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认知,和病魔斗智斗勇
2017-05-30蔡亦蕴
蔡亦蕴
“我的老伴怎么了?”
60岁的张阿姨最近碰到心烦的事情:她的丈夫王老伯,今年65岁,半年前突然出现中风,还好及时被送到医院。经过积极治疗之后,王老伯也恢复出院了,但是身体还残留了些症状,右侧肢体肌力没有完全恢复,所以行走还是有些困难,并且很多自我照料的动作例如刷牙、拎毛巾等这些还需要家人帮助。此外,王老伯的记忆也有些受影响,一些词到嘴边就是回忆不出怎么表达,或者有些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有些词不达意。所以王老伯情绪也不好,不愿意出门,不愿意见亲戚朋友,更让张阿姨伤心的是,以前脾气很好的王老伯现在经常对她发脾气,有几次还骂人摔东西,张阿姨还为此掉了好几次眼泪。因此张阿姨到了精神心理科门诊,来咨询医生:我的老伴到底怎么了?
其实,遭遇脑卒中的患者除了身体的复健,心理方面的康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脑卒中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受挫感和无力感,这些情绪问题自然会导致一些问题行为,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康复。
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起作用的。例如:如果你去买东西,服务员对你态度不热情,你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心里会很生气;但是,如果你知道她是因为孩子生病了才情绪不好,你可能不但不会生气,还会很同情她。所以,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认知会让我们产生不一样的情绪。而负性认知就会导致负性的情绪,进而会有不合理的行为,并且发生恶性循环。
改变负性认知,
积极投入康复训练
对脑卒中患者来说,由于脑卒中往往来得非常突然,患者几乎没有思想准备,原本安稳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了,内心的安全感也被破坏,所以,患者常常会产生负性想法,进而产生负性情绪或行为,比如:
“我的手/脚不像以前那么灵活了,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做事和活动了,我变成了一个废人。”—患者内心会有明显受挫感,并且对自己很愤怒,恨自己不争气。
“我不能走,人生就毫无意义,没有价值。”—患者会唉声叹气,甚至会有自杀的行为。
“我太累了,我做和不做都一个样。”—患者不主动参加康复锻炼,身体觉得更加虚弱。
“我走路不稳(瘸了),我不应该麻烦别人。”—患者行动上变得退缩,不爱出门,情绪低落。
但事实真如脑卒中患者想得那样糟糕?大部分的情况下并非如此,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患者自己不了解疾病的发生和自己的具体情况,过度担心导致的。精神心理科的医生会帮助患者认识到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的思维模式不同,阻碍了他们看清事实,引导患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例如,有患者认为:“如果我不能走路,那活着干什么!”这就是用灾难化思维来看待问题,不妨静下心来问自己:生活那么丰富多彩,难道都是走路所决定的吗?还有就是患者总给自己贴标签:我就是一个废人。这样想自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也可能出现消极的行为。脑卒中后的患者还很喜欢用“应该”造句:“让别人照顾我是非常可耻的事情,这些事本应该是我自己能做的”,有一个固定的观念认为自己和别人“应该”或“必须”怎样,高估不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显然也是不合理的。所以精神心理科的医生会帮助患者意识到这些负性想法,找到负性情绪和行为的原因,并且建立符合事实的认知,改善情绪和问题行为。当然,在平时的生活中,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与王老伯及家人的进一步沟通后,医生终于明白了:
1王老伯的焦虑情绪的原因是害怕中风再次发作,并且担心自己的记性不好,言语表达功能差会被人认为愚蠢或变傻了。
2王老伯对家人发脾气,是因为张阿姨说话太快了,他一时理解不了有些恼怒,而且,自己讲话的时候,王阿姨老是打断并且会“替自己发言”,所以会生气。
3王老伯的情绪低落是因为觉得自己“无论对社会或对家庭来讲,没什么用了”,以前的兴趣爱好也就无法继续坚持了。
知道了问题的原因,接下来就需要积极应对了,医生给了王老伯这样一些建议:
1缓解情绪焦虑的做法:
逐步增加外出的时间,可以去逛逛附近的超市、公园,适当的外出可以很好地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减轻没必要的担心和紧张。
2锻炼记忆能力的方法:
当别人和自己说话的时候,可以提出让对方说得慢一些。
可以用记日记的方式,把重要的事情用纸笔写下来。把要做的事情按轻重缓急分开记录,例如记录在“备忘录”上,反复看看。
3减少对妻子发脾气的方法:
“提醒”妻子不要打断自己说话,也不要“替自己代言”,耐心听自己把话说完整。
多和妻子说说自己的感受(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
4缓解抑郁情绪的方法:
参加中风后康复训练团队,多与有相似病情的病友交流。
既往的兴趣爱好尽管可能不能完全胜任,但可以“重拾”,慢慢可以找回原来的那份激情和喜悦。
另外,对于王老伯来说,肢体康复训练非常重要,必须坚持规律锻炼,根據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训练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