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梁村的夏天
2017-05-30吴桐
吴桐
高速下道后,顺着山路开10多分钟,便到了位于方斗山之上的丰都县江池镇横梁村。这里海拔800-1200米,森林覆盖率74%,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0℃。
一进村口,记者便听到篮球场上异常热闹的声音。8月初,“大美丰都·康氧横梁2017丰都江池乡村旅游避暑季暨农耕文化体验活动”在横梁村举行,舒爽怡人的气候、丰富的活动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
人声鼎沸中,几个建卡贫困户的故事深深吸引了记者。他们的改变成为横梁村在全面建设小康致富路上真实鲜活的主角。
积极面对改变
能发现更好的奶酪
村民廖晓华的“乡村一号”农家乐生意特别好。
“今年过来避暑的人特别多,按人均1500元每月收费,包含食宿,餐厅还对外营业。”廖晓华告诉记者,“这几天村里搞乡村旅游节,一到周末,停满了外地车。很多人觉得我们这里农家饭好吃,都会先打电话预定。厅堂里只容得下7张桌子,每天门口至少还要外摆3桌。”说起这些,廖晓华笑得合不拢嘴。
和记者聊到从前的日子,他直摆手,“那简直可以说变化天翻地覆。”
2010年之前,廖晓华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全家的生活仅靠几亩耕地,一年到头收入不到5000元。他只得外出打工,留下年迈的父母独自住在危旧的土胚房里。
对他们一家来说,那些年的生活好像一个四面都是窟窿的面粉袋子,塞住一处,又漏了另一处。
2010年,在扶贫搬迁政策帮助下,一家人从山上搬迁到廖家槽居民点。
而廖晓华也结束打工生涯,回到家乡。搬迁时,虽然得到了政府补助资金1.2万元,但因无法继续耕种,一家人又开始为生计发愁。
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个人的愿望发展。改变随时有可能降临,但积极地面对改变会让人发现更好的奶酪。
2011年,横梁村根据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出台了乡村旅游产业扶持政策。在政府的扶持下,廖晓华成为第一批申请并获得乡村旅游产业补助资金的农户。
“其实当时心里特别没底。”廖晓华说,完全没有开农家乐的经验,也不知道游客到底会不会来。用发放的1万多元补贴,廖晓华把家里简单装修一番,就这样,由3间房、6张床、5张餐桌组成的“乡村一号”开始营业了。
在当地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推广下,廖晓华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2012年,通过开农家乐收入3万元,2013年就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尝到甜头后,廖晓华有了底气。2015年,他先后三次在横梁村扶贫互助协会贷款3万元扩建房屋,将接待床位增加到12个,房间设为标间4个、单间4个。2016年,廖晓华一家的乡村旅游收入达11.5万元。
“去年和前年,政府还分别组织我和我老婆去西南大学培训,学习农家乐经营管理,还到凤凰、桐梓考察学习。”通过外出学习取经,开阔眼界,廖晓华想把农家乐规模再扩大一点,把服务和管理做得更好一点,对于未来,他信心满满。
一家人在一起
比什么都重要
一楼临街是铺面,卖着与日常相关的杂货副食;二楼提供可以避暑的房间。过一条马路,便是一池荷塘。8月初,荷花已经开了,灼灼烈烈,缀在青绿的叶间,好似少女酡颜。
老板娘马泽兰坐在门口轻轻摇着蒲扇,守在这方寸之间,日子悠闲自在,静谧美好。
这间充满人情味的小店,为前来避暑的人们提供了不少便利。
“全靠村里发展旅游,我们才有好日子过。”几年前,马泽兰一家也还是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建卡贫困户,自从村里发展起乡村旅游,2016年她开办农家乐收入就超过8万元。
马泽兰感慨地说,以前在外面打工时年收入只有2万元多一点,工厂效益不好经常换工作,一家人一年只能聚一次。
“回来过后,就有更多时间照顾他们了。”如今,小女儿9岁,在县城读小学,住在姑姑家里,周末回来。父母年龄大了,马泽兰就把他们接来一起住,忙的时候让他们帮着看下店。“大儿子还在外读技校,准备毕业后回来,现在日子好过了,让他回来帮着家里做事情,比在外打工好。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村支书向小平见证了马泽兰的转变。“村里旅游专业合作社2011年成立时,她还是贫困户。通过引导她发挥厨艺好的优势开办农家乐,如今她已成功地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
