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门诊,教你养护心脏
2017-05-30顾亚亮
顾亚亮
双心”治疗不仅是心血管治疗加抗抑郁药,更是对患者内心世界的理解和关注。
严格说来,每个心脏内科和外科的患者都需要“双心”治疗,以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这就需要每一位心血管医生有“心理”概念,能够做基本的心理评估,一旦初步判断患者有可能是心理疾病或伴发心理疾病就要及时联系心理科医生会诊或转诊。同时,也需要心血管医生学习一些谈话技巧,了解患者个性、社会经济状况、治疗期望、对疾病的看法,选择乐观的表达方式,根据患者担心和期望给予合理解释减少医源性焦虑;尤为重要的是每位心血管医生还要清楚地知道,“双心”治疗不是心血管治疗加抗抑郁药,更是对患者内心世界的理解和关注。
患者短时间反复就诊,担心死亡,心理压力过大;临床症状频繁反复发作,存在情绪低落、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早醒、紧张不安、过分担忧;躯体症状繁多,症状与检查结果不符,每次发病往往与孩子生气、失业、离婚等生活事件有关……这些患者有可能只是心理疾病或伴发心理疾病,他们需要的是心血管医生的理解、医学科普、心理支持和指导家属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症状和疾病;更多地需要心理治疗师通过专业的认知或精神分析谈话,放松训练等行为训练,绘画等表达性治疗方法,生物反馈等物理治疗方法……发现患者的认知错误,探索患者内心深处被故意遗忘的无法接受的部分,帮助患者建立更好的生活模式和行为模式,自我接纳发现真实的自己,重新构建内心的想法、感受和情绪表达。
如果患者总是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出汗、颤抖乃至濒死感,严重的出现昏厥通常伴有强烈恐惧,心内科治疗无效,在各科反复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这些患者有可能是患上了惊恐障碍。一般是心理科医生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重新感知自己、生活和感受,重建认知和行为模式。
如果患者病情轻微,却因为精神压力过重,出现抑郁、焦虑、恐惧、过度擔忧等情绪,有可能与医生解释不到位或者患者性格有关。前者需要心血管医生给予患者足够耐心的医学科普和心理教育,后者有可能需要心理科医生和患者长期的个体探索和内心力量的建立。
心脏介入、搭桥、起搏器植入等术后患者,即使手术成功,因急救、手术、病友死亡等刺激担心死亡、经济负担,担心成为“废人”,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加重疾病。他们需要“双心”一体的支持,精神上的鼓励。
而那些血压总也稳定不下来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绞痛反复发作的冠心病患者则需要心血管科医生的生理上的专业治疗以稳定心血管的机能,更需要心理科医生帮助他们探索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告诉我们潜意识隐藏了什么,并将潜意识意识化,重新整合自我,让自我更加完整。
医学是科学也是精神的和艺术的,今天治病观念从延长生命到提高生命质量,从治病到以人为本,从局部医学到整体医学,循证医学,所以只有“双心”医生共同为患者提供帮助,才能真正为每一位心血管患者构筑一道健康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