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治理如何调动民间社会资源
2017-05-30
(一)特色小镇在哪里?他们如何描绘自己?
这是我从国家公示的名单中找到的两批特色小镇的名字,然后通过地图直接查找出他们的经纬度坐标,然后制作成这样一个地图。
特色小镇和它的起源一样,先是从浙江,然后到江苏,是以长三角为中心的,而且是靠近经济发达的地区,广东省是辐射到次梯度这么一个位置,而西北部和西部相对比较少的。这样一个分布特征和住建部推动的另外一个大项工程传统古村落的分布形成鲜明的对比。
传统古村落的分布有几个中心,一个中心位于江苏、江西和浙江的交界处,还有一个中心位于湖南、广西和贵州的交界处,第三个就是大别山区域,第四个就是云南,第五个就是重庆和四川的交界处。大家可以看到古村落的分布,实际上很大程度上都是位于偏远的地区,或者说是共产党起家的老区,或者是原来说的三不管地带。有点“你思求独野”的味道,这些地区的理念是以保护传统为主,反而是当初发展比较晚、比较落后的地区,我们的传统建筑、传统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地方。传统村落以及特色小镇的定位是很不一样的。
特色小镇如果具体来看,以四川省的大城市分布来看,黑点是四川省主要的大城市,绿色点是传统古村落,红色点是两批特色小镇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特色小镇靠近目前大的城市,相对比较近的,这个体现了两者定位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我们来看看特色小镇是怎么描绘自己的?通过文本分析方法,然后做出来展示给大家的简单的词云。从词云上看到,大多都會强调总面积、总人口、涵盖多少个行政村,强调比较多的是国家级的保护区等各种荣誉称号,在什么样的经济窗,有什么样的收入情况。
我们再看人口分布方面,多数小镇的人口规模都在5万以下,像古镇这样常驻人口规模达到15万人甚至更多的特色小镇,都是非常非常少的。所以古镇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比大多数的特色小镇都要复杂,古镇可能在社会治理方面走在其他特色小镇的前进道路的前头。
(二)特色小镇有哪些类型?
那么特色小镇是怎么进行分类的呢?
特色小镇实际上能够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第一个它是侧重服务业还是侧重工业?如果把特色的产业、新兴的产业偏向于工业的,实际上古镇就是偏向于工业的特色小镇。另外一边是偏向于服务业的,比如说生态旅游的、城郊休闲的、历史文化型的、交通枢纽型的,这些实际上都是偏向于服务型的。
第一,吸引人过来接受服务,尤其是各种旅游的、休闲的这类小镇;第二,生产产品出去服务人。各种情况下,都会对人和组织制度有重大的需求。要么服务外来客人,服务时需要有品质,需要人手和创意。要么你生产产品出去,这个时候你需要人才和技术,还有相关的制度,包括专利保护制度。所以对良好系统环境非常大的需求,众多新因素都不是小镇可完全内生解决的,必须链接到城市网络,必须能吸引生产要素过来,人的、资金的、各类要素的。
如何发挥特色,持续运行,保证我们的小镇能够作为绿色高效的生产单位,同时作为一个和谐温馨的社会共同体呢?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我们有大都市、一线大城市群,还有新一线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小城镇成为重要补充,并且国家有意识地在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在建设美丽乡村和保护传统古村落。
在这么一个格局下,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这是我们大城市从1996年到2016年扩张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这20年的变化其实是非常大的。与此同时,我们村委会的规模,每年减少3000多个,每天消失10多个的速度在消减。
那小城镇如何在城市争战中生存?
如何保证特色小镇的生活性和人文社会性?
不仅仅是一个空间,要对每个参与者、组织的历史和经历的了解、尊重和理解。对参与者进行教育,通过一些事件来塑造通过他们共同的经历和认同。
在古镇的探索方面,这里的产城融合、职住融合做得非常棒。我们去看全国其他的工业区,都是光有工厂,很少有生活区。但凡是国家力量大力支持的产业园,包括我们的苏州工业园,人和城的融合、产和城的融合都做得不那么好。
我们来到古镇看到,这里的城市就是一个工厂,这里的工厂又是一个城市,是糅合在一块的。那包括未来的雄安新城怎么建,实际上都有可能借鉴古镇的模式。在古镇有这么一个服务型的政府,而且大社工的治理理念已经融入到治理过程当中,包括很多我们可以继续总结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