该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带动,实现“社带户,户带户,全村共发展”的产业扶贫模式,直接引导有条件的农户从事乡村旅游接待。2016年全村实现接待游客8.7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850万元,从业农户户均每年增收6.5万元以上。
口口相传招来回头客
横梁村的“小长城”是看日出的绝佳之地。慕名前来的人们专程于清晨寂静之时,在此等待太阳升起。阳光映照这一方青山绿水的时刻,景色安宁壮美,撼动人心。
“每天我们5点多就起来,一起爬到‘小长城,迎着晨光打太极。”李荣华是大渡口某医院的退休职工,已有80岁的她看上去年轻又有气质。“每年我都要到外面避暑,今年女儿给我选了这里,比起黄水、仙女山更安静,比起贵州湖北交通更方便。”她告诉记者,晨练完后,同行的朋友们又一起下山去吃早饭。“小长城”景点之下,便是横梁村有名的星级农家乐——廖家大院。
老板娘郎红群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个热情爽朗、雷厉风行的女商人。谈笑间,却掩饰不住眼里温良的善意。
“今年夏天生意特别好,从6月到现在,100间房都是满的。很多长住的老年人是前些年的回头客,今年约更多的亲朋好友过来避暑,儿女周末上来看看都不想走,又凉快又好耍。”
在横梁村举办的农耕文化体验节,摸鱼、打糍粑、丛林寻宝、喊山比赛都是城里人鲜有接触的,遇到这样的机会,谁愿意错过呢?
“除了重庆本地人,我们今年还住了一些成都、山东的客人。”郎红群告诉记者,外地的客人通过方斗山乡村旅游微信平台、村游网站了解到横梁村的信息,本来打算过来看一看,结果在这里结识了很多朋友,就不走了,一住就是一个夏天。
“所以今年的服务人员也特别忙,在去年的基础上多请了几个,忙不过来的时候,还找了家属来兼职。”廖家大院的服务员,都是横梁村的村民,其中多数是贫困户。
“老板老板娘对我都很好,这几年一直在这里干,脱了贫,娃儿也上了高中,全家生活很稳定。”作为廖家大院的老员工,被大家称为“三姐”的廖俊淑从几年前开张营业就做起,到现在,她已经算个小组长,因为勤快麻利,解决问题快,深受客人好评。
“忙过了夏天避暑这一阵,就要做农副产品。我們这里的土鸡蛋、老腊肉、豆豉等特别受欢迎,通过村里、镇上统一推广和口碑相传,网上订单也特别多。”
为帮助村民增收,横梁村安排本村劳动力到乡村旅游大户就业,长期务工农户约21户,短期务工农户约42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1万元以上。村里还通过合作社发展农副产品,带动周边约110户农户年均增收2200元。
编后
所有的坚持终将不会被辜负。
横梁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多年前,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都还设在农户家中。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及有关部门的帮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4年已实现整村脱贫。
廖晓华、马泽兰、廖俊淑几位人物故事,只是该村脱贫致富中一个个很小的点,无数个他们奏出一曲曲励志之歌。
如今,横梁村里有气势恢宏的“小长城”、曲径通幽的登山步道、造型独特的古树奇石,以及绿色天然的特色农副产品猕猴桃、贵妃枣、野生菌等,乡村旅游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日益显现。
今后,江池镇将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横梁片区为重点,在观赏性、参与性和文旅、农旅融合上下功夫,着力完善功能配套,拓展旅游空间,丰富旅游业态,真正成为全市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正如江池镇党委书记唐克伟所说,要让游客在这里“既登得了山、玩得了水,又讲得出故事、留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