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训练法在体育舞蹈爆发力训练中的应用与效果
2017-05-26张敏
张敏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4-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以及数据统计法等,得出爆发力是影响我国舞蹈选手竞技水平上升的主导因素,并分析得出我国体育舞蹈选手在世界舞蹈大赛中难以取得佳绩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体育舞蹈 间接性训练 专项爆发力
一、前言
(一)选题依据
体育舞蹈是由大量的跳跃,旋转,以及摆荡组成的,它是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在体育舞蹈中无论是动作,方向,位置或节奏都是非常严格的,并且在每一场比赛中,每一支舞,选手都希望完美动作的呈现,这就必须需要选手拥有足够的爆发力。
1.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现状
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和国际体育舞蹈发展的影响,大致经历了交谊舞过渡为国标舞在过渡到体育舞蹈的发展过程,在20世纪30年代体育以交谊舞的形式进入我国,根据我国目前体育舞蹈的发展现状,中国逐渐出现了大批的体育舞蹈爱好者。
2.间歇性训练在体育舞蹈的重要意义
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乳酸能系统的供能能力、乳酸能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等有效地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
(二)爆发力
爆发力是体育舞蹈展示力量美和速度美的重要手段,而爆发力的组成部分是由速度和力量。爆发力作为快速力量型项目,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它不仅可以克服阻力,使物体产生位移,而且能使物体产生巨大的位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院体育艺术系体育舞蹈专业的院队20名選手(10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课题研究初期,通过查阅书籍,报刊,以及中国知网上相关的学位论文,学术会议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收集,并对其进行整合,研究,为完成本课题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2.实验法
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方法。
3.数据统计法
是指收集有关资料,对有效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完善数据统计,并对其反应的问题做出一定的结论的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爆发力的实验方案
20名队员(10对)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甲)10名队员(5对)对照组(乙)10名队员(5对),在三阶段训练过程中,实验组(甲)与对照组(乙)都以牛仔踢腿动作为例。两组队员依据以下的 训练方案进行训练,每5轮为一个循环,共循环2次,实验组(甲)采用间歇性训练方法,对照组(乙)采用传统训练方法。
(二)间歇性训练方法与传统训练方法在体育舞蹈中的比较
20名队员,其中实验组(甲)10名队员(5对)对照组(乙)10名队员(5对)在未接受间歇性训练方法之前进行了一次爆发力的测验,两组队员均已牛仔踢腿为准,看两组队员在相同时间内踢腿的次数的平均值,时间规定为10S。两组在相同的测试内容下,相同的测试时间,实验组(甲)踢腿所测得次数为31.对照组(乙)踢腿所测得次数为33.说明实验组(甲)和对照组(乙)所测得次数相差较小,表明了两组队员的爆发力素质相差距离较小。
分别对实验组(甲)10名对员(5对)为期三阶段的间歇性训练,对照组(乙)10名队员(5对)为期三阶段的传统性训练之后,进行爆发力的测试,看两组队员在相同的时间内所踢腿的次数的平均值
两组在相同的测试内容下,相同的测试时间,实验组(甲)在接受间歇性耐力的训练方法之后,所测得次数为44,对照组(乙)在接受传统性训练之后所测得次数为38。
四、结论
通过实验测试可得,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能与技能两者同时主导的运动项目,在运动后,拉丁舞选手的体能较弱,训练不到位,血乳酸值高,恢复速度慢,在训练后,通过采用间歇性训练法,体能得到极大的改善与增强。通过长期将间歇性训练法应用到体育舞蹈训练中,会对舞蹈选手的肌肉爆发方面产生良好的影响作用。
五、建议
本次研究体现了其对体育舞蹈专项体能素质的重要影响,不过在采用该训练方法时,也应该注意受训者训练后的肌肉放松和机能,更加应该提升自身的专项体能素质,为技术的展示做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伟校.体育舞蹈专项体能训练内容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5).
[2] 何忠,许志林.体育舞蹈的运动技术及其专项力量训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
[3] 杨占军.体育舞蹈教材[M].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07:8.
[4] 孟昭鑫.体育舞蹈拉丁舞训练内容体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报.2012(12).
[5] 姜小平.我国体育舞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研究与教育.2005(2):43-46.
[6] 徐志文.青少年体育舞蹈优秀选手金牌组合负荷强度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5).
[7] 匡小红.西安体育学院舞蹈专业学生表演能力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