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7-05-27田慧
田慧
摘 要:我国现阶段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但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发展瓶颈,需要采取相应的举措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农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012-0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成果曾经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今农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情况与问题。由此,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家庭农场就应运而生。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是以土地公有制性质为基础的,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以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土地流转为保障,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以家庭劳力、资产及农业科技为生产要素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科学管理的法人微观经济实体。”[1]
一、发展家庭农场的意义
(一)发展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需要实现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家庭农场是现今世界农业生产中最可靠、最有效率的经营模式。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不仅能够增加农业生产者的耕种面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自动化水平以及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合作、监督、激励问题以及实现对农产品追溯监管。因此,发展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
(二)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
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农村土地向有经验有能力的农户集中,实现集中化规模化种植,解决中国农村家庭承包制存在的分散经营、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等问题。发展家庭农场能够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导致的土地闲置抛荒问题。同时,家庭农场通过对农业用地集中化规划化经营保证了“农地农有、农地农用”,避免了农地“非农化”倾向,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发展家庭农场能够增加农民经济收益。“据农业部一项调查显示,现阶段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率会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会提高25%以上。”[2]
二、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瓶颈
现阶段我国家庭农场在政府的支持下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政府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的发展也予以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用地等优惠政策,为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但在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发展问题与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农场在发展中存在土地、资金缺乏问题制约家庭农场发展
家庭农场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发展中面临的土地、资金缺乏等问题。首先,家庭农场获得的流转土地有限,影响家庭农场的发展规划与产业整合。尽管中央农村政策一直提倡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但由于受农民传统思想观念以及政策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缓慢。其次,家庭农场在发展中还存在资金匮乏的问题。家庭农场现阶段的运营主要依靠经营者个人投资。由于经营者资金有限,而农场的规模经营、人工费用都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资金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家庭农场的经营发展。
(二)家庭农场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难以适应家庭农场发展要求
家庭农场要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利用农业科技实现生产经营的自动化、智能化,需要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有效地整合农业产业链,打造农业品牌提升农业附加值。但在现阶段,我国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及其所雇佣的工人主要为当地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农场从业人员难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生产、运营、营销方面为农场服务,难以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指导和安排,难以拓展农业生产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有效地整合产业打造品牌。
(三)家庭農场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保障
我国家庭农场在发展中还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这主要体现为家庭农场在农业种植、养殖技术方面缺乏科学合理指导,在产业经营方面缺乏足够资金支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缺乏现代农业机械以及信息技术的辅助。虽然我国各地已经组建了一些农业合作社针对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提供服务,但是所提供的服务范围比较有限,服务体系也不健全,主要局限于对农业生产提供一些技术指导。在农业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延伸、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未能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撑。因此,家庭农场的经营大多只能依靠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单打独斗,分散经营。这样的经营格局不仅影响家庭农场产业的发展与提升,而且也导致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生产难以形成集聚效应,难以发挥现代农业的影响力。
(二)家庭农场经营模式落后影响家庭农场的发展
我国家庭农场经营模式落后。一方面,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未能有效地与社会企业协作,形成农业产业链。我国家庭农场大多是农场经营管理者分散经营,农场经营者管理者统揽一切,负责农业品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和方面。由于缺乏农业产业协作整合,家庭农场主要采取分散经营,提供的是初级农产品,导致在发展过程中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很难形成产业规模,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另一方面,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缺乏对家庭农场品牌的营销塑造。家庭农场的发展需要塑造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由于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缺乏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对农场品牌推广不力,导致农场在市场目标群体认知度较低,难以脱颖而出。
三、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政策支持家庭农场发展
政府应通过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解决好土地流转难问题。2015年重庆巴南区开始探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林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以达到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的目的。已有部分农户永久退出承包地、林地、宅基地及附属设施,户均得到补偿资金53.57万元,人均15万元左右。政府也应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消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发展。同时,政府应采取多方面举措解决家庭农场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政府出台扶持政策争取农村银行对家庭农场放宽贷款限制、降低贷款利率提供信贷支持,出台优惠鼓励政策争取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到家庭农场建设,推出多种政策性的资金扶持项目如“优惠贷款”“专项资金”“贴息贷款”“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减轻农场的融资压力。
(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提供保障
政府应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提供保障。首先,政府要帮助家庭农场进行生产资料采购、产品展销、农超对接等,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免费为家庭农场提供各种先进的技术服务,推进技术普及,提升科技水平。其次,政府应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支持科研院所研发便于田间作业的小型或微型农机产品,普及农业机械化操作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政府应在农业产业化、农机购置方面给予专项补贴,引导农民建立一批农机合作社,提高家庭农场的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最后,政府应投入专项资金打造集中连片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家庭农场规模经营奠定基础。
(三)创新家庭农场发展模式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
在家庭农场的发展中,需要创新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和营销模式,促进家庭农场持续稳定发展。一方面,创新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坚持发展“企业+基地+家庭农场”等产业组织模式,创建市场中介组织,探索建设各类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发展独立经营、合作制、公司等新型家庭农场经营形式,实现家庭农场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在家庭生态农场的经营中引入“互联网+”模式,助力家庭农场的发展。引入“互联网+”模式能够缓解家庭农场面临的产销脱节、物流成本太高等问题,使家庭农场的农产品借助电商平台顺利销售,减少产品积压,降低物流成本,显著地提高农场主的经济收益。引入“互联网+”模式能够促使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运用网络媒体进行品牌推介营销,将家庭农场品牌打响、做强,提高品牌效益,增加家庭农场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提供职业培训,培养新型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
家庭农场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能否培养出具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新型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决定着家庭农场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应为农民提供职业培训,培养农民成为新型农场经营管理者。为此,国家应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逐步探索并构建以农业高等院校为龙头、农村职业中学为骨干、农业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和现代经营管理技术培训网络,加大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管理者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擅管理的现代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
参考文献:
[1] 朱春江,Surendra P.Singh,马文斌,Sammy L.Comer.中国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机遇及路径选择[J].贵州农业科学,2014,(1): 233-237.
[2] 发展家庭農场:意义重大难题待解[EB/OL].中国农业新闻网,201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