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问题
2017-05-30
(一)中山为什么要建设特色小镇?
1、国家和省力推特色镇发展,建设特色小镇恰逢时势,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文件。
广东省力推特色小镇建设。 到2020年将建成约100个省级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水平、创新发展能力、吸纳就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国家级的特色小镇。
2、探索中山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客观要求
以传统专业镇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专业镇竞争力下降,传统产业增速放缓;
以土地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土地使用粗放、低效开发比较突出;
以镇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难以为继。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足;
以现有城镇空间布局建设宜居城市难以为继。支撑中山十数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专业镇经济模式难以为继!致力于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中山是一个适宜居住,适宜创新,适宜创立。如果这三个适宜共同实现,将会解决世界性难题。但是中山大多镇区在城镇发展方面都存在共同问题,就是工业区与居住区混杂。难以体现中山本地山水风貌,甚至出现延误带动发展。如果不寻求解决方案,将面临重大困境。正因为四个难以为继,中山在国家大家支持下提出创建中山特色小镇发展模式。
(二)中山为什么有条件建设?
源自于“一镇一品”的专业镇经济模式,中山应该是“一镇多品”像中山古镇,之所以入选中国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就是因为专注于“一镇一品”,始终围绕灯饰产业来寻求发展。可以这么说,只有中山一个是始终围绕一个产业来发展。中山产业技术是很重要,特色小镇技术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形成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相对深厚的人文底蕴,相对来说中山环境是相对优良的;较高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与较小的城乡差别;发展思路与模式创新的广泛共识;充裕的民间资本与较高的市场化程度。
(三)中山特色鎮怎么建?
(1)产业定位是立镇之本——特色小镇,首先是产业之镇,是一个产业的空间载体。打造特色小镇,是对特色小镇及其周边区位、产业、资本、人才、文化、景观等资源优势的一次彻底厘清和深入分析,根据既有资源优势,谋划创新,定位产业,集聚资源,组合项目,创新驱动,实现企业成长和小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驱动是发展之本, ——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其根本在于产业的选择、在于经济的发展。所以,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发展驱动转变,这是特色小镇产业经济发展的本质所在。
(3)“三生”融合是繁荣之本 ——纵观成功的特色小镇,既是极具高新特质的新兴产业或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平台,又是充满着人文气息、增进乡土认同、游客流连的文旅空间,更是环境优美、休憩舒适的宜居之地。是产业、文化、旅游的“三位一体”,是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也是产、城、人的有机融合。
(4)天时地利人和是推进之本。——天时:契机——地利:基础条件 ——人和:政府、企业、居民形成广泛共识、协力推进。
(四)中山特色镇建设的关键点
关键点之一:“特色产业”专业镇转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特色镇;
关键点之二:面向未来有所取舍凝练特色,实现错位互补、永续发展;
关键点之三:胸怀全局着眼于优化空间格局,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关键点之四:特色小镇与特色镇;
关键点之五:既要抢抓机遇推进特色小镇,又要注重科学论证稳健推进;
关键点之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1、发展理念新颖:突破过于偏重经济发展,强调凸显特色、协调发展,打造“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功能平台,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
2、注重规划先行:做到产城融合、城景融合、城域统筹、人地和谐。
3、产业特色显著:符合中山产业导向和未来发展态势的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4、城镇空间优化:引导人口、产业、空间合理集聚,产城人和谐共生,彰显本地山水风貌。
5、突破行政藩篱:要有全局观念,要主动探索临近镇区优势互补、协同推进。
6、凸显文化内核:要有文化标识,能够给人留下难忘的文化印象。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培育创新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汇聚人文资源,形成“人无我有”的区域特色文化。
7、注重创新创业生态的打造:特色小镇应该是活力小镇、创新小镇、永续发展的小镇。
8、创新投资模式: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最理想的是实力雄厚、有开发经验的企业统筹规划建设。
9、强化人才支撑:特色小镇更依赖知识与智慧的支撑。
10、精细化社会治理模式:治理理念——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治理主体——从一元主体转向多元主体;治理方法——从自上而下转向上下互动;治理方式——从刚性管理转向刚柔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