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思维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7-05-27朱江伟缪婷婷
朱江伟+缪婷婷
(嘉兴学院,浙江平湖,314200)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越来越多的商业领域倚仗大数据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网络信息平台的使用,为大数据技术的使用提供的有效的载体。高校作为思想最活跃、知识最密集的人群集聚地,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与管理的重头戏。在国家大力倡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背景下,应用大数据思维,通过全面的数据收集,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进而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数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策略
近几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得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大数据思维也逐渐深入各行各业,使得这些领域的思维方式从原来自然思维转向智能思维,让传统意义上的数据赋予更多的意义,获得类似于“人脑”的智能,甚至智慧,进而成为研究事物相关关系及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教育方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班团课,讲座,讨论等形式,以粗线条的方式实行教育,涵盖所有学生,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从宏观层面以灌输形式对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式具有效率优势,是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形式,不足的是缺乏个性化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会厌倦这种停留在抽象理论灌输上的大一统的教育方式,会产生免役或者会在一定程度上的排斥,真正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行为塑造的作用非常有限。基于此,个别谈话、小组辩论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方式,往往要么针对的是价值取向有偏差或者是参加比赛的口才优异的个体,在集中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可起到一定的弥补与强化,但是对于大部分个体来说,涉及到的概率不大。集中统一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到底对个体有没有起到作用,作用多大,很难鉴别。
2.教育形式大于内容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采用大小漫灌式的方式,故取得的效果与引起的反响不尽如人间,思想工作者也为此一直在探索和研究增加教育的方式,在不断推陈出新的教育方式中,却忽略了实际效果的取得,使得教育内容越来越空洞与仓白。这样也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与逆反心理的产生。
3.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太少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局限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等方式上,很大一部分是任务观点,为了应付任务,为后期材料的上报添枝加叶,即便搞创新,也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一定地翻新,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针对同一批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怎么融入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大学生日常管理、学生的党建团建、个人的专业发展则很难去触及。
二、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过时,与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追求是分不开的,相比以往大学生的循规蹈矩,现在的大学生更追求独立个性与自我实现,在行为方式上也表现出时代的特质。
1.与传统媒体的接触大大减少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交际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得信息的渠道因为互联网的兴起逐渐转向,通过互联网搜索信息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主要缘于互联网上信息的总量与过程的便利。但也是一把双刃剑,方便用户获得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各种信息充斥于互联网,良莠不齐,既有政治不当反核心价值的言论,又有赌博、色情和暴力等有违道德层面的思想,对于缺乏鉴别力的大学生来说,就好像为不良思想的涌入打开了一扇门,不及时堵住的话会严重影响身心,进而造成行为的扭曲。
2.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和过于强调个性
相比70后、80后相对拮据的物质条件,当今大学生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大大的改善,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已不成为他们实现个人追求的阻碍,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很多大学生因为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把在行为和思想上的特立独行作为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方式。对于传统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理论的学习则表现为轻视和嘲弄,嬉笑玩弄先进思想与文化,以突破道德底线为时尚,以抵毁核心价值为个性。
3.社会开放程序的不断提高
随着国际化程序的进一步加深,社会的开放程序也在不断地提高,在不断汲取国外先进文化与思想的同时,也涌入大量不良思潮,给传统社会的价值判断形成一定的挑战与威胁。有部分的大学生,个人意识浓厚,把经历中的一点小挫折放得很大,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不断在国家、社会或学校层面,抵毁法律、制度和文化。也有部分大学生披着价值多元的外衣,漠视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缺乏担当与责任感,政治意识模糊,理想信念缺失,整日沉迷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三、大数据思维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及阻力
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深入,大数据思维已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做决策的重要依据。大数据的优势在于数据维度的多元,通过多元数据的挖掘和计算,判定事物的相关性,为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在大数据思维模式下,学校可着眼于学生在校各方面数据的收集,比如通过学生借书证、校园消费卡、学习成绩、选课记录、校内论坛等记录来收集学生各方面的数据,建立学生信息库。使用大数据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1.一些传统维度量化的技术难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思想、情感、认知等是无法量化的,教育和引导的实施也只有在定性的框架内去实施。好比做学生工作,就提倡以真情实感打动人,以人格魅力感染人,但怎么样去打动人,感染人则完全拿涅在教育者手里,针对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程度,使用不同的方式。很难用量化的标准进行教育,个体之间的差异有太多维度构成,各个维度之间又相互作用,而相关维度之间又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在还无法实现完全人工智能,能准确判断与筛选各个维度的数据时,相关性分析未必有很高的可信度。
