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适应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适应问题
2017-05-30侯利文
侯利文
适应,是生物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即生物个体对其生存与其中的环境的适应与匹配的问题。而“适应问题”是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是生物体对新环境的熟悉、匹配以及耦合过程出现的障碍与困难。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适应问题,既具有大学生因身份转变所面对的共性问题,也存在由于专业本身的“新”而出现的特殊性困难。前者为“新生适应问题”,后者为“专业适应问题”。
其一,新生适应因环境变化而产生,是成长历程中的特定事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面对了学习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而来的一系列变化,比如说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身份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知识性质与板块的调整、生活成长氛围的变换以及同辈群体的多元等。在這一系列“变化”中,大学生原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不足以匹配现有的环境,由此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情感上的迷茫以及生活中的不畅等“暂时性不适”现象。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时间实现自动调整,而社会工作学生也可以借助于本专业的独特优势加快或者说缩短这一“不适”。比如通过各种类型的成长小组、互助小组等实现对身份转变的快速适应。从这一意义上讲,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新生适应问题”上具有专业上的优势。
其二,专业适应因社会认可度低而出现,是社工新生的“第一要务”。实际上,专业适应问题,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存在。缘起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新”,其专业化,特别是职业化程度不高的现实,绝大多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多是被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的。这就意味着,其对社会工作专业到底是什么,不清楚;其对社会工作专业未来可以做什么,不了解;其为什么选择社会工作专业,多是被动之下的“无可奈何”。笔者做为社会工作专业老师,经常会遇到整个班级只有3-5人第一志愿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尴尬(虽然可能也是处于“懵懂无知”状态下的选择),也经常面对大一新生以及家长们希望调换专业的“急迫心情”,等等。凡此种种,都说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面临着尤为紧迫的“专业适应问题”。当然,这里面既有作为前置性因素的“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可度”问题,也有作为后置性因素的“专业入学教育问题”。前者依赖于社会大环境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现在这一状况已经明显改观),后者则多端赖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入学教育以及专业导入教育等方面的努力,也是从这一意义上,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导入教育(针对大一新生)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除此之外,在前者和后者之间,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新生也有责任和义务对自己的这一选择(有可能是被动的选择)“负责”。因为“适应的问题”是一个过程,要经历“认识——理解——认同或者是拒绝”的一个基本的生态。就像是谈恋爱一样,合适不合适,只有在充分认识和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做出,否则就有“以貌取人”之嫌疑,要知道现实中的“一见钟情”大多都是影视剧中的“剧情需要”。因此,作为学生本人要秉承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在经历过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初步学习和认识之后,再做出你喜欢或是是不喜欢的“最终选择”,才是对自己的真正负责,也是对社会工作专业适应问题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