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今大学生如何规避“暴戾之气”

2017-05-26余安安

未来英才 2017年8期
关键词:鲁莽霸凌预防

余安安

摘要:很多人都以为校园霸凌事件都是学生性格叛逆,不明是非造成的。其实更多的是环境影响。社会上负面事情的影响,家庭原生教育的感染,学校氛围的熏陶,三方面同时作用。在中国,无论是在哪个城市,深处哪个地区,人情世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抱团。而抱团,也正是欺凌的源头。校园霸凌事件,本质上就是社会强势者与弱势者之间的一次次博弈。

关键词:鲁莽;霸凌;反思;控制;预防

在武汉快十年了,无论是往返家乡或是自己要去哪个城市,去过这个车站不下几百次了。从来没想过,武昌火车站这五个词会因恶性杀人案这样戏谑性的形式出现在全国大众的认知里,一度成为网络热搜词汇。2月18日,武昌火车站附近发生一起恶性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胡某,今年22岁,四川宣汉人,因三碗面每碗隔一元钱的差价胡某与老板发生争执,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将面馆业主姚某杀害。22岁年轻小伙子的鲁莽冲动和残忍血腥让人感到震惊和悲痛,在这场闹剧中,除了失去父亲的孩子令人心痛,对于凶手的暴行也感到愤慨。事发没多久,网络上便充斥着大量有关现场的视频和照片,并出现所谓的地域黑言论,而“戾气”这个词,是在事情发生之后,网络中或是人们口中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这个词,似乎在每一次出现令人震惊的新闻后,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戾气,在中医学中有这种说法,它和正气相反,和邪气相是对应的。是一种偏向走极端的心理或风气,往往一件小事就会点燃罪行的情绪,就个人而言,内心非常黑暗。对社会,就是一种暴戾之气,会将事情带向极端的一种风气。

而有太多人认为现在社会上的戾气源于贫富悬殊过大,2月19日是邓小平同志逝世20周年之日。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几乎凭一人之力,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格局,继而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走向。一些人认为“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社会矛盾加剧”与改革开放难脱干系。但我认为,出了问题要从自身找原因,要从发展中看问题,而不是怪罪改革开放本身,固然可以从多个领域多个角度入手剖析暴戾者施暴的原因,但最终去把根本原因推给不公平的社会导致。能有这些想法的人,多少都是有些戾气的。提到戾气这个词,近几年也不难发现,“校园欺凌”这四个字不停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这类视频中,基本上都是施暴者围在一起,对受害者或以拳打脚踢,或让受害者吃泥巴、吃头发等一系列恶劣的行径。除了与原生家庭教育有分不开的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中国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设定有关。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判定是只要你没满14周岁,哪怕杀人放火也不犯罪。而除了极少数的严重事件,大多数时候,校园欺凌其实是够不上犯罪标准的。所以,并不是中国的孩子们天生缺少教养,他们只是在无限度的被纵容,被惯坏了。反观现在的学生,有时候在人情世故上非常不成熟,因为从最开始就没有人会明确地告诉他们:“你们做了错事,我们不会容忍”,没有人在欺凌行为刚刚冒出苗头的时候告诉他们事情有多严重。所以,就算他们做出了让人觉得出格的恶行后,他们并不会意识到事态的严峻性。为什么一言不合就會情绪失控大打出手甚至会导致人命?为什么中外校园欺凌现象层出不穷?每一件事情发生,除了唏嘘之外,还应该从事件本身汲取到一些教训,收获一些为人处世的态度。反观我们当今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稍不如意,就会做出一些冲动的举动,在校园生活里一直存在拉帮结派、江湖义气,但只要不违背社会公德,不触犯法律,其实也没有要干涉的理由。只是,以他们目前的认知能力而言,会判断不出何为江湖邪气,何为江湖义气?所以一旦暴戾之气与江湖义气沾染在一起,在校园里蔓延开来,那就会有学生受到无端伤害了。或许我们并不能阻止这种学生之间的江湖义气,但是校园内的暴戾之气必须彻底铲除,校园里本应是朗朗的读书声,绝不该是打打杀杀的声音。在发生这种类似校园霸凌现象的时候,单纯靠惩罚和打击远远不够。在恶性事件与通常发生的欺凌案例有所不同,而这种不同之处也正是我们需要以及可以避免的。

一、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最可贵之处是在于思想能力的体现,懂得控制自身情绪,懂得如何在这个现代社会学会与人交往,在现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偏向文明而非暴力。不说在平时生活中你要关爱他人、互帮互助,但至少要做一个好公民,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用理性去想问题,避免诉诸暴力是起码的底线要求。即使受害者行为非常过分,但只要一旦进行施暴行为,这种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思维,只会更加助长社会暴戾之气,在培育社会的对抗思维,其最终的效果只能是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人们会变得不会用理性的思维去对话,而是越来越喜欢通过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最终每个人身上都有一股戾气。