2.对大数据相关性的认知障碍
大数据的量大而且维度丰富,它来源于各个渠道。因为数据量大,会有很多数据的语义格式不兼容,相当大量的数据分析仍然依赖人工,在通过数据人为的分析时,会出现数据的误导而把相关关系看成是因果关系或因果倒置等情况。同时思政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动态的分析时,因为缺乏数据挖掘及分析的专业水准,在面对海量数据时,不知如何下手,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哪些是直接相关的,哪些是间接相关的,在不同的背景下数据的可信度等都是该考虑的问题,同时大数据集成平台的使用,除了需要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懂得事物之间的规律外,还要熟悉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这一领域,能合理且全方位地搜集数据,确保数据的来源与质量,理性鉴别数据分析中的相关关系,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自如的运用大数据分析事物、进行预测的能力。
四、大数据思维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僵硬,形式简单,与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兴趣爱好有很大的差异。针对这个问题,近些年也有不少讨论,主要观点和做法主要还是集中在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上,拓展学习与教育的形式。教育方式的拓展会增加了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对于整个群体来说会达到一定效果,受教育影响的比例会提高,但在群体教育之外,总会有一些个体因为各种原因而未受到教育,或者受教育的影响微乎其微,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教育方式到达一定量后,形成的过程扭曲或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频频发生,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方式的增加,带来的边际收益率是越来越低,对于排斥学习的学生仍然得不到改观。教育的形式多样,但一旦缺乏学生的个性与特点,也就没有了针对性和适用性。为此要增加教育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需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能及时辨别学生特质,进而再采取措施。
(一)思想观念的创新
1.相关关系的理性鉴别
海量的数据中,思政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挖掘和提取反应学生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的数据,除了一目了然的显性数据外,也要提炼间接的、隐含在非相关维度里的数据。很多看似非相关的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结论的方向与形成。比如用数据分析得出的某位有性格孤癖的大学生,在这个结论形成前,也是从多方渠道搜集来的完整数据,综合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可事实可能是,这位大学生非常的上进,他不想在平庸的圈子里学浪费过多时间,就一直独来独往,缺少交际,进而被认定为性格孤癖。在这里,孤癖与上进看似不相干的特性,却形成一组非线性的相关数据。在大数据的集成中,有类似千千万万的相关数据,错综复杂,很难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什么果。但在可靠结论的形成中,得确保数据质量和数据来源的准确把握。
2.动态数据库的建立
在大数据集成平台还未完善之时,要树立从零散的渠道收集数据,并记录在册。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对大学生外在行为的判断来推断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信息的收集以非数据的形式存在教育者个人脑子里,长期积攒从而形成对一个人的的主观了解与评价。这样的形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不少缺陷。比如数据的不全面、教育者的主观评判,不同行为的发生背景等都会导致结论与误差和走样。这也是为什么引入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原因所在。但是,当前高校在大数据集成平台的建设还处在初步探索和完善阶段,数据挖掘與预测技术还不成熟,技术人员还未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事先搜集与集成多方渠道的信息和数据,运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建立完整的个人档案数据库,以动态档案的形式追踪个人在校园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工作方法创新
1.找到契合学生特征的工作载体
做学生工作需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有时需以学生的喜欢为切入点。所以在沟通时,要熟悉应用电脑、手机、互联网、QQ、微信等新兴媒体,并始终留意在学生中会掀起新一轮使用热潮的新媒体,以这些为载体,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并要广泛了解在学生在社交媒体中广泛使用的新词、热词、调侃、隐喻和新概念,可进一步地深入学生,进一步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价值判断。
2.实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社会的多元发展,使得学校摆脱以往对学生单一的评价指标,评价越来越立足于多元。为此学生个人档案的建立除了传统的学习成绩、奖惩和各类达标等几项简单的指标外再无另外的信息,这让越来越趋向于进行学生多元评价的学校来说,缺少了全面的信息与完整数据,多元考核与评价根本无从谈起。要实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价,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特征,拥有完整的学生信息与数据,并且始终保持动态更新,就好比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的动态成长档案,同时又把所有学生的数据整合到一起,通过集成分析,便可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进而针对性的引导与教育。
3.做好心理预警工作
高校心理问题的预防可视为高校安全工作的一场前哨战,这一战打得怎么样决定着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和程度。为此几乎任何高校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摸查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在运用大数据思维的背景下,心理问题的摸查可借助于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在掌握足够多的数据后,从相关关系的判定上可以推断心理问题的存在概率,进而做好预防和整治,确保安全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纵宇,黄丽亚.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64-66
[2]何蓓蓓,李岩.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究[J].教育探索,2015(8):108-110
[3]曾秋菊.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2015(30):38-39
作者简介
朱江伟(1982.08-),男,汉族,浙江平湖人,嘉兴学院,本科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缪婷婷(1990.11-),女,汉族,浙江平湖人,嘉兴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