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职场里的“祥林嫂”
2017-05-30孟祥菊
孟祥菊
朋友小聚,大学同学阿华向我讲了单位里的一件怪事。
去年年底,铁路内部实行体制改革,五旬过半的老刘以下派干部的身份来到大华任职的三等车站,负责协管部门的营销工作。提起老刘,也是个公众性的人物,他是机关里尽人皆知的“一支笔”,多年来一直从事机关内部的文件起草、规章修订等工作,常随上级领导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因而在职工中混个脸熟。
初来小站,老刘凭借丰厚的人脉和过硬的素质,在短时间内将业务部的营销额翻了个番。于是,站内的员工见了他,个个颔首微笑,点赞不止。万没想到的是,老刘是个性情耿直之人,他对众人这种善意的褒扬并不买账,总是耷拉一张苦脸,怨气满腹地大讲自己职场升迁方面的不如意事。不外乎是领导做事有失公允,他这种铁路部门的业务尖子虽说苦干了一辈子,到头来只混个主任的官职当,连个副科级的干部都没聘上,至于工资待遇更是不合理,工作了30几年,现今的工资仅比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多出个五六百元,实在是太不公平!众人对老刘这种一言堂式的牢骚话听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上下班路上故意繞着他走,唯恐碰面后变得尴尬。
某个周末,恰逢站内补发季度加班费,几个年轻人一高兴,每人出资100元,相约到城南的自助餐厅去吃海鲜。老刘得知消息,不由分说地也加入这群“吃货”圈子。热闹的餐桌前,借着酒性,老刘再次向大家讲起了自己职场进退方面的不如意。老刘告诉众人,他是70年代的老中专,铁路运输学校毕业后直接分到货物部门工作,后因文笔过硬,不到两年工夫被调到干训部,从事繁杂的文秘工作。随着自身名气的大增,不到35岁便被提拔为部门的副主任,为了写材料,他放弃了数不清的业余时间,总是加班加点地尽全职工作,间接为单位争了光。说到这里,老刘长叹一声,忽然用不屑的口吻恨恨地嚷嚷开了:“可这些都有啥用?年轻人,干活真得悠着点,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行啊,千万不要瞎干一气!”说完这番话,老刘抬高右手,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旁边的几个小青年受他熏染,个个情绪低落,吃性大减,纷纷在桌前发起了牢骚。
本月上旬,一桩怪事发生了,老刘突然接到一纸调令,被调到一处偏远的乘降点去做“安保主任”了。对于老刘这种“明升暗降”的处理方式,听说是有人背后告了黑状,将老刘和众人聚餐的事儿捅到了局里。上层领导认为老刘身上的负能量过多,时间久了会带坏身边的年轻人,所以才不得已做出此项决定,职位不降,工资不减,这对老刘来说也算得上是个完美的结局。
从朋友处归来,我的心情很压抑,脑中蓦然闪过文学家鲁迅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祥林嫂。祥林嫂在经历“被卖改嫁”和“丧夫失子”的悲惨遭遇后,变成一个遭人厌的“唠叨客”,她喜欢逢人便将“阿毛被狼吃”的故事再三讲述。人们听的次数多了,本能的同情和悲悯渐渐淡去,剩下的便只有对祥林嫂的厌烦和忽视。由此可见,人生的苦难不是用来重复的,职场里的不如意也不必多次晾晒,因为这些故事本身所含带的“负能量”,只能给周遭的人群带来不悦和反感,既而影响到自己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