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气场修炼:从情怀到契约精神

2017-05-27李竹平

师道 2017年5期
关键词:气场班规契约

李竹平

“李老师的气场真大啊!”我一出现,喧闹的教室马上安静了下来,一个女孩这样感叹了一句。这句感叹引起了我对“教育气场”的思考。

到底什么是气场呢?气场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让人感觉到的一种精神和心理状态,是一种人格力量和行动品质,它能够感染他人于无形。教育气场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人在气场在,人走气场无,是一种没有什么教育价值的气场。这种气场让学生感受到的是壓抑,是管束,是忌惮。以拥有这种气场为荣的教师,从行动到气质,都追求居高临下的状态,以威严迫使学生“就范”“听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教室门口总会有几个学生朝教师过来的方向张望,一旦看见了教师的影子,立刻向正肆无忌惮的同伴们报告。教师来到教室,看到的自然是一派令人欣喜的祥和气象。教师走了呢?毫无疑问,转背就变天,教室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学生的行为习惯、自我修养,在这样的教育气场下是不被关注的,学生的精神成长是被忽视的,是荒芜的。

我们还见到过一种现象,一些班级总是安安静静规规矩矩,你一定以为是教师摆出了一副威严的面孔待在教室里,却不成想教室里连老师的影子也没有。这时,是不是应该为这个班教师的气场感到景仰了呢?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这位老师在班级里建立了严密的“特务”制度,埋伏了一些“眼线”,只要有学生不规矩,就会被打小报告,招来严厉的“惩罚”。原来如此!这样的教育气场是令人恐怖的。在这样的气场下,学生没有任何安全感,一举一动都如履薄冰,久而久之,奴性意识就不知不觉地生长出来了,其后果是十分可怕亦复可悲的。

什么样的气场才是教育所需要的,才是让学生真正受益的呢?记得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级,孩子们与我每天都享受着学校里点点滴滴的时光,无论上课下课,在教室里举止有度自自然然,下课时出了教室就扑到我身上,冲进我的办公室,简直是“无法无天”了,但是遇到别的老师,会马上客客气气地打招呼、问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不可能是依靠“威严”的力量,而是因为我常常陪伴他们,用一颗同理心去理解他们,自己的言行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他们。

这次遭遇“李老师的气场真大啊”,引起了我进一步的思考:真正具有教育价值的气场应该是身教胜于言传,“润物细无声”胜于“令出必行”的威严,要达到的境界不是“不言自威”,而是“春风化雨”,让心灵得到润泽。有了这样的气场,教师在教室里时学生是自由的,教师不在教室里时学生是自然的。一个教师气场的优劣,在于教师怎样理解教育,怎样理解生命成长的价值,用自己的气场向学生传达了怎样的教育信息。

我们应该怎样修炼春风化雨的教育气场呢?

一般的认识是,一个教师有了朴实的教育情怀和通达的教育智慧,就足够修炼出春风化雨的教育气场。的确,朴实的教育情怀体现的是真实与真诚,是对学生的理解——同理心是教育真正发生的唯一金钥匙,是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基础。没有同理心,却以为自己爱教育爱学生,是把一厢情愿当成了心心相印,自己感动自己,但感动不了学生。凡是拥有朴实教育情怀的教师,都愿意用心走进学生的世界里,读懂他们,理解他们,用同理心与他们相处,学生就会信任他,他对教育的追求就会在学生身上得到积极的回应和展现。一个教师具有通达的教育智慧,必然是拥有了娴熟灵动的专业素养,能随时随地采取科学睿智的专业行动,既能使学生受益匪浅,心悦诚服,又让他们感到意味深长,回味无穷。具有通达教育智慧的教师在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行为中,能做到想学生之所想,能科学地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直达心灵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活动。这样的教育行动中既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尊重,又具有举重若轻的气质和风度,对形成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气场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个教师有了朴实的教育情怀和通达的教育智慧,是不是就足够修炼出春风化雨的教育气场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教育需要感性之“爱”,还需要理性之“规”。人是群体中的存在,群体的和谐离不开规矩,遵守规则是社会正常运转、群体有序交往的基础。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懂得这一点,还要身体力行,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凸显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并用具体的行动对学生进行契约精神的启蒙。如此,春风化雨的教育气场才算基本修炼“圆满”了。

教育行动中的契约精神如何体现?如何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契约精神的力量和魅力呢?对于教师气场的修炼,这又是一个新的课题了。

首先,作为教师要突破惯性认知和思维,将契约精神落实在班级行动中。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传统认知的影响,我们的老师大多濡染以教师为中心的“师道尊严”的思想意识,习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和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的问题,容易将学生看成心智并不完整的“小屁孩”,结果将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抛诸脑后。例如,很多教师制订班规,单纯地从方便自己管理的角度或者自以为对学生成长有必要性,不征求学生的意见,就单方面制订出来,张贴在教室里,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地遵守执行。契约精神的核心是“双方同意”,双方同意是保障人与人相处能够安全和谐有序的根本原则。遵守双方同意的契约,实质上就是对彼此独立性、作为平等“人”的价值的认可,就是真正的相互尊重。显然,教师单方面制订的班规,从一开始就将学生摆在被控制、被要求的从属地位,学生得不到尊重,心中就会不甘,当然不可能创造出春风化雨的教育气场。亚圣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彼时的孟子在君臣关系上都强调契约精神,何况我们今天已经拥有现代民主思想的教师呢!

