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阅读指津
2017-05-27刘杰
刘杰
本文节选自人民出版社《石瑛传》第十四章“教育立国”。石瑛是辛亥革命元勋,也是学贯中西的学问家、实业家、教育家、还是“民国第一清官”,当然,他还具有农人的质朴品质和匠人的实干精神。对于这篇节选的传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
理结构。选文主要围绕“教育”展开,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教育石效曾读书,二是任北大冶金系教授,三是任武昌师范大学校长。三个部分各有侧重,看起来联系不大,实际上三者皆统领于石瑛对“新旧文化和中西文化”批判和繼承上。石瑛西学功底深厚,但对儿子石效曾的教育却并未放弃传统内容和教育方式;在北大,冶金化学是门新兴学科,冶金书箱是石瑛从英国带回来的,但是石瑛却能为新学废寝忘食;在武昌师范大学,为了整顿学校行政组织,石瑛能充分运用学生自治,将实际问题与西方现代教育体制相结合。而对于“读书救国”这件事上,“石瑛主张读书救国,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决然不同”,可见他并非保守的封建腐儒;“他不主张学生在学业未成之时就投身政治,但思想教育和革命理想的培养却应该受到鼓励。”可见他也并不是激进的西学先锋。把握住第二段,不仅能理清文章的写作结构,还能把握传主的人物形象。
析含意。作为传记作品,语句不仅担负着陈述事实的重任,还承载着作者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写作意图和揭示作品主旨的功用。在选文中,有两句话需要注意:
一是“你有这个举人父亲,是幸,也是不幸啊!”那么,幸在哪里,不幸又在何处?结合语境,我们可以知晓:这里所说的幸,是说石效曾家里读书的渊源深,氛围好,对读书的益处大;说不幸,是说石瑛的国学功底深厚,对石效曾背诵的要求高,石效曾很难完成。
二是“革命乃高深的学问”。这句话是说革命不能蛮干,要靠智慧,要靠读书。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梳理,我们可以概括出其智慧之处:坚持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新旧文化与中西文化,留学学习技术为回国培养人才打好基础,并到大学教书培养救国人才;通过在北大创办《现代评论》,为新文化运动推波助澜;主张读书救国,默许进步却被查禁的书籍在学校流传;保护学生的政治热情,不主张学生在学业未成之时就投身政治,但思想教育和革命理想的培养却应该受到鼓励。
品细节。传记作为写人叙事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在选文中,石瑛对新旧文化和中西文化的看法、李四光与石瑛的对话、石瑛纠正自己罚效曾跪下的语言、带烧饼去图书馆看书、清晨校长室传出来的朗读声……作者通过对石瑛日常生活中的多个细节的还原,折射出了石瑛有胆有识、恪守传统、坚持慎独、刻苦学习、以身作则等个性特征。细节的呈现,使得人物不再是枯燥的、标签化的历史记录,而是鲜活的、丰富的立体呈现,充满了感动的力量,进而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探主旨。一般来讲,对于传主,他们的身上一定反映或体现着某种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传主所表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是阅读一篇传记必做的功课。选文中,石瑛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使人心生敬仰。而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他精通传统文化而不守旧、熟知西方文化而不主张西化的境界,特别是他批判新旧文化和中西文化糟粕的胆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这样的话可能许多人心中都有,但未必会说出来。在一种社会运动兴起之时,总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而其气势却海雨天风,摧枯拉朽,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赞成者就是革新派,批评者就是保守派,明哲保身者最多是暂不予评说,谁似石瑛直白地说出新文化有糟粕呢——成了时代的最强音,而他读书救国,教育立国的抱负和胸怀则穿过悠悠的岁月,直抵我们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