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读教材后收获
2017-05-27贺爱娟
贺爱娟
摘 要: 听李卫东老师的《狼牙山五壮士》以及讲座,让自己对教材解读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自己的课堂《童年的发现》、《精彩极了和糟糕通了》、《火烧圆明园》进行实践,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关键词:感知 开悟 实践 收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92-01
听了李卫东老师的《狼牙山五壮士》和他对不同学段教材的解读,让我对小学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存在有了全新的认识。
课堂上扑面而来的是李老师对教材的全新理解。他抓住作者掀起高潮的方法展开学习,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知到事件中情节的发展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写出这种变化的方法。学生就像数学课学懂了解题的方法一样惊奇和兴奋。接着李老师在人物描写方面再次让学生和听课老师惊奇,从对一个人物的点的描写,到一群人物的面的描写,以及重点写一个而其他人物带过的点面结合的描写感受,让我们顿觉教材被自己糟蹋了,由此看出李老师对教材的研读有多么深入。这绝不是从教学参考书或者其他人的教案中可以获得的,完全是老师自己通过研读,比较发现的教材编排上的别有用心,而这种的设计上的特点可能存在于大多数课文中,却没有被我们捕捉到,想想实在是可惜。
听了这节课后,我也开始重新审视每一篇课文。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中,我首先把课文通读了五遍,虽然之前已经教过两轮,校内校外光听课也不下三遍,但我还是认真的去阅读,努力发现存在于课文中的熟悉却又不曾发现的教材设计点。果然认真的阅读和深入的分析思考之后,我找到了值得自己得意的教学内容。这篇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我却发现面对文中我写的第一首诗,文章表面呈现出的爸爸妈妈评价不一样外,作者在处理提示语上还是别有用心的。妈妈的称赞总是跟在对妈妈的神态描写之后,而爸爸的称赞则先出现的语言,后出现的是神态和动作的描写。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距呢,表面看是文章写法的多样性的体现,细一看不是这么简单。七岁的我第一次写了一首诗给了妈妈看,此时我在还没有得到妈妈语言的肯定时,我的注意力就在妈妈的表情上,我要从妈妈的表情读出妈妈对自己这首诗的态度,所以作者按照关注点的先后安排了提示语和语言的不同次序。
得到了妈妈雨点般赞扬,我同样等待爸爸回家的表扬,由于自己隐瞒了渴望得到表扬的心里,所以当爸爸回家时,自己有点不好意思,低着头在等表扬。所以先出现的就是人物的的语言,再加上两个人性格的差异,听到语言后我才抬头观察爸爸的表情,所以这样的安排完全是因为文中我在事情中关注点的先后而设计的。当我们告诉学生描写人物的语言时,提示语可以在前面,也可以在中间,还可以在后面,但是为什么在前,在后,却从来没有引导学生感受和了解过。我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在课堂上学生对这一点的发现很快,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对于提示语出现的位置有了新的了解,并在在自己的练笔中精彩的呈现,这对我的鼓励可不小。
除了这一点,这篇课文再对我的描写上也是令人刮目。听了妈妈的表扬后,作者用三个自然段来写我内心的喜悦和对爸爸表扬的期待。等到爸爸回来后,听了爸爸的批评,三次写到我的动作,内心。这样的处理也是缘于事情客观的发展。当然通过自己反复的阅读和揣摩,还发现了作者在写法上的一些亮点,只是这些的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和这节课来说,有点难也有些多。仅这两点在课堂的学习中,就显示出巨大的效果,孩子们争相展示自己得意的練习内容。
受这一课的启发,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对每一篇课文都充满了敬畏,它们不是随随便便出现的,是有自己存在的价值的。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无数人执教的老课文中,我还是一点不敢马虎。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除了让学生对圆明园多一份了解外,我发现这三个“有……也有……”的句式将圆明园昔日的景物特点全都展现了出来,这三个句式并不是学习的重点,而这三个句式连接的景物之间的关系才是课堂上我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通过观察发现建筑类以高大和低矮的对比形式形成了一句,以买卖街和乡村景物一动一静形成了一句,以模仿类的形成了一句。通过这样的观察,学生不仅了解了圆明景物的种类特点,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作者将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办法,接着学生也学着作者的写法开始将校园的景物进行组合。因为之前学生对校园的描写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今天面对这种写法,新鲜感,尝试感很强,笔下的景物也出人意料。为了巩固这一写法,我又安排学生回家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滨湖河的景物并发表在班级群里,孩子们对滨湖河的描写非常出乎我的意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于对教材研读的重视,所以后面的教学中,我总能从文中发掘出学生真正需要,抓住了语文课的真谛,提升了自己解读教材的能力。语文学习的外延被打开,语言文字训练的精髓被找到,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我收获的是一篇篇课内课外精彩不断的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