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能力提升背景下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浅谈
2017-05-27王璐段翰林王健
王璐++段翰林++王健
【摘 要】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集艺术与技术于一体的专业,在多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市场对于新兴媒体技术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在人才种类方面的需求也更加趋向于多元化。本文结合当前当前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从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出发,针对数字媒体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情况不断创新,制订更为优化的专业建设方案,提升专业学生的实力。本文就课程构建,师资建设,学生培养以及校企合作几个方面提出了对于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的一些基本做法。
【关键词】数字媒体应用技术 专业建设 创新发展
1 引言
在多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以新型和新兴媒体为核心、创意创新为动力,以手机游戏、影视动画、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为具体代表形式的数字内容产业正在中国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新兴产业,其对于新兴媒体技术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对于人才种类的需求也更加的多元化。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正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迅速地发展成了一个多学科宽领域的交叉专业。然而,随着各种新兴媒体技术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也正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回顾以往多年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课程建设,结合目前相关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持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式方案,对于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2 加强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构建
2.1 模块化教学
目前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所包含的专业方向较为多元化,包括平面设计、动漫设计、音视频处理、摄影摄像技术、影视编导、虚拟现实、手机交互设计、媒体融合等。专业方向的多元化也导致了专业课程的繁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出现顾此失彼,散而不专的现象。因此当面对专业方向的各种差异时,就必须要在对应的培养方案中进行模块化的课程设计。专业方向虽然非常的多样化,但是专业基础课大部分是共通的,因此基础课程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提出,强化人文素养课程的融入,在专业教育的初期集中进行授课。然后在人才培养中根据专业主要方向可以将平面设计类课程、影视后期类课程、三维动画类课程以及虚拟现实类课程统一进行模块化编排,以就业创业为引领,可以通过兴趣取向和个人的动手能力对每位学生进行测评,然后进行师生的双向选择,从而实现数字媒体专业的模块化教学。
2.2 强化技能模块建设,鼓励学生双证教育
在模块化教学构建的基础上,如何强化技能模块建设,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力的考核和验证又成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针对这种情况,在人才培养中应将社会认可的专业资格证书与相应的技能模块进行绑定,也可以引入企业化认证,走深度校企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的从业意识,积极鼓励学生获取专业资格证。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能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与从业资格。
2.3 强化校本教学资源建设,推动教学课程所需资源库建立,加快课程向信息化和智能化过度
从1994年我国首次接入因特网以来,媒体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尤其是近年来,便携式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等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现如今互联网以及种类繁多的手持云端设备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交际和生活的一部分。微信,微博,QQ以及各类社交娱乐应用使得我们的教学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其中所存在的巨大机遇。
根据专业课程体系,同步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提供一个交互式的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将新兴媒体应用于专业课的教学,从而实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老师们从“以教为主” 传统方式,逐步向学生“以学为主”转变,同时将教学过程也进行了全时段全方位的覆盖。近两年以来,微课和慕课的兴起与发展,将新兴媒体技术以及应用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大大增加了课堂上信息的提供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手段,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掌握新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积极互动,为学生创设活泼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自身对学习的深度参与,并能促进复杂内容的学习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3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为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建设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院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助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发展,使得课外指导与课内教学一体化。在实验实训室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已经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方案模块化的引导下逐步推进,使专业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实验实训时,院内的实验、实训条件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这样才能使实践教学的环节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稳定提高,最终达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在进行硬件条件建设的同时,实验实训室的内涵建设也尤为重要,与硬件条件相匹配的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也是实训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构成。长期以来,各大高等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普遍存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相关知识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相脱节,绝大部分的毕业生在上岗以后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才能进入正常的工作,同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负担着大量的培训费用。面对这一问题,在进行实验实训室软件建设时应加大力度引入企业资源,与企业有效合作,达到双赢、互惠的目的,利用高校和企业的有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培养企业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
4 提升师资综合能力,谋求“三师型”教师
教师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核心,师资队伍的建设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切实可行。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全面性,实现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放眼社会,积极推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新理念,引进公司企业的高级人才成为专业的导师,同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在全国各地的优秀数媒企业进行专业进修,跟岗学习与研发。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向社会岗位,参加单位科研项目,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从业证书,以促进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如果只完成了以上的目标,只能打造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因为它只单方面强调了教师的职业资格和在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并没有重视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方面老师所起到的作用。因此应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以创新创业意识为引领,做到教学、实践、就业指导三位一体,以谋求既能够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又能够指导实践操作技能课程,与企业工作内容进行零对接,同时对于专业学生也能进行就业指导的“三师型”教师。
5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将教育教学研讨与企业文化的融入并行发展
将企业引入專业的教育教学研讨中,着力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专业建设中来,实现企业教育与学校教育并行发展的态势。建立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制度,负责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课程开发、学生就业、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合作事宜;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共赢的共享机制,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形成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育人才、共管过程、共享成果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建成具有承担实践课程教学、科学研究、产业开发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实训环境,为教师提供科研平台、为对外技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基础平台,使专业紧紧依靠产业与企业,不断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6 做好毕业生跟踪与回访,落实社会评价
为加强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三方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得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专业教学的反馈,努力提高就业工作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将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庭、服务于社会,因此制定规范的毕业生跟踪与回访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定期的跟踪与回访,可以掌握当前国内数字产业市场对于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来自各方的反馈意见可以帮助专业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构建创新型的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山笑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6(5):223-224.
[2]丁艳会,郝俊寿.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J].福建电脑,2012, 28(10):188-189.
[3]宋权华.媒介生态视域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4(10):102-105.
[4]荣艳冬.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5(36):226-227.
[5]杨哲,张洪江,宋权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及其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3):263-267.
[6]么伟伟,周晓莉.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内涵及意义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旬, 201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