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型带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05-27方芳
方芳
【摘要】 目的 观察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型带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湿热型带下病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龙胆泻肝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00%,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4.00%, 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型带下病,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龙胆泻肝汤;湿热型带下病;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4.061
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n Longdan Xiegan soup in treating damp-heat type leukorrhagia FANG Fang.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Jinzhou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zhou 12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 of Longdan Xiegan soup in treating damp-heat type leukorrhagia. Methods 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damp-heat type leukorrhag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Western medicine for treatment, and experimental group also received Longdan Xiegan soup for treatment. Clinical effect was compar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88.00%, and control group had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64.00%.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than control group, and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Longdan Xiegan soup shows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damp-heat type leukorrhagia, and this method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Longdan Xiegan soup; Damp-heat type leukorrhagia; Clinical effect
带下病为妇科的常见疾病, 有文献报道, 该病在门诊的发病率可以达到50%以上, 其发病年龄在15~44岁之间[1-5]。湿热下注型带下是带下病中的常见类型, 该病西医主要使用咪唑类药物、甲硝唑与制霉菌素等进行治疗[6-8]。中医认为, 女子带下乃人体之津液, 受肾藏泄的控制, 脾主运化又是津液的来源, 脾喜燥恶湿, 因此治疗上要采取燥湿的方法, 但是又不可以太多。妇女外感湿邪热毒, 导致带下物质增多, 湿热下注于下焦, 出现阴部瘙痒、疼痛, 根据中医辨证使用龙胆泻肝汤进行治疗。作者从2015年12月起使用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型带下病, 临床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6月在锦州市中医医院就诊的50例湿热型带下病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对照组年龄19~43岁, 平均年龄(29.0±4.7)岁, 细菌性阴道炎13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2例;试验组年龄15~43岁, 平均年龄(29.0±4.8)岁, 细菌性阴道炎11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4例。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症候标准, 带下异常, 量多, 色黄或白, 质黏稠, 且阴部有灼热感, 舌质红而苔黄腻, 脉滑数或细数。②符合西医诊断标准, 细菌性阴道炎:pH>5, 镜检显示线索细胞在全部上皮细胞 20%以上呈阳性;氨试验有鱼腥样气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镜检可见成群芽孢、孢子及菌丝, 可有外阴红斑、水肿。③自愿参加, 签署知情同意书。
1. 3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疾病患者。②对甲硝唑、氟康唑过敏的患者。③不愿意参加的患者。
1. 4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采用氟康唑(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150 mg, 顿服;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使用甲硝唑(广东华南藥业集团有限公司)400 mg, 口服, 2次/d, 10 d为1个疗程。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龙胆泻肝汤进行治疗, 龙胆草15 g、栀子15 g、黄芩15 g、车前子15 g、泽泻10 g、当归10 g、柴胡10 g。水煎服, 1剂/d, 10 d为1个疗程。
1. 5 疗效判定标准[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 阴道清洁度在Ⅱ度以下, 分泌物正常;显效:主要临床症状有明显减轻, 分泌物有明显减少;有效:主要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念珠菌与致病菌检查显示为阴性, 阴道清洁度为Ⅲ度, 分泌物有所减少;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减轻,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00%,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4.00%, 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带下病是祖国医学范畴的疾病, 是指带下量增多或者减少, 颜色、质、味出现异常, 并且伴有全身症状[9-13]。该病第一次出现为《素问·骨空论》云:“任脉为病, 女子带下瘕聚”。之后多位医家对该病进行阐述, 与现代提及的带下病最为相似的是《沈氏女科辑笺正》云:“若湿热则今最多, 而亦最易治, 其所下者, 必秽浊腥臭, 甚者且皮肤湿痒, 淫溢欲腐, 若大脾虚气虚之症, 固亦有之”[3]。指出本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宫颈炎、阴道炎及盆腔炎等妇科疾病引起的分泌物增多的疾病。该病主要是由细菌性、霉菌性或者滴虫引起的阴道炎症。由于患者体质的不同, 很多阴道疾病还会反复发作, 经过中医辨证分析, 属于湿热型带下病可以根据中医辨证进行治疗。《傅青主女科》云: “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 宛如黄茶浓汁, 其气腥秽, 所谓黄带是也。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5]。提出湿热下注病的病机为任带二脉受损导致的疾病。作者使用龙胆泻肝汤治疗, 方中龙胆草性苦寒, 注入肝胆经可以清泻肝经实火, 泻胆经郁热, 消除下焦的湿热, 为方中君药;黄芩、栀子合用, 其性质皆为苦寒, 既可清泻实火, 又可燥湿, 协助君药上可以清肝火, 下可以燥湿热, 为臣药。泽泻、车前子、木通三药均有利水渗湿的功效, 引实火从小便而出;以上几位药均为苦寒泻品, 有恐患精血过于消散, 并未肝脏为残血之体, 体阴而用阳, 过多燥泻, 有恐伤肝, 因此使用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之品, 补肝经之血;使用柴胡入肝经, 条畅气机, 为佐药;甘草护胃合中, 调和诸药[5, 14-18]。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00%,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4.00%, 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使用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型带下病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曾小吉. 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型带下病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学创新, 2016, 13(6):94-95.
[2] 高珊珊, 崔正慧, 牛小岑, 等 .中药熏洗联合氟康唑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9):4732-4734.
[3] 潘玉梅, 郭占山. 龙胆泻肝汤治疗阴道炎 37 例临床观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5, 29(12):51-52.
[4] 李幼平. 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带下病湿热下注的临床研究. 辽宁中医杂志, 2014, 10(41):2140-2141.
[5] 谢小蔓, 李丽花, 李兆萍, 等 .金黄散蜡灸联合中药治疗湿热下注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0(5):664-666.
[6] 郝云霞. 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带下病湿热下注的临床研究. 中国伤残医学, 2014(20):124.
[7] 谢小平. 加减中药复方龙胆泻肝汤治疗带下病湿热下注的临床研究. 环球中医药, 2014(s1):53.
[8] 张纯菁. 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带下病湿热下注的临床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9] 胡卫, 刘胜荣. 龙胆泻肝汤治疗妇科带下病临床体会. 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1):156-157.
[10] 余忠斌. 湿热下注型带下病的临床诊治体会. 医药卫生(引文版), 2016(6):00061.
[11] 闫楠. 针灸中药治疗带下病的现代文献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2] 杨根树. 龙胆泻肝汤的临床运用体会.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9, 7(4):276-277.
[13] 孙文学. 龙胆泻肝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14):176-177.
[14] 梁厚策, 潘建委. 临床应用龙胆泻肝汤治疾举例分析. 当代医药论丛, 2013(6):173-174.
[15] 赵汝泽. 浅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的临床应用. 中医临床研究, 2015(11):28-29.
[16] 倪正揚. 龙胆泻肝汤的临床应用. 中外妇儿健康, 2011(8):306.
[17] 刘寿焕.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临床应用概述. 内蒙古中医药, 2015(4):131-133.
[18] 徐栋梁, 王建威. 龙胆泻肝汤临床应用体会. 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5):416.
[收稿日期:201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