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终身体育视角探析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改革
2017-05-26田应娟
田应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4-000-01
摘 要 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青少年体质更是连续多年持续下降。在这种状况下,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扭转学生“被动体育”状态,提高其身体素质迫在眉睫。终身体育思想作为体育教育的灵魂,是体育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因素。本文从我国体育改革存在的问题、终身体育队体育发展的有效性解析、终身体育视角下深化体育教学改革途径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能够更新学校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关键词 身体素质 体育改革 终身体育 体育观念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渴望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终身体育思想由于切合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而重新得到大家的重视。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对于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我国体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及方法具有滞后性
通常情况下,体育教学的理念及方法的制定是要以现阶段体育教学的目标为基础的。但是,在我国不乏有一些体育教师没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改革的进程。
(二)精品体育项目课程缺乏
虽然我国的体育课程增添了许多新的运动项目,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的选择上富有多样性,但是多而不精也是我国体育改革面临的共同问题。虽然体育课程中设置了诸多的体育项目,但是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并没有因此提高,多样化的体育项目设置极大地压缩了学生学习某一项目的时间,造成学生无法掌握一个完整的运动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十分不利的。
(三)体育宣传有待加强
在我国体育教育主要针对的是身体条件和基础较好的体育学生,对群众体育的宣传推广还有待加强。这造成了我国的青少年大部分对体育学习兴致不高,认识不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学生根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只有在体育课上才会被动地进行体育活动。
二、终身体育思想对我国体育教学发展的有效性分析
(一)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价值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的公民体育锻炼意识不强,不但没有体育锻炼的能力、而且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亚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同期人口的壽命相比偏短,这说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身体素质普遍偏低,究其原因与体育教学的不到位关系密切。
(二)有助于构建我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
随着我国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但从总体上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满足了深化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由原来的体育知识传授的教育本位转变为传授体育精神、意识方面,形成了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教育的有效衔接,有效填补了我国具有社会主义特色性质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不足。
三、体育教学改革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举措
(一)加强宣传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加大体育宣传力度是体育教学贯彻终身体育思想重要的前提条件。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终身体育思想作为一种隐性的教学理念,是一个漫长的教育熏陶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宣传,比如,组织开展体育知识讲座、给学生播放大型体育赛事的视频等,通过大力的宣传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二)重视精品体育项目的教育
随着大学体育教育目标的多样化,在体育教学中的不仅要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要注意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其身心共同发展[1]。但是,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使体育教学忽略了教导学生熟练掌握某一运动项目。学生对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常常一知半解,这阻碍了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好习惯。因此,实现终身体育思想必须要重视精品体育项目的教育,敦促学生在某一体育项目上所有所成。
(三)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为人们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实践提供指导思想是终身体育思想的根本价值所在。而长期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2]。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促使学生养成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并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趣味性的体育互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四、结语
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与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终身体育的视角探究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全民的身体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参考文献:
[1] 王涛.终身体育视角下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6(4).
[2] 周鹏.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
[3] 郑国荣.从“终身体育”视角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