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
2017-05-27窦燕李天祥
窦燕+李天祥
【摘要】 本文围绕5G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5G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性技术介绍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对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笔者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移动通信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建议 。
【关键词】 5G 移动通信 发展趋势 关键技术
5G指的是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于之前的4G技术进行了一些优化与扩展。未来5G技术的应用可以体现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几大块。5G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不仅能促进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更新与进步,同时在海量无线通信、工业互联网以及车联网等领域也将取得重大的突破,成为将来的主流通信技术。
一、5G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5G 移动通信是在4G通信基础上扩展并衍生而来的一种作新型移动通信技术,预计将于2020年之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全面普及。相对于现在应有最多的4G技术来说,5G技术无论是在频率利用、术后传送速度、还是在用户体验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优势。它能有效扩展无线网络的覆盖率,提高数据传送速度。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中,5G技术将会持续朝着智能化、资源共享化以及通信化方向发展。此外,在3D技术方面也会有一定程度等提升,使用户体验更趋完善。此外,由于5G移动通信技术下的无线信号覆盖率越来越广,因此能够实现基于动态流量下的网络资源配置,使运营成本下降,提高企业效益。
二、5G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性技术介绍
1、多载波技术。一般情况下,5G技术通常可以达到1GHZ的数据传输速率,在滤波组器的基础上应用多载波技术可以有效克服传统OFDM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如空白频谱缺乏等。在这种技术中,接收端为分析滤波器材组,发送端为合成滤波器组。取消了每一个子载波之间插入的前缀以及固定的正交,同时还可以有效克服相互间的干扰。对于子载波独立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程度地避免子载波同步,使更多的载波方案得以实现。
2、全双工技术。全双工技术是指能够实现同时间、同频率的双向通行技术。现阶段的无线通信网络在进行信号接收时很容易受到来自于发射信号的自干扰,但是目前的技术水平又难以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全双工技术的出现有效地克服了这一难题,使用全双工技术能够减少5G移动通信在无线传输过程中产生的无线资源损耗,同时提升频谱应用的灵活性及灵敏性。这一技术在5G移动通信性能的完善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
3、自组织网络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可以促进网络智能化的进一步实现,并提高网络自动修复、自由配置等能力。对该技术进行应用后,可以实现对网络故障排查、系统优化、维护管理、系统分析的自动操作,使运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成本得到了有效的降低。在传统的移动通信运行过程中,任何部署工作都必须由人工完成,这一不仅提高了运行成本,同时还增加了失误率。而自组织网络技术的导入则彻底弥补了这一缺陷。
4、超密集异构网络技术。在5G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超密集异构网络技术,可以使传输技术得到有效的优化。在最新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会在接入过程中应用到大量无线技术,在同时存在以及功能发挥两種无线网接入方式的基础上,可以形成一个多覆盖异构网络系统。5G移动通信系统中,被应用在宏站覆盖场所内的无线传输技术具有功率低的特点,因此各个站点之间的距离会相应减小,而分布密度也明显增加,这样一来,所支持的用户范围面积也就更大。当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甚至可以实现一个用户、 一个节点的密集异构网络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5G通信技术势必会成为将来的主流趋势。随着通信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中对应的智能化移动终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与普及。传统的2G以及3G移动通信技术由于数据传输速度有限,导致网络连接较慢,而目前较为主流的4G移动通信技术虽然在2G、3G的基础上实现了较大的网速提升,但是仍然存在有各种缺陷。5G移动通信技术中增加了多项4G中未包含的新技术,如多载波技术、全双工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超密集异构网络技术等,在上文中也对这些技术一一进行了介绍。这些技术在5G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增加使无线网络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无线网络通信服务,改善了用户的互联网使用体验。
参 考 文 献
[1]周一青,潘振岗,翟国伟,田霖.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标准化展望与关键技术研 究[J].数据采集与处理,20 15,30 (04 ):714~724.
[2]韩芸.5G网络的核心网络架构和关键 技术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5):26~28.
[3]王东明,张余,魏浩,尤肖虎,高西奇,王江舟.面向5G的大规模天线无线传输理论与技术[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6,01:3-21.
[4] 薛迪.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O15(16):17-18.
[5] 马丁洁.基于SDN和NFV的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分析[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 5 (20):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