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孝感”文化的培育
2017-05-27项丽莺
项丽莺
【摘要】“孝”和“感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德,培养大学生的“孝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对孝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继承与弘扬孝文化对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及健康成长、保持家庭和谐、培育优良品德、构建文明社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孝文化,孝感培育
“孝”文化一种人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感恩”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感”文化,就是培育孝的人伦文化和感恩意识的传统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孝感”意识日渐薄弱。传统文化中敬老养老、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在年轻一代中日渐淡薄,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孝感”文化的传承和孝美德的培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对于当代大学生“孝感”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笔者以问卷调查资料作为支撑,以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当代大学生“孝感”缺失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并提出增强当代大学生“孝感”文化培育的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孝感”文化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可以理解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西方社会将感恩解释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指的就是感恩意识。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应该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当代大学生这个群体中,不少大学生的孝道观念不强,感恩意识淡薄,甚至把父母对他们的付出,社会各界的关怀都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过分强调个人存在价值,这个价值观在社会伦理领域的映射,折射出高等教育对于感恩意识、孝道文化培养的缺失。当代大学生要更好地立足社会,必须要有“孝感”意识,因为个人“孝感”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自己的道德素质高尚与否,它能够反映出你对周围环境生命体的尊重,如果对自己严格要求。
(二)有利于充實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本质区别之一,就是“教育人”这一本质课题。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不是只关注就业,忽略育人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德育这一块内容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必然会造成大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孝感”文化的培育是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校有能力也有义务对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教育尽力。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阈下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孝感”文化的价值所在,并让其转化为当代大学生德育建设的新形态,引领大学生构建完整的孝道观念,让他们以此为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把优良的品质发挥到实际的地方。
(三)有利于实现和睦的家庭关系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原生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孝感”文化的起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问题颇多,这其中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因素。例如两代人思想观念的差异性大,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了一条无形的鸿沟,并且随着子女的不断成长,他们的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于是导致父女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变少、关系逐渐疏远,甚至有一些大学生甚至诉说自己无法与父母沟通。
“孝感”文化源在“孝”,更是贵在“感”,因为它本身是以亲情血缘关系为基础的。[1]只有把“孝”感知到、深化与内心,得到切实的感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的对接,才能够缓和家庭代沟矛盾、维持隔代关系平衡。
孝道使家庭成员相处之中能够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谦让和相互包容,形成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中,那么他的内心就会充满正能量,充满阳光,当走出这个家门外之后,就会把这份和谐传递给他人,这种精神力量的传递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孝感”缺失状况及其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孝感”文化的缺失状况
“孝感”文化亘古不变,提到它,人人都知道它的存在以及重要性,论其内涵,都能说出很多道德理念。然而在客观生存状态当中,却对“孝感”文化观念意识淡薄。[2]毛泽东说过: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谓的认识就是思想,由此只有先有了这样一个思想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有所体现。
面对这样一个现象,笔者对此存有很多疑虑,于是为此设置了一份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总共发放500份问卷,调查的题目为“如何看待‘孝感文化”。最后笔者对问卷调查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342份有效问卷回答“不了解”、“没看过”、“不知道”,而无法评价的约占总数的37%,能客观分析其中意义价值的仅约占总数的9%。
由此,笔者不得不为这一结果感到失望,从这些数据可以间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孝感”意识的淡化和淡薄。他们对“孝道”文化没有深入地理解,多种文化元素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冲击导致他们对孝道行为不一,知行错位。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文化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高学历知识分子,更应该深刻理解孝顺父母的道理。然而并非如此,其结果差强人意。
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孝心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在和父母相处和沟通的过程当中,若跟父母的观点不一,意见相悖,多数人采取顶撞父母而非耐心沟通。此刻作为子女应该换位思考,多考虑对方感受。在问卷调查的题目:“你认为造成你和父母之间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的问题中,选择“与父母思想观念存在隔阂”的占38%,选择“父母没有考虑我的感受”的占46%,选择“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没有更多思考”占5%,选择“双方都有责任”的占23%。根据笔者的调查和简单采访,有些大学生觉得和父母没有太深的感情,父母有距离感,性格也不开朗,并且平时很少打电话跟父母联系,甚至即使打电话更多的时候是觉得父母很唠叨,和父母发生争执和争吵。
