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林纾翻译现象中的哲学螺旋

2017-05-27刘萍谢璇

魅力中国 2016年38期
关键词:林纾解构主义

刘萍+谢璇

【摘要】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曾涌现出了一大批博学多才、成就卓著的翻译家,其中,林纾可以称之为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然而,对于这位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翻译家,学界对其翻译策略和处理方式的评价声音却褒贬不一,对林纾译作的接受也经过了一条“肯定-否定-再肯定”之路。本文以林纾的翻译作为考察对象,从解构主义理论视角,对其翻译现象中体现出的螺旋式发展脉络作出解读。

【关键词】林纾;解构主义;哲学螺旋

一、引言

作为“中国以古文笔法译西洋小说第一人”,林纾[1] 是我国20世纪初文学翻译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其一生翻译了180余部作品,开创了中国文学翻译之先河,在翻译文学史上举足轻重。虽不审西文,但其流畅的行文,生动的笔触,使得译作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影响深远。但不容忽视的是,林纾特殊的翻译方式和文本处理策略也招致了翻译界和评论界的质疑和批判。一些学者认为林纾不懂外文,在翻译处理中进行了大量的改写、误译、增删等主观性创作,使文本的忠实度大打折扣。林纾的翻译确是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信、达、雅”翻译标准中对“信”的要求,然而其翻译策略是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对于目前的翻译活动有何启迪?本文举隅分析林纾翻译作品,以解构主义为理论支撑,对林译手法进行客观性分析,同时也对其翻译现象中的螺旋式发展脉络作出相关解读。

二、简析林纾翻译策略之不足

林纾及其译作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在传统翻译观的影响下,林译作品被贴上了“不忠”的标签。林纾“所采取的翻译方式基本上都是译述或意译,误译、删节、改译、增添之处时见” [2]。可以说,林译作品是“‘忠实和‘信的反义词” [3]。

撷取林译的几个例子,比如在其翻译的《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中,他将近500页的原著缩译成200多页的作品,大篇幅的删减了原文本中对黑奴生活和宗教的相关描写;再如其首部译作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élias),在男主人公父亲同女主人公的对话中,女主人公原本表达自己的爱意纯洁无暇却被林纾误译成女主人公“马克”请求对方的原谅与宽恕,完全曲解了原作的本意;另外,在此部译著中,他几乎删去了行文中所有与性相关的描写,尤其是在重塑女主人公“茶花女”这一形象过程中赋予个人主观创造,影响了作者的初衷,使得原本饱满的人物塑造大大缩水。

三、解构主义视角下解读林纾翻译的合理性

纵然林纾对原著的“不忠”为不少人所诟病,但其译作却深受读者的认可和青睐,“在近代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4]。以解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可以分析得出,该现象同其“改写式”的策略和翻译过程中的主观创造密不可分。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认为文本原意具有不确定性,强调翻译活动应围绕读者接受力为中心展开,允许译者对原文本的解构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为剖析林译现象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例如在《巴黎茶花女遗事》中,林纾将首句译成“小仲马曰凡成一书,必详审本人性情,描画始肖,犹之欲成一国之书,必先习其国语也” [5]。第三人称“小仲马”的加入,使行文叙述更为自由,迎合了古时“说话人”讲故事的方式和读者的阅读习惯;林纾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成“身长玉立,御长裙,仙仙然描画不能肖,虽欲故状其丑,亦莫知为辞修眉媚眼,脸犹朝霞,发黑如漆覆额,而仰盘于顶上,结为巨髻,耳上饰二钻,光明射目” [6]的典型东方美人形象,迎合了当时大众的审美标准和接受能力;再如,前文提及的删除原著中“性”的描写,虽然从“信”的层面而言,这影响了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塑造,但值得肯定的是,林纾相关的删减处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符合当时儒家文化的伦理规范,适应了译入语所在社会环境的主流价值观,也更便于译作在其所处时代中的接受与传播。

四、探究林译现象的螺旋式发展脉络

清末民初,林纾的翻译作品自问世就深受众多读者的喜爱和推崇,他的译作为时下的阅读群体带来了一股西方文化之清风。随着20世纪初结构主义的诞生和其后传统翻译理论的逐渐成型,翻译界和文学评论界对林纾独特的翻译处理方法和其对原著的“背叛”、“不忠”的批评之音不绝于耳。然而20世纪60年代解构主义的出现为林译手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不少学者以辩证的视角高度认可了其翻译策略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 “林纾的删节、增改并不是随便胡乱为之” [7],它“似一颗炸弹炸裂了中国士人‘唯中国有文学的狭隘地域观念” [8]。由此可见,林纾翻译作品经历了从接受到质疑到再次肯定认可的螺旋式发展道路。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得出:解构主义理论对林纾翻译作品虽饱受争议却备受欢迎的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做出了合理解释,并且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通过其“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螺旋式发展脉络,我们可以辩证的看待林纾译作中的不足和长处。同时,林纾的翻译处理方式也给今后翻译活动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运用提供了重要启示:解构主义翻译并非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全盘否定和绝对破坏,而是在其基础上的补充和进一步完善。翻译活动既要尊重原文的主旨内涵,又要兼顾目的语读者的意愿和接受力,通过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译作的接受和文化的交流传播,一味的“忠实”原文和生硬翻译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 林纾(1852-1924),字琴南,號畏庐,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2]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 [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33.

[3] 胡翠娥. 文学翻译与文化参与——晚清小说翻译的文化研究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91.

[4] 郭延礼.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 [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08.

[5] 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

[6] 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

[7] 郭延礼.文学经典的翻译与解读——西方闲着的文化之旅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202.

[8] 邹振环.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123.

猜你喜欢

林纾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对现代园林与景观设计的影响
基于解构主义的非常规结构服装设计探究
林纾的坚守
重塑与解构
林纾当众烧借据
林纾当众烧借据
林纾当众烧借据
林纾当众烧借据
拥抱
疯癫亦梦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