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阅读指津
2017-05-27梁勇
梁勇
社科类文章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其表达方式常以议论、说明为主。而以议论为主的社科类文章,表达的思想往往比较深刻。但再深刻的思想也要通过一定的文章章法、结构、语言层次来表达。所以,我们可以运用议论文章法、结构、语言层次来整理文章内容,从而化难为易,准确理解作者表达的观点。
如果从章法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是从南朝画家宗炳赏画的感性入手,继而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的一件事逐渐过渡到理性论证中去的。《“亲自”感知的艺术转化》一文是一种典型的层进式架构。具体来说,第1段,以南朝画家宗炳卧游山水画一事,让读者形象感受什么是“亲自”感知的艺术转化;第2、3、4段,是论证亲见(即“亲自”感知)的重要作用;第5段,亲眼所见(即“亲自”感知)发生的原理。由此看来,本文的结构非常清晰,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典型的递进式结构来论证的。
分析《“亲自”感知的艺术转化》一文的论证思路,要有“物以类聚”中的“类聚”的意识,即同类的语句或段落应合并在一起,构成相对完整的一部分。基于此,《“亲自”感知的艺术转化》一文中的第1段——南朝画家宗炳卧游山水画是议论的由头,让读者初步领会“亲自”感知的艺术转化;其次第2、3、4段,很显然都在围绕画鬼画犬马的难易,来论证是否亲见是难易的前提条件;最后第5段,论证亲眼所见,并不意味着严格的再现。
由此,我们可以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第1段,什么是“亲自感知的艺术转化”。第2、3、4段抓中心句,“不管怎样,是否亲见是难易的前提条件。”第5段仍抓中心句,“需亲眼所见,但又并不意味着严格的再现。”
以上,我们依文章的章法、结构,对内容作了一番细致的梳理,从而对文章的脉络有了宏观上的理解与把握。当然,一篇论述性社科文,有些段落的内容复杂而深刻,往往是我们理解的重点与难点。要读透这些段落,我们还必须对这些段落进行微观的层次划分。
例如第4段,按照“物以类聚”中的“类聚”的意識,它的脉络不算复杂,先是围绕画鬼画犬马写,再写丰子恺的看法,然后再写二者之间的关系。据此,本段的论证思路概括如下:首先,对画鬼容易画犬马难这一说法进行阐释;然后,再交代丰子恺的观点,并对他的观点进行阐释;最后,阐释以上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指出它们都以是否亲见作为判断作画难易的前提条件。
本文的第5段也较为复杂,也是命题的集中点;但不管怎样,只要厘清它的思路,其他问题的解决也会变得相对容易一点。首先,第1句至第5句,主要从中国画创作的结果与创作的过程,解释需亲眼所见但又并不意味着严格的再现;其次,第6句,从反面论述西方式的再现不符合中国画的规律;最后,第7句至第14句,进一步论证潘天寿关于中国画创作的“记忆法”。
就第5段,如果设置题目:结合文章,阐释“需亲眼所见,但又并不意味着严格的再现”的理解。对于这一问题,由于我们对第5段的论证思路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答案也就不难组织:从创作的结果看,作品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效果,不可太似,也不可不似;从创作过程看,画家在准备阶段要进行大量长期的考察,“搜尽奇峰打草稿”,寻找对自然山水的感觉、感悟,以后再凭记忆进行创作,这时创作出来的山水不再是自然界的山水,而是写意的山水,是心中的山水。
就第5段,如果设置题目:简述“遗忘法”的运用过程。段中一句:“潘天寿所说的是“记忆法”,还有人说是“遗忘法”:首先是亲自观看、感受,然后淡漠、遗忘,最后在心里挥之不去的,就是你的艺术要表现的东西。”这一句中,关于“遗忘法”的表述是“首先……然后……最后……”,这些语言标志本身既是这一句的论述思路,又表明了“遗忘法”的过程。因此。对上述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组织为:首先是亲自观看、感受,然后淡漠、遗忘,最后留存心间的就是艺术要表现的东西。
章法、结构、语言层次分析法是我们读懂议论性社科类文本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