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2017-05-27刘辉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菲利普朱自清文本

刘辉平

“体验”指的是什么?“体验”就是“体”和“验”。体:身体(大脑、肢体、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学习要重视身体参与以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即“亲身体验”,才能进而升华出理性知识。其次,这一过程是个体性的,要让每个学生最佳投入,而不是“一刀切”追求标准化。验:经验(“既包括经验的过程又包括获得的结果”)。总之,“体验”是指学生经历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过程并获得经验(包括学习对象的知识和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至关重要,学生阅读只有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思想的共鸣与心灵的火花,才能获得人格的熏染与精神的升华。但当今我们很多老师的阅读教学只注重了设计的完美与手段的巧妙,而忽视了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体验,产生了种种教学的误区,从而造成了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费时与低效,让我们的阅读课堂了无生气,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语文课堂索然无味。那么,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产生了哪些误区呢?主要表现如下:

一、閱读,忽视学生的认知体验

我们不少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结果,不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出现了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活动,甚至以做题或做笔记的方式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如: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首先要求学生扫描一下课本,找出文中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的片断,在学生只是粗略了解的情况下就给学生进行归纳,菲利普夫妇是六亲不认,惟利是图,自私势利的小市民的形象,最后要求学生做笔记背熟以便应付考试。试想,且不说当今的语文考试改革不会直接考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分析,单就学生获取对菲利普夫妇形象的感性认识来看,学生的认识就是模糊的,因为学生没有认知的体验,教师对菲利普夫妇形象的分析是强加给学生的。但笔者曾听到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时,他的处理手段就高明得多,要求学生从课文提取四个场景:“赶于勒”、“盼于勒”、“见于勒”、“躲于勒”,让学生加入台词编成课本剧,然后让四个小组分别派代表表演这四个场景,这样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就在课本剧表演中表现得活灵活现,这样学生在观看课本剧的表演时就获得了对菲利普夫妇形象的认知体验,有了这种体验,学生对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了解不需要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就自然而然地在心中建构起来了。

再比如:执教朱自清的《春》,不能只在教室里讲朱自清笔下春天的美景:“春花图”“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这只是空头的说教,教师可借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或春天来了,带学生到户外看一看春天的世界,这样学生学起朱自清的《春天》来就有了认知的体验,就会觉得有滋有味,情趣盎然了。

二、阅读,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阅读只有建立在学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走入文本,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在文本生活中,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才能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喜同忧,同苦同乐,才能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从而产生心灵的振荡与情感的共鸣。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无视学生的生活体验,由教知识到教知识,强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如执教朱自清的《背影》,作者朱自清在文中多次流泪,但学生读这篇文章很少能受之感动的,更不用说流泪了,为什么?因为这篇文章所反映的生活情境离学生的距离较远,况且文中所叙述的父亲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事件太细小,通过作者平淡的叙述是很难激起在孩子心中激起情感涟漪的,究其原因,学生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缺少了生活体验,因此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情感很难为学生所接纳。有的教师在执教时就强行让孩子接受文本中父亲对孩子的爱,并且能有所感动,这样的教学即使学生有感动那也是虚假作秀罢了。对于这样的文章教者就要善于挖掘文本资源,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如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朱自清的父亲是差使交卸,赋闲在家,家境惨淡,老境颓唐,在这种情况下还不顾自己因肥胖而行动不便,坚持艰难地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这样,平凡的买橘子的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就能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浓重的父爱就会在孩子的心中滋长、蔓延。另外,如果再巧妙设计一个教学的小细节,课前让孩子回顾自己生活中点滴的父爱,与同学们分享父爱故事,进而让学生换位思考,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朱自清笔下的父爱,让学生感受到朱自清父爱的深沉厚重。通过这样的教学的处理,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发现与捕捉与文本相勾连的父爱,这样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与感悟就能水到渠成。

