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应用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及砌体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7-05-27蒋华胡高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9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项目教学法专业课

蒋华+胡高茜

(武昌首义学院,湖北武汉,630064)

摘 要: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学习现状,《混凝土结构设计及砌体结构》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生主体性、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重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 土木工程 专业课 项目教学法

《混凝土结构设计及砌体结构》涵盖混凝土、砌体结构两大类型结构,是在“大土木工程观”使专业课教学任务增加而课堂教学学时大幅减少的背景下整合的结果。该课程内容庞杂,且知识点与多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相关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工程性和技术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习惯于单个构件或单个简单的受力结构的模型分析,而对建筑物整体缺乏整体感和大局观,从而缺乏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针对该现状,笔者依托《混凝土结构设计及砌体结构》校级精品课建设的平台,对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研究。

一、教学方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专业知识的理论与推导,缺少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针对该现象,笔者采用项目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有理论讲授、互动交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项目教学法(PBL),即以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为中心,通过学生参与一个活动项目的调查和研究来解决问题,以构建起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笔者在授课中结合“混凝土结构设计及砌体结构”的课程特点及受众的学习状态,对该方法的运用稍作调整,即针对知识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项目(可为实际工程项目,也可为虚拟项目),理论知识点围绕项目设计的开展进行,待结束由学生分组完成项目的具体设计并提交成果(如图1所示)。该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目的就是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设计,涉及到力学、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采用PBL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吻合该课程的特点。通过对该课程两届受众的问卷调查,PBL教学法的应用有如下优于传统教学的体现:

(1)可有效地将课程内容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形成大土木工程观;

(2)可对不同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优化、整合,避免交叉知识重复授课;

(3)可及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查漏补缺;

(4)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优化

为适应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拓展内容。为适应土木工程行业专业理论、生产工艺、材料等方面的发展,“混凝土结构设计及砌体结构”的教学内容也应当有所体现,故在课堂授课中增加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构件连接、工程应用等情况的简介;纤维聚合物在混凝土結构中的应用;砌体结构、框架结构破坏的工程表现等。此外,“图”是工程人的语言之一,会画、会识当是基本要求。尽管学生在开始这门课程之前已学习过工程制图与识图,但因间隔长、练习少对结构施工图识图仍一知半解。针对该现状,课程教学中增加了工程识图、强化了构造要求,大大改善了学生对结构施工图望而却步的情况。

(2)弱化或删除重复交叉内容。本门课程重在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的设计,教材内容难免与三大力学、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学科知识出现重复交叉现象。课程64学时已经很紧张,若要重复讲授这些交叉知识点,不仅导致新知识不能讲透,学生也会出现倦怠。故在结构的内力计算、基础设计等环节,授课中仅会对设计思路、知识的新应用稍作介绍而不再展开说明。

(3)知识点顺序的重新罗列。教材是按照知识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来编写的,但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授课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要注重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系统性,这就要求课件要对教材的内容顺序稍作调整,以实现学生对设计程序的掌握。

三、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本课程因其涵盖结构类型多、知识点多,教学中很容易造成课堂缺乏生机。学生上教育的主体之一,若他们不能参与其中,教师专业素质再高也不能保证教学效果。本人在该课程的授课中很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会用到问答式、讨论式、反转式教学形式,并通过问卷调查、匿名留言等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大大增强,课堂参与度自然也跟着提高。此外,通过学生的反馈,本人会对课程教学及时改进,从而在促进教学相长。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中国教育,注重通过考试结果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如今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课堂重视与参与有所降低,却在临近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在对知识不理解的情况下通过死记硬背完成答题任务。这种情况下的考试,对学生而言就是要敷衍了事的任务,导致忽视教学目标。《混凝土结构设计及砌体结构》这门课重在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解决结构设计类问题,故教学及考核中应当注意学生对结构设计相关知识的检索和应用。故本课程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如对项目设计的贡献值、课堂的参与度等),将原来的考试形式由闭卷改成了开卷,并在平时授课中强调学生对资料的查阅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付果,彭旭龙.“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88-89

[2]刘利先,喻平,孙俊.当前土木工程学科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1):72-74

[3]秦丽,张平乐,徐福卫.基于项目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应用初探[J].科技资讯,2010,35:172

[4]郭俊英,李西斌,齐锋.土木工程专业课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

[5]任翔.提升土木工程类专业课教学方法与质量之举措[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4):440-442

[6]吴建华,徐琎,干惟.基于实践应用的土木工程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434-437

作者简介:蒋华(1986-),女,河南,武昌首义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讲师,结构工程师,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设计及砌体结构、结构加固与修复、剪力墙结构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型项目教学法专业课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面向模具行业需求的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研究
探析项目教学法在化工管路拆装实训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flash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新建本科高校Java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项目教学法在园林工程招投标与预决算课程中应用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