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2017-05-27潘世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道家中华民族资源

潘世霞

如何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形象地把中国的儒释道文化经典,比喻为三大店。他说,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到。打到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研究中国固有文化并不是开倒车,而是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的确,我很赞同南先生的观点。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有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以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无所不包,所以一個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二.儒释道思想,历史以来无不影响和指导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精英。

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他从年轻时就防止骄奢淫逸,作风非常好。廉洁奉公,自己的收入不多,从来不贪污,还把自己的收入很多都拿出来不施。他当时办义田,把自己的钱都拿去买天地给那些读书人。到自己身故,家里清寒到连一口棺材都买不起。唐朝名宰相狄仁杰,操守冰清玉洁,让他能够有大成就。清朝的曾国藩先生,当时位高权重,做了清朝四省总督,在职二十年,在他死时,他家里只剩两万两银子和一个老屋,在省里没有造过一间房子,没有买过一亩田地,不拿军中的一分钱,寄回家里。这是圣贤风范!

开国领袖毛主席,一件普通睡衣用了二十年,上面有七十三个补丁,这是一个国家元首的行持。华人首富李嘉诚,成功之道有四点:一个是讲义,一个是诚,一个是信,一个是仁。

道家在中国历史上,最初发生最大影响的是在汉高祖刘邦的创业初年,所用建功立业的最大人才,是学道家的人物张良、陈平。汉文帝、汉景帝父子两代人的思想领导,都是采用“黄(黄帝)老(老子)”的道家学说。

中唐名将郭子仪,他真正做到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怨天,不尤人的高风亮节,正好合于老子的“冲而用之或不盈”的大经之法。

宋代名将寇准,在整个的澶渊之役中,就是表儒。

儒释道还有强身健体的医用价值,如道家的气功,祛病延年。

至圣先师孔子,关于帝王治国之道,做了详细深刻阐述。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步伐大大加快,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在不断提高,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因为受欧美思想道德观念的冲击和影响,也随之带来方方面面的问题,人们道德观念打了折扣,人们的良知搁浅了,现列举如下:

在资源方面,出现资源浪费严重现象。矿产资源,因大量开采、过度开挖、开发,有些资源将出现可能枯竭现象。森林资源在急速减少。如空气资源,污染严重,北方地区雪天大量使用融雪剂、汽车尾气等,导致很多城市雾霾天气持续多天。有些地区水资源严重污染,个别江河湖泊原始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土地资源,大量耕地被乱征乱用,出现闲置状态;使得本就不多的珍惜耕地被破坏,并急剧减少。如很多城市出现众多空城、、鬼城现象,造成大量耕地资源白白流失,失去了土地本身的利用价值;个别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仍然很严重;有些耕地,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地资源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等等。

医药卫生方面,现存在有些问题亟待解决、规范,有些医生职业道德丧失,有些医院救死扶伤的天职已荡然无存。

教育方面,有些学校、教师,乱收费、乱补课、乱办班及其现象严重,亟待规范解决,恢复教育的本来面貌和目的。

食品,出现大量垃圾食品,地沟油、毒奶粉、转基因食品、方便面、麦当劳、肯德基、食品添加剂过量、蔬菜农药过量等等。

四.世界人民在仰望我们的民族,羡慕我们的文化,仰望的内涵,已标明了注释的意义,我们只有前行,奋起前行。

先祖创造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的形成,来之不易。从星星之火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瑰宝,可谓付出了祖先的无尽心血,凝聚了祖先无穷的智慧。自古以来,无不吸引着他的民族和人类,因为他们的滋养,才使这个民族不断变得发展强大。

我们将用热情的双臂拥抱中华文明,让它为这个民族的发展,起到领航之作用,承受重力的一部分,让它的意义更深远,让它的使命更神圣,让后人读懂它的每条纹理,让它的火焰燃得更高、更远,照亮更多的人,乃至全人类。

(作者单位:吉林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

猜你喜欢

道家中华民族资源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我给资源分分类
做人美德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季札挂剑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