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说服教育

2017-05-27洪明

中国德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有理教育者道理

洪明

“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修辞的动物”[1], 说服是人思想和情感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生活需要说服,教育也是如此,但是近年来随着教育民主化的推进,传统的说服教育遭到一些质疑,于是有人提出了“少一些说服,多一些对话”[2]的建议。这些质疑和建议对于我们理性反思说服教育非常有帮助,但是现实中总有人喜欢走偏,认为说服教育似乎已不重要了。笔者认为:在推行教育民主的进程中,我们既需要反思说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要以理性的眼光重构说服教育的新常态。

一、目标反思:说服教育为了什么

如果说服教育需要反思,那么第一个需要反思的就是目标问题——说服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从字面上看,说服由“说”和“服”两个词构成偏正结构,“说”是手段,“服”是目的,目的决定手段,手段服务目的。那么,如何理解“服”呢?说服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服”,简单地解释就是服从、接受、认同,这大致包括了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通过语言使对方服从、接受自己的观点。简单地说就是“服我”——服从说服者的观点和意志。这是大多数人容易理解的。但这种理解也最容易导致说服教育走向误区,因为我们无法保证说服者的意志和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相一致,当说服者的观点不正确时,说服就变成了专制。说服的第二层含义是“使人认同社会价值、规范,承认其合法性、合理性”。[3]简单地说就是“服理”,这种理解显然要高于第一层。说白了,说服教育就是要求受教育者接受和服从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客观真理。但是,说服教育还暗含着第三层含义,那就是通过接受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客观真理,使得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明理的人。

何为明理的人?简单理解就是既愿意服从道理,又能以理服人。荀子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荀子·子道篇》)就是这个道理。笔者认为,明理的人应该有“五会”——会倾听、会分析、会判断、会决定、会辩护。他能够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充分理解别人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看清楚其中的对错;他还能不盲从别人,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和决定。

如我們仅仅把说服的目的定位在第一层次,那么说服教育就可能会出现不好的结果:一是不服——口不服心也不服——顶嘴、对立、抵赖、抗拒,不仅没有接受道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也会遭到破坏;二是屈服——口服但心不服——表面上服从但内心里抗拒,甚至是阳奉阴违,口是心非;三是臣服——这是一种没有主见的服从,这种服从失去了自我人格。以上三种都是失败的说服教育,真正好的说服结果应是信服——口服心也服,是在服理的基础上服人,是“亲其师”和“信其道”的统一,这样的孩子就是一个明理的人。

二、方法反思:说服教育问题在哪里

如何才能达到说服教育的目标,使学生成为一个明理的人呢?关键靠方法,即如何“说”的问题。在错误的说服观念指导下,许多教师和家长不注重方法,不能意识到自己在说服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自己没有理,二是讲的不是理,三是有理没有讲好。

首先是没有理。比如,我们都知道诚信是立人之本,但有的家长和老师可能会觉得“老实人吃亏”,便告诉孩子要学会见机行事、见风使舵;学生要有社会责任和担当,但有的家长和老师可能会告诉孩子,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别多管闲事……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没有理,相反总觉得自己有理。比如,有的教师在遇到学生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时便训斥道:“同样一个老师教的,为什么别人懂你却不懂?”这话看似有理,其实不然。孩子不能理解固然有孩子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教育者的问题,教育者应该先反思自己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而不是首先埋怨学生。

其次是讲的不是理。梁漱溟说,中国是一个情感发达但理性不发达的国度,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许多家长和老师在跟孩子交流时不注重讲理。比如下面的这个案例大家都比较熟悉:孩子走路不小心被台阶绊倒了,疼得大哭,赖在地上不愿意起来。大人可能会急忙跑过去,扶起小孩,然后抬腿猛踢台阶,边踢边说,“都怪你!把宝宝绊倒了,看你下次还敢不敢!”这时孩子可能会慢慢停止哭泣,也学着大人的样子踢几脚台阶才算罢休。我们知道,孩子跌倒了,这个时候最需要跟孩子讲的理是:为什么会跌倒?如何防止下次跌倒?跌倒会很痛,如何解决痛的问题。但大人的这种做法,无疑错失了讲理的机会,孩子很可能因此会形成非理性的认知方式,将错误归结为外在因素。再比如,班级分座位时,甲想和乙坐在一起,但老师却让甲和丙坐在一起,这时甲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乙坐在一起?”其实甲想讨个说法。但老师很容易认为甲是想和自己作对,因此可能会回敬一句:“你坐哪儿是我决定的,不是你决定的,我才是这个班的班主任。”这样的对话明显讲的不是理,而是唯我独尊的命令。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比如,“我都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这并不是讲理,而是通过强制的方法让孩子服从。

最后是“有理没讲好”。所谓“有理没讲好”是指理虽在教育者一边,但因为方法问题而没有达到目的。有的人为了达到说服的目的,故意采取隐瞒甚至欺骗的方法,使学生服从某种道理,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控制性说服”或“病理性说服”。[4]比如,“唠叨”就是典型的“有理没讲好”,唠叨是出于好心但很难收到好报的说教,教育的结果一般不如人意:轻者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重者则会产生反感的心理。