(二)当代大学生“孝感”缺失的原因
1、学校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存在失衡现象。虽然教育界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其实“智慧”超过了“德育”。[3]当代大学生在学校,讨论最常见的问题是英语等级考试有没有过,拿了几等奖学金,获得了什么奖项,成绩排名多少,却很少有人提及思想道德水平,仿佛如果这个人成绩很突出,就掩盖了他的思想道德品质。另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育一直只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任务,其实不然,作为在校的每一个老师都有义务对学生的德育尽自己的一份责任。由此这就造成了高校德育主体的流失,思政课的课堂教育仿佛是一座“孤岛”,收效甚小。
2、家庭教育中孝道缺失。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以孩子学科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仿佛只要学习成绩好,品德会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的提高。激励的方式也是常用奖金作为鼓励。这样的现象也导致孩子的观念里认为自己的成绩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恰恰就忽视了“孝感”文化这一理念。
3、社会历史的误导以及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使“孝感”文化遭到颠覆性破坏,认为传统的东西都是落后的,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反对。市场经济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对受利益的驱动导致道德失衡,从而“孝感”文化必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由此出现了很多例如传销组织,骗取父母、亲戚的钱财和感情,有的甚至还对自己的亲人动手。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知恩图报人人有责。当代大学生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摒弃“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不要把父母对自己的爱当作理所当然,应怀有感恩之心。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孝感”文化培育的对策
(一)发挥校园文化优势,加强孝道教育
校园是一个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文化之所,在培育“孝感”文化方面,应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应营造和谐的“孝感”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校广播站,校报社,校社团等进行“孝感”文化的宣传,让“孝感”文化在校园内成为一种主流文化。[4]让学生身在校园便能近距离感受浓厚的“孝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孝德教育。其次,在校园内要树立孝德模范,这对于其它同学有着无形的影响。无论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可以以自身的力量成为孝得模范的带头人。这样既能引起共鸣,同时又能对宣扬“孝感”文化发挥事半功倍的样子。
学校资源丰富也会给宣扬“孝感”文化带来很大的作用。社团可以设置主题文化活动,例如可以组织辩论赛、书画展、演讲赛、摄影展等来进行宣传。同时,学校应该把大学生“孝感”文化纳入学校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因为单纯的智力水平和成绩高低不能作为评价学生孝德文化教育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评价体系更能够让学生重视自己的孝德水平。
(二)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强化言传身教
当代大学生虽然以后再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原生家庭传播“孝感”文化还是非常重要的场所。
首先,家庭教育要改变教育观念,把德育放在首位,让孩子懂得感恩,引导孩子往积极的方向思考问题。同时在一个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建立平等的关系,这样更有利于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营造一种轻松的德育文化氛围。受传统观念的影影响,仍有很多家长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是极端的,笔者认为应该尊重个人的人格,以平等的方式积极地沟通交流。家长在践行德培育方面应该以身作则。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对于子女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孝感”缺失的父母很难培养出有孝心的子女,所以家长要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当中尤为重要。
(三)优化社会教育环境,营造“孝感”文化氛围
社会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人的孝德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结构和家庭架构的变化,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孝感”文化,所以要对“孝感”文化进行转化和创新,让它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例如《新二十四孝》中的做法就更贴近现实生活,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融入新孝德教育的内容并坚持长期的教育宣传是提高人们孝德水平的有效方法。“孝感”文化还需国家制定相关法规的方式给予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改为孝道制度化提供了保障,例如“常回家看看”由自发行为转变为法定行为。[5]同时,政府把孝德纳入公务员录用、考核和提拔的评价体系,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引入“孝敬父母”内容。另外,很多媒体也大力宣传“孝感”文化,报道一些先进事迹和抨击不孝现象等等,这些都能够促使当代大学生和对“孝感”文化的巩固。
(四)内化“孝感”文化,自觉践行孝道
当代大学生要从自身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加强对自己的教育,在学习之余,平时可以通過书籍、电影等来学习“孝感”文化知识,通过切身体会领悟“孝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把对“孝感”文化的理解升华到一定的境界。
实际生活中,在与父母相处方式方面,要学会换位思考,用心体会和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心平气和地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外面注意安全,不要让父母担心。同时,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不乱花钱,不随波逐流,体谅父母的艰辛和压力。[6]在家的时候,要积极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买不起贵重的东西能够为父母做洗完洗衣服也是一种孝道,或者带父母出去逛逛,定期去医院体检是孝,替父母捶背洗脚同样是孝。天气变凉时叮嘱多穿衣服的电话或短信,在重要的节日之时和父母生日的时候为他们购买小礼物都是能表达自己的孝心也是“孝感”文化的体现。
做一个真心懂得感恩的合格公民。
参开文献:
[1] 张岂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5-6.
[2] 仇志伟,王薇.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24)
[3] 梅良勇,余敏.孔子孝论及其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 2012(02)
[4] 陆安.“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国际研讨会”综述[J].孝感学院学报.2010(01)
[5] 弘扬孝文化传统 建设孝文化名城[J].孝感学院学报.2008(01)
[6] 熊燕华.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观及其当代意义[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