我们前面提到的教师暗自在班级里建立严密的“特务”制度,埋伏一些“眼线”,这是一种专制的管理思维,与契约精神格格不入。第一,它破坏了“双方同意”原则,双方没有达成共识而实施的任何行动都是不平等的,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欺凌”。学生感受到的是欺凌,怎么可能“亲其师?第二,它破坏了“信任”前提,没有信任,“信其道”从何谈起?拥有契约精神的教师,一定不会做出这种举动来。

显然,符合契约精神的班规,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集体酝酿,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制订出来的。让全体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立规”,既让每个学生成为自主立法者,又是班规的监督对象——教师也应是班规的监督对象。同时,符合契约精神的班规制订还要讲究科学的程序,如先让学生每人制定一个班规,然后小组讨论决定,最后由班委会集中大家的智慧進行反复修改,再投票通过,最后才能“颁布施行”,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班规的制定合乎民主精神,班规的运用也应该合乎民主精神。教师要避免在一些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上绕过班规,由教师任意决断,这样一来,班规的应有之义,尤其是其体现的契约精神就会荡然无存。

其次,教师要使自己成为维护契约精神的行动引领者。教师身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容易凸显“授业解惑”的师者身份,并以此遮盖了“传道”的责任,教育的随意性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所适从。例如,有的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时,会区别对待,理由是有的学生自觉性强,有的学生自觉性差。但是,无论是如何确定自觉性的强与弱,还是这种要求的“双方同意”的依据是什么,都没有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达成共识,这样自然会让学生心中不服。教育中会涌现出许多没有料想到的事情,这时,教师应该做的是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解决,达成共识后可以以此作为“案例范本”,这也是契约精神的体现。尤其对于个别学生,更应该用契约精神来引领。笔者就遇到过这种情况。班上一位顽皮的男孩,经常闹事闯祸。他每天会带两部手机到学校,趁老师不注意,上课玩游戏或搜索答案。我第一次要求他将手机关机并交给我保存,放学后再给他,他不情愿地答应了。第二次,他据理力争了:“班上很多人都带了手机,为什么就收我的呢?”学生不一定明白什么是契约精神,但心里是有民主诉求的,教师关注了,合理引导了,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就会萌芽。我意识到这一点后,组织了一次小讨论:什么情况下要将手机交给老师保管?这样一来,这位顽皮的学生就不再质疑了,因为老师是在遵守共同约定的规则,而不是只针对他的。

当然,规则契约不能只针对学生,在契约面前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因事因病不能上课要请假,教师有事不能上课也要向学生说明;要求学生不能迟到早退,教师就要有时间观念;学生上课不能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教师上课接电话就要先征得学生同意;甚至,要求学生多读书,教师也要做一名热爱阅读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很容易看在眼里想在心中,只有教师主动做到了,春风化雨的教育气场的形成才拥有良好的氛围,坚实的心理基础。

第三,教师要将契约精神渗透在学生不易觉察的教育生活细节中。建立在师生双方同意基础上的班规是显性的契约,从制订到遵守自然要充分体现对契约的尊重。还有一些隐性的契约,对创造春风化雨的教育气场同样重要。例如,一位二年级的老师,因为没有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在学生排练时武断地批评了一个小组的学生,说他们没有按照约定的要求进行戏剧内容的排练。后来,老师发现这个小组并没有罔顾要求,只是老师看到的那一段中没有戏剧主角的戏。这位老师事后不仅单独向这个小组的学生道歉,而且在班级上,当着全班的面再次道歉。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因为他们有这样的隐性契约——做错了事情要真诚地道歉。这也告诉我们教师,契约精神的渗透和启蒙,需要教师身体力行,在教育生活的细微处都能做出榜样,营造气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和契约是世界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对于个体人而言,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是民主精神的体现。教师时时处处具有规则意识,体现契约精神,学生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身体力行中感受到规则和契约的重要性。

上课有规则,游戏有规则,人与人的相处也有规则,遵守这些规则就是契约精神的体现,从老师身上懂得了这些,学生就会主动学习规则和契约知识,就会积极理解并自觉遵守合理的规则和契约,就会坦坦荡荡地为人处事,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同时,学生也会更加尊重这样的教师,被教师的教育气场所感染。

当然,以上所举,只是教师创造春风化雨的教育气场所应具备的能力、素养中的几个关键要素而已,教师还要在各个方面积极锤炼自己。例如,教师应该是善良的。善良是我们经常提倡的团结友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等品质的基石。一个善良的人,常怀悲悯之心,遇事不会疾言厉色,行动总会三思后行。现在熊孩子多,并非他们秉性顽劣,只是天性中的桀骜不驯占了上风。一个常怀善良之心的教师,面对这样的熊孩子,就会有足够的耐心,就会循循善诱,唤醒学生对人、对身边事物、对世界的同理心。善良的人知道“不给别人惹麻烦”是为人处事的底线,这对于学生的道德成长的影响弥足珍贵。教师应该是乐观的。一个乐观的教师,常面带灿烂的微笑,拥有积极的幽默感,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成长中的烦恼,积极克服各种困难,尤其会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通往成功的不同路径。乐观就会不急不躁,就乐于静待花开,学生就能远离失败的沮丧,逐渐成长为自信的人、豁达的人。

教育是面向人的事业,人的复杂性和人所处环境的复杂性注定了任何强大的教育气场也不可能是万能的,但心怀使命感的教师决不会因此就放弃了教育气场的修炼。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气场班规契约
My New Year Wishes
气场是个什么东西
神奇的班规
班规“七问”
黄金时代
黄金 强大气场
好班规应守护学生心灵成长
秋天变温婉
契约精神在国企成长未央
群体认同调节下的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