二、提前预防,学会保护自己

虽然在大学校园里,相对而言会比初、高中同学认知能力稍强一些,但是部分同学在受到侵害的时候还是不会注意保护自己[1],会选择自己默默承受不与他人说,最终造成的影响就是受到更大伤害甚至是丧命。虽然坏人最终会被绳之以法,但受害者留下的伤害却难以挽回弥补。法律,它不像道德那样,而是润物细无声,反而,它更像是用来保障的,对于平时我们所接触到的,已经涉及到刑法的案件来说,一方受害,一方坐牢,两方的家庭都受到迫害,得不偿失,怎能让人不痛心?所以,在平时与他人交往的时候,火气别太旺盛,为人处世、说话态度都应该谨言慎行,用自己的认知去评论一件事,事事都会不完美;用自己的心胸去度人,人人都有不足;用自己的心眼去要求别人,人人都不达事宜。古人谦卑礼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正是以自省而求避祸。当大学生群体在遭受到校园霸凌事件时,受到侵害或身处矛盾纠纷之时,应以保护性命为核心,适当示弱、委婉化解,秉持大事化了小事化无的心态,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出门在外的不二法则,一时委屈总好过受到更大伤害后再去追责有意义的多。

三、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有路,于己有退

首先学会说话。大学生进校后要通过多参加集体活动、各种社团活动,敢于在大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来训练自己说话能力。《论语》上说“敏于事而讷于言”,“讷于言”就是指说话要讲究艺术性和策略性。有些话看来是闲话其实是有用的话,适当的玩笑幽默话有时也会起好作用。在与人交往时,不要凭个人认知,对他人的刻板印象,更不要骂人恶语伤人。说话还需讲究策略性,注意说话的分寸,分清楚诉说的对象是同辈还是长辈。当说的话一定要说,不当说的话坚决不说,说话一要防止“祸从口出”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后果,二要注意别人的感受,不可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三要注意公众影响,不可在公共场合说不得体的话[2]。其次,“细节决定成败”,在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也要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及较短的时间给人准确而丰富的信息,以免引来不必要的误解或麻烦。落实到生活中的实际,就是在对待其他同学的时候,作为当今大学生,待人处世于细微处见精神,比如同寝室的同学生病了,可以主动给其带饭、倒水拿药等,而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可以帮到的事,也应热心的去去帮忙,这都能体现出同学之间的真情。

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克服令人讨厌的坏习惯。学会善解人意、急公好义而又不卑不亢,待人和蔼可亲、热情有礼而又不骄不躁。“身稳嘴稳到处好安身”这句古话也是有现实意义的。要克服自己个性方面的弱点,出门在外,外人不会做到像自己爸爸妈妈那般宠溺,所以“任性”“倔强”“呆板”“粗暴”会不同程度的给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生活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有时甚至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要学会观察人。古话说“不怕不识钱,就怕不识人”,识人关键是识人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是说的争取关键人、争取多数人的必要性——得人关键是得人心[3]。通过言谈举止,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和修养、通过人的待人行事认识人的本质特点。同时,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也要善于从失败的人事物当中汲取教训。更不要试图依靠钱财、吃喝玩乐等途径来建立友谊,因为靠物质和经济搭建的关系绝不会长久。要适当花点时间与老师、同学、亲人多交流多了解。“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很多事情也要学会与他人商量、沟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几个心眼总比头脑简单要强。遇事要敏感,要及时从多方面分析,从多方面考量,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出现不良后果。凡是违法乱纪、有害身心健康的事就坚决不能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到最后都会令人追悔莫及!

四、结语

因此,不管从以上哪个角度去看,相对于监护人而言,学校和社会在改变校园暴力事态上都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学校及时加强教育和引导,社会保持监管和及时疏导社会负面情绪,只有当全社会的力量都肩负起关爱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时候,才能尽可能趋利避害。我们每一个人在保护他们的时候,最大可能的也是在避免自己会受到他们伤害的可能,其实也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但这些,要改变,现在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参考文献

[1] 张伟.影响与规避:西方文化渗透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5,(02):17-21.

[2] 李杨.浅谈大学生宿舍管理如何规避法律纠纷[J].改革与开放,2015,(02):58+60.

[3] 杨绍平.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状况与规避途径研究[D].东北大学,2009.

猜你喜欢

鲁莽霸凌预防
逆转人生
面对校园霸凌,如何保护“少年的你”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