三、理性构建:如何使说服教育更加有效

第一,说服的前提是:确保有理、以身示理。确保有理就是教育者要保证自己在理,并且能够按照自己所信奉的道理行事,成为孩子的榜样。笔者认为,道理很多,但一个人一生要弄明白三种“理”:情理、事理和法理。所谓情理就是情感内在规律的体现,是关于爱的学问。关于爱,简单的理解就是能够同情、关怀别人,具有责任心。同情是情感的基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关怀是同情的进一步体现,是指能够从对方出发,体恤、关心、温暖别人;责任是前二者的任务要求,通过责任体现爱,缺乏责任心的爱都是空谈。事理是主要指做事的规律,包括学习、劳动、交往等规律。比如学习,光强调孩子要学习是不够的,会学习才更加关键。法理是公共意志的体现,靠强制力来维护,是一个人做事立身的底线。今天许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家长也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孩子对法理的藐视,这是很危险的。

第二,教育者自身的行动是对道理最有力的解释,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方法。说服教育不仅要求教育者自己能够做到,还要能够说清楚,是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荀子·大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能说到做到,也并不是说教育者自己只有做到了才有资格去说。比如老师都有资格要求孩子不要抽烟,但如果老师抽烟是不是就不能要求孩子不要抽烟了呢?我想还是可以的,但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用自己作为一个反例来证明自己说法的正确性,而不是振振有词地训诫学生。

第三,要“以情动人”,寻找说服的契机。良好的关系是说服教育的基础,《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触龙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先铺垫好了与赵太后的情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何做到“亲其师”?一是尊重,不要挖苦、讽刺孩子。二是信任,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都会向善,相信孩子能够改正错误。三是坦诚,真诚地对待孩子的对和错,与孩子一起面对错误,帮助他承担应有的责任。四是倾听,听是改善关系的最好方法。倾听是态度,是尊重、信任、坦诚的具体表现。听还是说的条件,这能让我们了解孩子,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当然,改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还要有幽默感,会释放内心的善意和智慧。

说服只有在有利的时机下才更有效,笔者认为,只有孩子需要时才是教育的最佳时机,好的时机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孩子内心有困惑,需要解答时。比如,作弊可以获得高分,那么应不应该作弊?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或家长及时解释。2.孩子有自己的观点,需要交流时。比如,孩子说“当今社会好人没有好报”,这是孩子得出的某种结论,需要你的态度,也给你提供了说服的机会。3.当孩子对你或社会上的一些观点或规定提出质疑时,都是说服教育的契机。

第四,在制订规则和落实规则中开展说服教育。做事做人都需要规则,对孩子来说,规范要明确,理由要充分。明确就是清清楚楚、有针对性;充分就是合情合理,有根有据。规则有大小之分,大到国家规范、社会规范,小到学校规范、家庭规范;规则也有强弱之分,有必须遵循的,如法律;有建议遵循的,如高尚的道德。制订规则、了解规则、解释规则、认同规则对孩子来说就是说服教育的过程,就是明理的过程。

许多人都将表扬与批评视为对结果的肯定与否定,没有看中二者在说理中的作用。而笔者认为,表扬与批评的内核是对孩子做事过程中所坚守的道理的肯定与否定,是通过奖惩让孩子明白做事情的道理。比如表扬,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序实行:明示——感受——意义——奖励——勉励。明示讲明做了什么事情受到表扬了,比如考试进步了、更加懂礼了。意义,即所做事情的价值。奖励是表扬的核心环节,很多人不论青红皂白地给孩子买东西,答应孩子提出的条件,这是对奖励的曲解,家长要明确指出孩子受到奖励的原因,奖励旨在让孩子继续坚持自己的行为。

第五,掌握说服的基本模式,学会论辩明理。说服大致分为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和辩证推理三种形式。演绎推理包括逻辑规范(大前提)、待决事实(小前提)、最后判断(结论)三方面。孩子经常在大前提就发生了错误。比如一个孩子帮忙朋友打架,问及原因,孩子答道,“朋友的事就是我的事,他让我帮忙,我当然帮忙!”孩子对朋友的理解这个大前提发生了错误,认为朋友就是要两肋插刀。这时候可以这样问孩子。

——朋友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吗?

——是的

——某某是你的朋友吗?

——是的

——這个朋友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财富?

——他经常给你带来麻烦,不能给你真正的帮助,所以他并不是你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

类比推理模式首先要确认一个典型案例,寻找眼下发生的事件与案例之间的相似性,再提出解决的办法。类比推理经常以故事的方式呈现,通过讲故事让说服的对象明白某种道理。

辩证推理就是通过对某些观点进行辩证性思考、质疑、批判而获得的推理。辩证推理可以参考以下模式:认同性理解——找准对方的逻辑误区——让对方进入自己的逻辑系统——举出反例让对方陷入自我矛盾之中。在我看来,说服教育本质上也是思维的教育,通过说服锻炼孩子的思维过程;同时,说服教育还是实践的教育,目的是让孩子在明白某些道理的同时,将想法进行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谭学纯.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修辞的动物[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8-22.

[2]李希贵.后行政班时代的教育追求[J].中国教育报,2013(9):1-5.

[3]刘志敏,贾丽.论说服教育的有效条件[J].山东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8(1):60-62.

[4]石鸥,德育困境中的病理性说服教育及其诊治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6):112-116.

猜你喜欢

有理教育者道理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有理数》巩固练习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道理
圆周上的有理点
智珠
这些孕妇任性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