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体校现状研究
2017-05-26央吉
央吉
摘要:回顾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现状,对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举国体制的三级训练网式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我国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以期为我国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健康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科学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竞技体育;业余体校;后备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06-01
业余体校是20世纪50年代根据我国现实情况仿照前苏联的办学模式兴起的基层训练组织形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成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业余体校属于我国三级训练体制的最基础的部分,担负着为高水平训练队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重任。因此,业余体校开展的好坏对整个竞技体育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1.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组成
我国业余体育训练体系包括两部分。
1.1体校,隶属于体育系统、以训练为主、学习为辅,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来源的主渠道。据统计,近五年来,各级各类体校平均每年向优秀运动队输送3000余人,约占优秀运动队招生的93%,在2001年到2004年的奥运周期中,我国共获得391个世界冠军,其中95%的运动员来自各级各类体校的培养输送;
1.2传统体育运动学校,隶属于教育系统、以教学为主、训练为辅,全国共有10911所,其中国家级100所,省级4189所,地市级6622所,拥有各类场地80783块,在训学生40多万人。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至2004年雅典奥运会,其输送的运动员中,有144人次获得奥运会比赛前三名,185人次获得前八名,184人次获世界锦标赛冠军,92人次获世界杯冠军,232人次获世界单项锦标赛冠军,它是体育人才的重要补充来源。
2.我国创办业余体校的历史背景
1949年新中国宣布成立,建国之初面对历史遗留下的科学技术落后和经济实力薄弱等诸多不幸,面对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为了力图后来居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急切愿望,使得中国人必须找出一条能在短时间内振奋国民雄心的方法,因此,选择了走向高度重视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竞技体育运动的道路,以便通过竞技运动去广泛参与国际交流,并在这种交流中外争国权、内激民众。
3.我国青少年业余体校现状简析
3.1办学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伴随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体育俱乐部以及普通中小学运动队等多种业余训练形式的建立和发展,国家对基层青少年业余体校的资金投入相应减少,再加上机构体制改革的冲击,传统的培养目标单一性,对国家财政过高的依赖性,以及学校自我创收能力低下,造成了业余体校办学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2"体教结合"落实不到位,学训矛盾依然突出。众所周知,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实行的是"金字塔"型的三级训练网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之一就是人才淘汰率高,大部分运动员还是要面临其他出路的。因此,拥有基本的文化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业余体校一直存在着"重体轻文"的思想,再加上基层业余训练一切以成绩为导向,这就造成了大部分体校不认真、不按要求执行"体教结合"政策,只做些形式上的工作,没有真正解决好学与训的矛盾。
3.3项目设置重复性大,效率低下。受"金牌效应"的影响,很多业余体校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盲目跟风,设置不符合当地经济水平和训练条件的项目,造成有些项目设置雷同,而有些项目設置偏少,面临后备人才断层的危机。这对本已有很高淘汰率的"金字塔"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造成了严重影响,降低了整个后备人才培养的规模效益,效率低下。
3.4招生难与出路难的恶性循环,使业余体校生存形势堪忧。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于业余体校来说,虽然入训的学生基数大,但淘汰率高,绝大部分从事业余训练的学生面临"出路"的选择。而体校中"重体轻学"的观念根深蒂固,对文化课教学重视不够,文化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文化素质较差,升学率与输送率较低,又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发展,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不愿将自己的孩子送去没有出路、训练艰苦的业余体校就学,这也直接导致了业余体校选材难、出路难的恶性循环。
3.5业余体校教练员数量和素质较低,训练科学化水平不高。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过程的主要监控者,是教与学、训与练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在实现运动训练目标中起主导作用。基层教练员作为我国教练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培养训练青少年运动员的主要任务,对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实现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任务目标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培养和输送体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现阶段基层业余体校的教练员学历普遍较低,缺乏高等教育和专业学习,知识结构单一,训练科学化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现有的教练员流动机制不健全,优秀教练员分布不均衡,地区水平差异较大。这一问题也直接降低了业余体校的竞争力,影响了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意萍.浙江省青少年业余体校训练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50-52+60.
[2]曲爱英,张荃.对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输送状况和体系构建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07:80-83.