三、阅读,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对孩子进行情感熏染,培养孩子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对孩子的情感熏陶并非凭空头说教,而要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通过循循善诱,让文本情感的玉液琼浆自然地浸润到孩子的心田。但我们的教师在自己平时常态课教学中,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无条件地把课文中的一些结论直接强加给学生,如:有位老师在执教《湖心亭看雪》一文时,让学生疏通文字之后,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学生沉默了一会儿之后,教师就在多媒体上提供了正确答案:本文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然后学生就快速做笔记,接着就匆匆进到了下一个教学环节。从这一教学细节看,教师阅读教学中,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忽视学生的存在,忽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只教一些结论性的知识,而忽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成长到底有何意义呢?毫不客气地说,这样的教学老师教了还不如不教。对于《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作者情感的解读,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可见一斑。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通过这样的引导,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就会汩汩地流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另外,还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如诵读文中对雪景白描的一段文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对这段文字应读出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通过进入情境的诵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句反复玩味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感,学生就不知不觉进入到文本所展示的情境之中,就能与作者一起同喜同忧,快乐着作者的快乐,痛苦着作者的痛苦,幸福着作者的幸福,这样文中流淌的情感就在不知不觉中滋养着学生的心灵,就能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情趣、有品味的人。

另外,一些现代的诗歌也可以通过吟诵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反复地咀嚼、品味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但我们有的老师的教学也陷入误区,以学案代替学生诗歌的学习,学案设计如下:

1.本诗四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然后小组合作讨论,结合文本,寻求答案,最后小组派代表把小组合作的成果进行展示,得出结论:

1.本诗第一节写了贫困落后的祖国;第二节写痛苦、追求的祖国;第三节写新生、希望的祖国;第四节写养育、献身的祖国。

2.本诗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的责任感。

最后进入诗句的品析与练习,从而完成这首诗歌的教学任务。

试想,这样的诗歌教学给予了学生什么?只能把学生变成做题的机器,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语文中的诗歌充满灵气与灵性,学生在课堂应该是情意浓浓与激扬飞扬的,这就必须依赖于浓郁的情感体验,如果缺失了这一点就不是诗歌教学,就不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我们以诵读来贯穿诗歌教学的过程,一读扫准字词,二读读清节奏,三读读懂诗意,四读悟出情感,通过诵读一线穿珠。比如“四读”悟出情感环节,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第一节贫困落后祖国用深沉、悲痛的感情,用舒缓、低沉的语气读;第二节痛苦、追求的祖国用舒缓的语气读,第三节新生、希望的祖国用欣喜的情感,用高昂的语气读;第四节养育、献身的祖国用深情的语调、高昂的语气读。通过这样反复的诵读,学生不仅读懂了诗意,更悟透了感情,这样的诗歌教学才会有滋有味,有情有味。

四、阅读,忽视学生的审美体验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除了有较为复杂的情感体验以外,还伴随一些审美的感受,即审美的体验。审美体验是指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是一种心灵的高峰体验。初中语文课本有不少文章具有审美的元素,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显现的是意境美,琦君《春酒》透射出风俗美、人情美以及情感美,余秋雨《信客》给人传递的是讲究诚信的人格之美……然而课本中的这些审美元素并不是直接外显的,而需要学生进入文本,用心去感悟,只有学生真正有了自己个性的审美体验,课本中这些美的元素才能真正让学生感觉出“美”来,如果学生内心感觉不出美,那么再美的东西也就变得“丑陋”了。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她的教学设计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发现美,让学生用敏锐的眼睛找出苏州园林的美;第二环节:品味美,要求学生品味文中美的片断与美的语言;第三环节:表达美,要求学生仿照《苏州园林》的写法,用简洁的语句,表现学生自己所在学校的校园之美。在实际的教学中,第一、二环节均没有问题,因为苏州园林本身就很美,要求学生发现苏州园林的美很容易,第二环节品味美也很简单,因为这篇文章中有不少如“没有修剪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这样美的語言让学生充分品味,但问题就出在第三环节,要求学生写出校园之美,学生所处的学校校舍陈旧,布局也较凌乱,也没有美的景致,这样的校园在学生的眼中真的不美,但老师要求学生写出校园之美就勉为其难了,因为学生没有对校园的审美体验,无法写出校园之美,如果真的要写出来也只能是“无病呻吟”了。

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遵循阅读的规律,教学设计应建立在学生真实体验的基础之上,以学生为本。通过设计课堂活动,凸现学生的认知体验;考虑学生的人生经历,凸现学生的生活体验;点燃学生的真实感情,凸现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主观感觉,凸现学生的审美体验。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感受生活、认识人物、亲近自然、启迪智慧、熏陶情感、提升人格的目的。

猜你喜欢

菲利普朱自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先来后到
自己的歌
活跳板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朱自清的较真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