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文本回归语文

2017-05-29白海浪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教材语文教学

白海浪

摘要:“紧扣教材,回归文本”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手段。本文针对语文教学中处理文本的种种偏颇,提出了语文教学中文本运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材;教学;文本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21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作为“语言文字”的性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资源就是教材,最好的做法就是紧扣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教材是“基于一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发展阶段,经过选择的、编排好的、适于教学的语文用书,是简化了的系统反映语文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朱绍禹主编《语文教育辞典》)。“基于一定教育方针和学生发展阶段”即具有针对性,“经过选择”即具有典范性。只有在教学中依据文本的针对性、典范性,把对文本的理解与创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符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特点。但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却存在对文本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的现象,或远离文本,架空分析;或漠视文本,以练代讲,忽视了课堂教学中文本对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语文教学中处理文本的偏颇

1. 错误理解“品味文本”的含义

“品味文本”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原则,可是对于“品味”,我们在理解上却存在偏颇,以为“品味”就是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感受与领悟。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比重失调,课堂上耗费大量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而忽略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赏析,将文字与情感对立起来。例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我们都会把教学重点放在对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两种感情的分析和体会上,而对作者清新淡雅的语言却置之不理。正是针对这种现象,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说,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卻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

2. 片面追求课堂气氛

现在,几乎每个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特别注重课堂气氛,甚至把它当做课上得好与不好的重要评价标准,认为只有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一认识,一节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留出时间给学生读书往往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大忌,说这样“气氛太沉闷”了。为了激起课堂上的热闹气氛,教师就会安排辩论、戏剧等多姿多彩的活动。例如,在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教师安排了学生表演“我”与“老妪”的对话,本来是“余泣,妪亦泣”的悲伤场景,结果却是学生们哄堂大笑。活动的目的本来是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作者的感情,但这个活动却弱化了文本,甚至变相、背离了文本,脱离了教学要求。

3. 过分强调阅读技能

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血肉丰满、文质兼美的文章一旦被选人课本,就会变得面目可憎,令人厌恶,原因是什么?原来,当一篇文章走进课堂时,它就不再是一篇文学作品,而是作为培训“阅读技能”的例子。教师会分析它运用了何种写作技巧、表达方式,选材、布局、语言有何特色等。事实上,当我们把分析的手术刀伸向文本时,语文就已经不是语文了,文言文变成了推断词语意义的练习,议论文成了分析篇章结构的材料等。因此,学生可能会很熟悉“事实论证” “情景交融”等“术语”,却不知道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

总之,在教学中对文本种种错误的处理,使语文这门本该洋溢激情、闪烁灵慧之光的学科越来越失去了语文的本来面目。

二、语文教学中文本的应用

先让我们读一段夏丐尊先生的讲课稿:“诸君在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了一篇陶潜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是晋朝人做的,如果诸君觉得和别时代人所写的情味有些两样,要想知道晋代文的情形,就会去翻中国文学史,这时文学史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这篇文字里所写的是一种乌托邦思想,诸君平日因了师友的指教,知道英国有一位名叫马列斯的社会思想家,写过一本《理想乡消息》,和陶潜所写的性质相近,拿来比较,这时《理想乡消息》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这篇文字是属于记叙一类的,诸君如果想明白记叙文的格式,去翻看记叙文作法,这时记叙文做法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还有,这篇文字的作者叫陶潜,诸君如果想知道他的为人,去翻《晋书——陶潜传》或陶集,这时《晋书》或陶集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

夏先生的这节课没有喧闹的氛围,没有华丽的外表,有的只是踏实的知识和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夏先生激发的是学生对文化的探究意识、构建意识,这也是促使学生未来发展的持续动力。这就是语文教学,就是新教材语文教学所应追求的境界。

1. 立足文本,感受语言之美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内,语文必须以阅读文本(主要是教材中的课文)为主。语文教材在选文时特别强调文章要有典范性、文学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文天祥那“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概,诸葛亮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在课本中熠熠生辉。语文教师就应立足文本,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创设出可感、可触、可想的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2. 超越文本,倡导个性化解读

立足文本仅仅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因为教材毕竟是有限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必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没有立足于文本的教学是空中楼阁,而只停留在文本的教学也只是低矮的平房。要建立起宏伟的大厦,就得立足于文本又大胆超越文本。笔者认为超越文本就是要倡导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任何文本对于读者来说都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不同的读者在理解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上接第21页)个哈姆雷特”。就文本而言,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是强调学生有个性、有创新性地解读文本,而不局限于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解释。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学生引导到文本中,让他们发挥想象、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将其思维拘泥于文本中,而是大胆地走出文本。当学生对文本有其独特的理解时,教师不必硬拿教参压阵,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这其实也是对文本的另一种见解。

3. 回归文本,深化认识

语文教学固然需要超越文本,但是超越不是信马由缰、漫无边际地超越,而是根据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去深化、升华内容和感情。超越文本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因此,超越以后还要回归。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语文的“文道统一”。

例如,在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文章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杜十娘在最后面对李甲的背叛,她是否还有其他的选择?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学生的讨论是千奇百怪,有的说可以带着百宝箱独立创业,做不依赖男人的女强人;有的说可以出家……似乎气氛很热烈,思路很开阔,但实际上有很多想法都违背了杜十娘坚贞、刚烈的性格,违背了原作的主题。如果教师没有及时、适当地引导,把学生的思考拉回到课本中,这种超越就成为了一种虚假的超越。因此,超越后的回归对学生创造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的超越才有创造性、积极性。

总之,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统一,体现了新课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要求,也是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的有效策略。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中学 342300)

猜你喜欢

教材语文教学
教材精读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