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里艺术创作的新格局
2017-05-30胡榕
胡榕
摘 要:在商品经济大潮催生下的消费社会,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受到了商业经济的极大的影响与冲击,审美定位与审美趣味走向了商业化、通俗化、视觉感官化甚至庸俗化倾向,,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艺术创作如何打破商品经济作用下的艺术商业化倾向,就成为艺术创作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关键词:消费;社会;艺术创作;审美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7)08-0121-02
Abstract:In the consumer society under the tide of commodity economy, artistic creation and artistic works have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and impacted by the commercial economy. Aesthetic standard and aesthetic taste have gone to commercialization, popularization, visualization and even vulgarization. In that case, for artistic creation, how to break the commercialization tendencies under the commodity economy , which has been a new topic.
Key Words:consumption; society; artistic creation; aesthetics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一个以物质为主导的消费社会。这种全新社会结构的出现,是一场关于商业丰收的神话也是一种需求的异化。消费社会里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我们的消费活动不再与真实的需求有关,而是透露出一种诡异化的异变心理,这是一种不断地运行、巩固消费主义的符号社会学系统,这个社会学系统引导着我们的消费欲望,它使我们不断去消费自我预期的那个形象。可怕的是,这个消费结构很难被摧毁,它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很难有真正的措施能对它产生有效的威胁。任何对消费主义的批判、抵抗,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的策略都会成为消费主义否定性的同一面,成为它新的养料,滋生更多的差异性需求。
消费社会简单而言也就是被资金、市场支配的社会,消费被神圣化之后造成的社会贫富分层不均以及广告在生活渗入造成的异化,过度商品化使得生活的一切交往都具有了阴谋。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说:“中世纪社会通过上帝和魔鬼来建立平衡一样,我们现在的社会是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的。”而广告则是培养和揭示消费社会的其中一种手段,它试图激起我们消费欲望 ,它总是许诺人们一种幸福,幸福就这样被可视化了,其实这就是心理物化的开始,也是人们焦虑的开始。它总是在传递着一种需求的信号,广告中给人展现的是一种被拥有感觉。
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一经出世,便给当时的艺术市场带来一场革命。这种艳丽的色彩、重复性图片利用、名人效应无一不说明着这是场掠夺视觉针对消费群众的艺术潮流。而后期不断发展的波普艺术的流行正是因为艺术家利用了大众的流行文化。自波普艺术的盛行开始,受到波普艺术影响的艺术家更是不计其数,而利用波普元素进行的商品创造也是多如牛毛。下圖我将以享有“前卫女王”称号的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为例来说明波普艺术对消费市场带来的冲击。
草间弥生以其波点元素文明世界,在其创作的所有作品中,波点是她主要表现形式,她对这中圆润的图形有着神经质般的执着,当然这与她童年的经历有关,在这里就不多阐述。正如她自己所所言:“波点拥有太阳的形状,这是世界和生活力量的象征;它也有着月亮的形状,这意味着宁静。圆形、柔软、色彩斑斓、无知无觉、不可捉摸,波点成了一种运动。波点是通往无限的方式。”草间弥生的波点艺术也吸引到了时尚界的青睐。
Louis Vuitton所发布的产品表达的初衷是执着与连续性。Louis Vuitton的经典皮具、成衣、鞋履、配饰、腕表以及珠宝都化身为草间弥生有机重复图案的载体。产品采用混合色彩,上面布满了无限延伸的波点图案。尺寸、色彩以及密度的交相配合充分展示了无限延伸的可能性。草间弥生式波点把人带入一个频闪的美妙世界。
当消费不再为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是成为人们的一种需要,人就被绑架了。而现实中艺术创作的现状就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产生了一种观念,这种观念给艺术创作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就是将艺术从表达个人情感变成了为商业而创作,也变成干涉现实的一种参与手段,并且也成为消化剩余资本的重要一环。在当今,一个艺术家想要名利双收,他的创作必然是和商业挂钩的,艺术品成为商品而进入画廊等地,等着人待价而沽,艺术创作内在的含义被解释的暧昧不明。并且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批量人工制品的出现,看似丰盛,实则盈余到浪费,艺术创作变成一种浪费。这就显得曾经的艺术家们对艺术本身的信仰受到极大的冲击,更为讽刺的是商业的广泛渗透让属于艺术家的专业术语成为大众热衷的普遍话题,成功的艺术家们变为媒体追捧的对象。这个时期对于艺术家是一种考验,如何在消费社会的影响下保持本真的艺术创作成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可能孕育着一个令人惊喜的时期到来,也可能艺术创作从此随波逐流的被消费社会同化。
在消费社会里艺术生态的新格局:即需要逐渐打破它所带来的负面桎梏,避免过度商业化定位,提倡高雅、积极健康的艺术审美趣味。M·沙邦·戴尔马有句激情名言:“重要的是要给消费社会额外附加一个灵魂以把握它。”,艺术应成为这样一个灵魂。物应该为我所用,而非所属。所以,在消费社会里,在这个大数据时代里,在这个技术充分发展的时期里,艺术创作应该在迎合市场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大数据思维,以及技术的发展,解开约束,把人变成社会的主导,而非物。现在的一些艺术作品已经认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创作出一些震撼心灵的作品,这样一个有着内在深沉含义的创作能让观者产生共鸣,在艺术之外的人也能够被作者所赋予它的丰富情感予以触动。在未来社会里,艺术创作可以更多的往这些方面去寻找如何挣脱并引导这个消费社会的道路,这注定是一条缓慢而艰难的道路。艺术家们可以运用自己的创作手法与内心丰富的情感去成为打破消费社会的一个自由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朱存明.美与时代. 2004-4-30.
[2]让·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