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花货
2017-05-27孙美雅
孙美雅
摘 要:壶身饱满莹润,树枝做成壶嘴,弯曲自然,树洞刻画逼真,茶水倾倒的瞬间,自是一番风光。壶盖上,微塑着一段全卧的枝桩,生动逼真,惟妙惟肖,苍老之态中又折射出生命的力量——几朵梅花盛情怒放,明亮鲜丽。
关键词:紫砂;花货;装饰
中图分类号: 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045-01
宜興紫砂历经五百多年来大师与巧匠们的努力,已成为中华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标准的传统工艺品。宜兴紫砂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是中国陶瓷文化中的一员,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兴出产独一无二的紫砂泥,又盛产茶叶,宜兴地处江南山清水秀,古往今来文人荟萃、文化底蕴浓厚,这才构成独特的紫砂壶艺天地,宜兴紫砂经久不衰,这与它千姿百态的诸多造型和千变万化的装饰是分不开的。
紫砂花器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从历代传世紫砂花器的茗壶看,无论是古代的供春、时大彬、陈鸣圆、邵大亨、杨氏兄弟还是近代朱可心,均有紫砂花器传世。当代紫砂花器,千壶百态,品种层出不穷,这不仅显示了花器的繁荣,也体现了一种历史的承接。我们不能忽视春壶现象,也就是“一壶出世、代代相仿”。历代多位名家都乐意仿供春、黄玉麟仿供春甚至达到了妙不可言的境界,确为上品,其后出现的南瓜壶,葵花棱壶、梅桩壶、束柴三友壶、风卷葵、鱼化龙等壶,既为当时新品、亦为后世的仿品。这样的精品之作,从艺术角度来说处处体现出了大师的艺术风范。神与韵是难于言表的,只有靠心去感受,才可以心领神会,这就是由里向外艺术感染力的体现,也正是其艺术魅力的真谛所在。
紫砂花器有着丰富的艺术手法。
紫砂器作为一种泥巴艺术,其存在形式决定了紫砂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花器的表现形式又更加丰富,如捏、塑、雕、琢、贴、喷绘、印板、镶、嵌、纹、调砂、铺砂等。供春壶的成型,便体现了一种捏的艺术,生动的壶体表现出来的皱皮感,捏得十分自然,圣思杯卷曲的桃叶、成熟的桃子、多变的枝干,融入了堆、雕、贴、刻等多种技艺;风卷葵不规则的线条,纵横交错,疏密有致,则显示了整体的布局功力,给人以美感。
本人制作的《高梅花壶》其外形以简洁为主,器形丰腴饱满,壶面润泽,壶身、壶嘴、壶把做得稳妥古拙、枝干苍劲,壶嘴和壶把,似两根茁壮生长的短枝,伸展自然,坚硬挺拔,象征着坚强不屈,遒劲而有力。壶身另一侧则是梅花两三,显得清雅俊逸。整体对比感十分强烈意境深远。从整体看,此壶以雕塑艺术手法制作。惟妙惟肖,壶把尾端伸出一段梅枝,梅枝上点点梅花堆花塑造。壶钮处胥出梅花,疏影横斜、暗香动人。壶身饱满类似圆柱体。微微向壶嘴处倾斜,整个造型,洋溢着无比的朝气,让人感到春天来到的勃勃生机。
紫砂壶之所以出名来自其独特的质地,其材质质地温润细腻。烧成之后的器物,表面光挺平整,但又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优美耐看,又触感温柔,表现出丰富优美的砂质效果。二是物理性能优良。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用于泡茶不失其原味,能保持茶味、茶香、茶色,茶水不易变质变馊;同时冷热急变性好,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涨裂,提握时也不炙手。三是可加工性强。泥质可塑性好,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干燥收缩率小,使造型的轮廓线条规整严谨而且精确;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
其次,具有美的造型。紫砂器的造型的优美早已闻名于世,是存世的各类器皿中最丰富多样的,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赞誉。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紫砂器的造型设计拥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美学规律。大致来说,主要有均衡和谐、虚实对比、线面结合、方圆相济等特点。从审美意义上说,通常认为古拙为佳,大度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再次,紫砂壶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知道紫砂壶的魅力源自他的材质、造型和文化内涵。独特的五色土是大自然对宜兴这一方水土的厚爱;优美的造型靠的是高超的制壶技术;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则根植于丰沛灿烂的紫砂文化。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制壶人高超的技艺。一把把名壶都是从拥有高超技术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的制壶名家、制壶高手的手中做出来的。所以,要做好一把壶,更进一步说要创作好一把壶,文化、技术两者缺一不可。
对于紫砂花器的创作,在做好“因壶制宜”的基础上,要寻求其艺术创作的突破发展,就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要打破以往的一些经验束缚去进行艺术创新。以紫砂花器作品《运竹提梁》为例,观其壶体造型是传统曲壶造型与花器装饰的结合,紫砂花器中对于“松竹梅”造型的运用,一般以圆器为多,因其与“松竹梅”圆形形体相适宜,而在此作品中大胆突破,取自然界翠竹“弯曲而不折服”的形态与意境入壶,合理运用提梁曲壶的造型充分表现翠竹遭受外部压力却宁折不屈的精神境界,而采用曲壶与之竹节提梁相对应就能实现更饱满的艺术画面效果,曲壶“不屈”,这是一种意识形态里曲与直的形态对比,因而更能使作品富含那种精神层面上的寓意韵味。
参考文献: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M].香港:三联书店,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