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定让剩下几家贫困户摘帽”
2017-05-30常畅范景峰
常畅 范景峰
迈下田坎,走进地里,何玉国边走边拿起锄头,全然不顾炎炎夏日,一门心思在葡萄园和农户们一起除草。
今年56岁的何玉国,是忠县双桂镇九龙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忠县连续三届人大代表,面对记者的采访,何玉国谦逊地说:“我就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值得一提。”
不当“摆设”
“既然当选了,就要做好,绝不当‘摆设。当了多年的代表,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责任。如果不把群众的利益怀揣心间,就不是一位称职的代表。”何玉国颇有感触地说。
作为一名来自最基层的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何玉国对村里的情况早已熟记于心。他经常往返于乡亲邻里之间,了解村民想什么、盼什么,掌握村民的困难和疾苦,不论事情大小,都尽心尽责地去帮助村民解决问题。
“村里的贫困人口虽然不多,但不能让一户群众在致富路上掉了队。不弄清谁贫困,为何贫困,怎能精准扶贫?”何玉国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理清增收思路、谋划增收项目、制定帮扶措施,常常是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有时忙得饭也顾不上吃。通过一次次入户摸底,半个月的时间,确定了九龙村50户贫困户。
在何玉国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每家每户的基本资料,从家庭户口到身体状况,从现实困难到发展意愿。“他们主要穷在没资源、没信息、没资金,缺乏致富门路……”何玉国找准了贫困户致贫症结,掌握了群众所思所盼,也坚定了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九龙村的葡萄熟了
在何玉国看来,扶贫工作包含着巨大的学问。给贫困户送米送油只是一时的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带动贫困户学习技术,实现自己动手脱贫致富,才是长久之计。相对落后的小山村,脱贫致富从何下手?这让何玉国常常在夜里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作为双桂镇商会会长的他,了解到在外务工的九龙村村民杜建平有葡萄种植技术,“当时我就冒出了一个想法,想让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发展,他们能带来新的种植技术,说不定还是个脱贫致富的好门路。”
“刚开始,村里人并不看好这条致富路,反映最多的就是没有种过葡萄,不知道如何下手。”何玉国说,“想要打消村民们的担忧,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身体力行带头干起来。”
何玉国将想法付诸于行动,积极与在外务工的九龙村村民沟通联系,通过他的努力,杜建平回村流转土地100亩,投入资金300万,利用在外学习的葡萄种植技术,发展起生态葡萄种植。
如今,走进葡萄园,茂密的葡萄架下,大串大串如紫水晶般的葡萄挂满枝头,惹人垂涎……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辛勤劳作,九龙村的葡萄丰收了,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农民住进了小洋房
脱贫致富路逐渐成形,何玉国始终不忘自己作为人大代表的责任和担当,他提出利用葡萄园,为脱贫攻坚出一份力。
他与杜建平协商,帮助周边的建卡贫困户在葡萄园里就业,教授葡萄栽培、防病治虫、修剪整枝等技术,使他们增收。
58岁的谢宝仟告訴记者说:“我们是这个村里的贫困户,也是何代表的结对帮扶户,多亏了他,我们才能摘掉贫困帽。”他扳起手指算了算,一年在葡萄园工作8个月,每个月可以挣到1200元左右。
在何玉国的影响和带动下,村民们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如今,走进九龙村,小桥流水、绿树成荫,一幢幢黄色的小洋房采用联排式布局,水泥硬化率达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500元,九龙村已成为了农民新村。
“扶贫没有一定之策,怎么扶贫,怎么致富,要实地调查了才知道,不能像以前那样广撒网,精准扶贫才是应该走的路子。”何玉国说。
目前九龙村45户农民已经摆脱了贫困,而对于剩下几户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他很有信心,“今年一定让剩下几家贫困户摘帽。”
编 后:
无论是像易光文那样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还是像“猪司令”蔡宇林那样的致富带头人,又或者是何玉国之类长期在一线的村支书,在帮扶群众脱贫的路上,他们迈着铿锵脚步。
扶贫工作需要用心、用情,去打开村民的心扉,赢得他们的信任,走进他们的生活。扶贫工作更是个细致活,容不得半点马虎,要让村民重新找回幸福和尊严。
在扶贫的道路上,总有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并驱使我们不断前行。不离不弃,不落下任何一个人,是人大代表们一直在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