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
2017-05-27乔甜
乔甜
摘 要: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一方面,要靠优良作风来保障各项措施稳步落实;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有力工作措施纠正带有体制性、制度性的作风顽症,使作风建设和改革发展相得益彰。本文着眼于宣传教育、完善制度、自律监督三个方面,对如何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切实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做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作风建设 宣传教育 完善制度 自律监督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19-01
引言
作风,是人们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态度或行为风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改进干部作风,是应对复杂矛盾、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当前,国有企在深化改革中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要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更要巩固成果、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形成长效机制,使作风建设常态化。
一、以宣传教育为作风建设基础,改进经常性态度
作风的表现之一是经常性的态度。转变态度可以通过教育和党性修养的经常化来达成。宣传教育常态化,就是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针对人们思想变化的特点,经常给人们做思想工作,以理服人,使大家认识到作风问题乃至腐败的危害性,启发觉悟,真正使人不愿去做有损优良作风的事。同时也是为制度建设奠定基础,保证执行制度和纪律的自觉性。
要始终把理想、信念、宗旨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统一起来,把企业的改革发展与自己的价值体现统一起来,不能搞利益冲突,要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宣传教育和提高修养有许多方式,要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根据不同对象,可以选择自学方式、专门培训方式、政策宣讲方式、法规制度解读方式、以案说法的警示教育方式、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剧方式、快捷灵敏的微信微博方式、营造氛围的电子屏幕和标语墙报方式等等。要通过宣传教育和自身的学习修养,对符合优良作风的科学观念,不断灌输、强化印象、环境熏陶、重复接收,渐渐变成自觉的理念,化作习惯性态度,影响行为,指导实践。
二、以完善制度为作风建设推手,规范经常性行为
作风在行为方面要抓住反“四风”这个重点,使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认识到“四风”的危害,而且各自找问题、追缘由、促整改,把思想认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不同程度地使思想得到升华。
1.在深入调研、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方面
一是在调研中要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作为决策和指导工作的参考和依据;二是要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并且通过示范能给基层干部普遍的启发;三是在调研和联系群众中要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把群众的温暖、干部的作风和党的宗旨统一起来。
2.在改进会风文风、改革会议公文制度方面
一方面开会和发文的工作方式,要与相应的工作内容、有效的工作成果相统一。开会发文多是某项工作的开端或总结,重在抓好会议和文件所部署工作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改革会议公文制度,压缩数量,提高质量,在会议文件上严规范、开新风。
3.在控制“三公”消费和楼堂馆所建设的制度方面
一要把厉行节约与严格预算管理结合起来。科学制订和执行“三公”预算,严格经费审批、指标控制和报销管理,稳步推进“三公”经费支出公开,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二要健全审计监督制度,督促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切实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
三、以自律和监督为作风建设保障,保持风清气正
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开展经常性作风建设是自律和责任。国有企业作风建设常态化,也需要党员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带头执行廉洁从业各项规定,做廉洁自律的模范;带头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监督。要经常正确地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手段,清理自己、净化思想,保持工作和生活上的干净和清爽。
处理好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是自律和监督的主要内容。经常性的作风建设,要从树立正确的工作方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处理好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利益关系。在工作上,就是要本着为人民服務的理念,反对特权思想和作风。在生活上,要本着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思想,按照规定的待遇和条件,管好自己和家人,积极影响亲属和身边人员,防止在社会交往和健身娱乐等活动中,一些消极、不健康的意识和方式的侵蚀,还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深入开展反对“四风”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为作风建设开了新局,取得了成绩。但是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的特点,需要作风建设常态化,切实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卷土重来,让我们持续运用前期好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指导国企作风建设,积极延伸和努力拓展作风建设的有效成果,进一步营造和谐社会、稳定企业、美满家庭三者良性统一互动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苗婧萱.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四风”原因浅析[J].人力资源开发,2013(12).
[2]董文兵.建立整治“四风”的长效机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