入伍,20岁生日那天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永远忘不了入党时举着右拳发下的誓言。他像父辈一样为人实实在在,工作兢兢业业,业余时间就读书学习。王殿明总是笑眯眯的,为人谦和礼貌,与战友们的关系十分融洽。部队上也有评比、提职晋升等许多好事,他总是谦让着,不争名利、不抢功劳,不乱出风头。从普通士兵升至正团职,没有一次是他跑来要来的,都是领导找他谈话传达上级的决定。他心里既高兴,又诚惶诚恐,深怕上级的眼光看错了,自己担当不了大任,给组织上丢脸。于是他更加勤勤恳恳、雷厉风行地工作。在学习雷锋活动中,他总是积极带头,有时就将自己微薄的津贴全给了需要帮助的人。但他觉得自己还不够雷锋的标准,就继续努力读书、热心于部队和社会上的公益活动。

2001年退休了,王殿明和几个战友商量,要干点挣钱的活儿。别人说,你的工资待遇足可以让你吃穿不愁,还干什么呢?他便说,我要挣钱,这钱自有用处。于是便借钱注册了河北青华苑高校服务有限公司,办起了青华苑学校,又修建了河北师大汇华学院等设施,组织了物业管理等服务机构。钱就像河水一样哗哗地往王殿明的账上流,他就加倍偿还原来的借款。剩下的做什么?王殿明第一件事是想到回报家乡,主动去为他的万庄村打深水井,硬化街道。还干什么呢?王殿明发现村西口早就有个巨大的沙坑,这里平时干着,下雨就存些水,于是他计上心来,买下这个大坑,用一年的时间建成了一座殿堂。叫什么名字呢?众说不一,他便拍板,就叫万和宫。意思是万庄的和谐之宫。从2007年秋落成开业以来,已经有200多万人次到这里参观游览和休闲居住,许多新郎新娘也到这里来举行别致的婚礼。每个大年初一,都有游客前来。这里便成为大运河畔、冀南东部地区的一个文化旅游亮点。

王殿明的初心,从不曾改变。君不见许多人信誓旦旦,表示坚持信仰不变,却往往停留于空洞的口号上,他们没有具体的行动,更少有像王殿明一样说了就做,或做了也不说,一切都看得见摸得着。他的万和宫开业时,已经投入了3000多万元。二期工程还没有完全竣结,投入就已经突破了8000万元,这是万庄人眼里的天文数字。一座座建筑、一件件实事,都呈现着一位老党员、老军人的精神风采,记录着这位全国三农人物提名奖获得者和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会长的善美心灵,证明他一直在向着自己的初衷目标迈进。

苦心追梦 奋斗不止

在西方文化汹涌而来、市场经济大发展、一些人信仰缺失的今天,作为共产党人永葆战斗的青春和向前向上的士气并不容易。而王殿明在听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号召之后,他就开始了新的思考,准备在中国梦上做些事情。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王殿明反复读着这段话,心情更为激动。在他之前,有人提出“和合文化”的概念,有人主张“和生学”的概念,官方又有“和谐文化”的提法,而他就主张简化为“和文化”。他在职工中,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学和的文化,说和的话,办和的事,做和文化的使者”的口号。他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的教授们商量,建立一门中国式的“和学”,后来还注册成立了和学研究院,坚持出版《中国和学年鉴》。

更让王殿明上心的是在北戴河建设一座圆梦园。这个园从2014年开始动工,首先树起了标志性的建筑中国梦碑,兴建了中国梦馆、人民馆、思想家馆、圆和艺术馆、圆梦艺术馆,建起了和尊雕像、大同碑、美梦园、中国知青园、三农文化馆等设施。人们来到北戴河之滨,发现倏然之间挺起了一座尚和追梦的新园林。圆梦园开业一年多来,已经接待游客百万人次以上。

老当益壮 恒心更坚

王殿明钻研和文化,知道“和谐”一词来自《毛诗笺》,还在老戏《杀狗记》中记住了“和睦美满,和谐美好,从此永团圆,骨肉在和美”。他又从普及的角度倡导“和美”,说和文化实际也是和美文化,将“和”与“美”连结起来,便生出了更为丰富的含义。这些都曾经被各大媒体广泛传扬。王殿明总结自西周末期史伯以来的诸家“和文化”理论,写出一套三字经式的《和经》,提出了“举和旗、求和道、生和美、和天下”的和学宗旨。

近来,王殿明有点自嘲和自我总结地说:“老汉已经六十三,修宫建园总不闲。尚和推助中国梦,和美天下在眼前。”这也是他老当益壮、持之以恒,前进的决心和信心更为坚定的自述。他不忙的时候,就背诵他的《和经》,唱他作词的《和之歌》。

王殿明是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务实者,是有壮士断腕、一诺千金气度的文化开拓者。他是古人所说的自强不息的披荆斩棘者,也有几分“知耻则勇”,愤然跃起,在认定的路上步伐更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像喷气式飞机获得了一种反作用力,将飞得又高又快。

王殿明认为,梦想是可以做加法的。如果把一个个的小梦想加起来,就是一个大梦想。如果把全国人民的小梦想都加起来,就可以体现中国梦。当然,实现中国梦,得一步步来,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老祖宗留下了这么多好东西决不能丢,一定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尽管身边的意见不一,资金缺口大,但王殿明已下定了决心:国内尚未有民间渠道的“和”文化园区,“和”文化传承需要渠道和途径,总得有人来吃“第一只螃蟹”,只要把这些好东西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品、展示品,那么,大家一定会喜欢。

这就是老党员、老军人,在尚和追梦的路上誓不停步的王殿明。

猜你喜欢

圆梦文化
张振山,圆梦再出发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追梦 筑梦 圆梦
谁远谁近?
治穷致富路上的圆梦人
圆梦路上 你我同行
为了圆梦,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